一个文本的背后,总是闪烁着作者的眼光。他的表达旨趣,他的情感寄寓,总是在其语言的流淌中,呈现出专属于自己的质地和“声响”。《搭石》一文,语言质朴,行文流畅,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描摹洗练却富有画面感,文字里流露出的乡情极重,如陈酿般甘醇,令人回味。
《搭石》的作者选取自己家乡极为寻常的“搭石”,联结乡亲们的美好情感,通过介绍什么是搭石,描摹家乡人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画面,表现家乡风景、风情之美:走搭石“协调有序”的画面美,为他人着想、谦让、敬老的人情美……
从文本内容来看,理解应该不是一个难点,无论是课文中那些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还是看不见但可以意会的心灵美,学生在阅读中都是可以体会到的。如果仅仅以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之美作为教学内容取向,阅读目标则未免有点浅显,学生阅读收获有限。所以不妨从作者语言文字的特点入手,选取适合学生和学段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最不起眼的文字表达中,发现作者表达的贴切与精妙,进而学习阅读,尝试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1.关于一首小诗的互文印证。
从把握作者语言文字的特点去阅读文本,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找寻作者刘章的文字时,我就发现了这样一首小诗:
北山恋·故乡
巍峨群山,百花烂漫;
小溪流水,弯弯,闪闪;
林中鸟儿,喧喧,翩翩;
朴实的乡亲,憨厚的笑靥,
当日英雄两鬓斑,
还有虎羔似的青少年……
故乡啊,
你是我心中的好诗篇!
即便是第一次读这首《北山恋·故乡》抒情小诗,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这首小诗和《搭石》的文字运用竟如此相似:有对家乡美好情感的眷恋,有美丽生动的景物画面……诗中 “弯弯”“闪闪”“喧喧”“翩翩”这些叠音词的运用,和《搭石》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样有相似之感,这当然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旨趣所在——鲜明的画面感,行文的节奏韵律。我们可把这首诗作为教学资源,对应《搭石》这篇课文,进行文本呼应读,让文本不再孤立,相似性的语言和情感得以互文印证,借此抵近作者表达的情趣,进行阅读理解和相关语言的积累。
2.那些关联词语的精确表达。
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应注重品悟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借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表达的奥妙。在我们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的“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文本内容那显而易见的“人情”丰美,而忽视语言文字本身,失去对于关键词语表情达意效果的品读。我们留心观察一些名师精心呈现的有关这节课的教学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还是执教者对于文本内容情感美的深入发掘,停留在品读文本“写什么”的层面,其实关注的依然是一些所谓的“非语文本体”的因素。如果从“怎样写”的角度去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语言文字元素的存在,它们才是值得我们去品读,实现一课一得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摆搭石”一段中这样描写: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段文字中,作者为了精确表达老人的“一心为他人着想”,运用了这样一些词语:……无论……只要……一定会……再……直到……才……
这些关联词语的准确使用,极为传神地表达了家乡人的情感之美,可以说去掉它们,就无法准确表达出作者想要呈现的人物情感。教学中如能抓住这样的词语,品读其表达的准确,就会开辟与“教课文”(教内容)不一样的教学途径,实现以教材为例“教语文”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指向。
其实,作者精准运用关联词语在这篇文本中得以充分表现的还有: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这其中的关联词语“如果……总会……再……才……假如……总要……”,把家乡人的谦让、敬老的美德,化为做人的底线,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便是沉淀在民风民俗中的情感,也是最平凡、最寻常的美德。而这样的语言表达,也只有聚焦了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才会深入体悟。所以,这些看似极为不起眼的关联词语,其学习运用的价值,就自然“呼之欲出”了。如此看来,这是多么好的语用资源,以前往往因人文遮蔽而被忽略,殊为可惜了。
3.几个关键词语的阅读运用。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应该是语文学科教学常用的策略。在这篇课文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一串串关联词语值得学生去阅读品析,其他需要关注的词语并不多。从联系上下文的角度去审视,有两个词语也不得不提:协调有序、理所当然。“协调有序”联系下文,其语境化的理解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并读出这样的协调之美。
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思考,本文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感悟的,莫过于“理所当然”这个词语了。看,“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是“理所当然”的;“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更是“理所当然”的;还有文中不可能一一提及的那些需要帮助的妇孺等,帮助他们,依然是“理所当然”的……总之,那些过搭石时所有的“谦让”“敬老”,都因为“理所当然”而绽放出朴实而恒久的美丽。
就是这样,应该这样!这便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理所当然”的本意。只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才会有阅读理解的深入,才会真正读懂文本,触动心灵,实现言语发展和自我生命的成长。
发现《搭石》里基于语言表达的“风景”,自然就会让自己的教学引领打开一方与以前教学 “迥异”的视角。笔者结合前文的教学解读,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现将相关教学环节设计大致梳理如下。
1.引入互文资源《北山恋·故乡》。
①交流作者资料,引出刘章写的一首小诗——《北山恋·故乡》。
自读后思考:文如其人,读了他的诗,你感觉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②作者刘章是一位乡土诗人。资料显示他的作品一半以上是写家乡风物,表达对乡亲们真挚情感的。读着这篇课文,有没有觉得哪些词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叠音词)
③总结引领:作者的这种情感,这种表达方法,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会“遇到”,发现了就做个记号,好好诵读一番。
2.从词语运用的学习,领悟表达。
在学生默读想象画面后,顺学而导,拎出“摆搭石”的语段,引导学生从感悟内容走向领悟表达。
①在这个画面中,打动你的是什么?
②哪些词语的运用,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③对比读:去掉这些关联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④在课文中还有其他句段也有这样关联词语的精彩运用吗?找到并按照对比读的方式,体会着读一读。
⑤请学习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玩得多么高兴,( )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 )会停下来把纸捡干净,( )没有一点点纸屑,( )继续玩自己的游戏。
3.从表达特点的角度教学阅读。
学生阅读“一行人走搭石”这一画面的句段时,领悟句段中蕴含的画面美和协调有序的韵律美、人情美。
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画面之美?(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②读懂了这些关键词语,就读懂了这一幅幅画,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心。理解词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③在词典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段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出“协调有序”?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理所当然”的意思。
引导学生总结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词典、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读出叠音词带来的句子的节奏韵律美和想象画面带来的图画美。
4.学以致用,课外延读。
纯美的情感,朴实而准确的文字,带给我们浓浓的乡土气息。感谢大家的阅读分享,我们也要像刘章一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并尝试写出平凡事物中的美。
①请你写一段课文中没有写出的人们走搭石的温情画面,可以用上本节课中所运用的关联词语,如果能用上叠音词更好。
②课下阅读刘章的《北山恋》《枫林曲》等,体会文中浓厚的乡情,发现文本的语言和《搭石》这篇课文的相似之处。
《搭石》一课的教学,以关键词语的理解、运用为指向,基于学段目标要求进行设计与阅读引领,努力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语文课程观。这样一篇情感性强的文本,以往的教学总是掉进情感的“旋涡”里,引导学生在一读就明白的文本内容里“折腾”。笔者以为忽视作者的言语表达特点,往往会窄化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失去将一篇文本作为独特教学资源而进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实践的机会。
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从品悟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最不起眼的“关联词语”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准确,并尝试进行阅读发现和实践运用;在品读诸如 “协调有序”“理所当然”“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查词典等阅读策略,进行自主感悟,从而进行语言的品悟和积累。无论是“教阅读”还是“悟表达”,都指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非课文内容本身,让教材“例子”的作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