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轻轻回荡着孙燕姿那首《遇见》的优美旋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95年。那一年,我17岁,初登讲台。那一年,我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一届学生,他们是我青葱岁月里最美丽的遇见。
17岁,真的太年轻。记得我站在校园的第一天,同事们都以为我是哪个老师家走亲戚的孩子。校长并未嫌我乳臭未干,不仅直接让我带四年级语文兼班主任,还把自己的女儿交到我的手上。那时的我根本不懂什么教育教学艺术,陪伴算是对孩子们最长情的告白。
每天早晨6点多,孩子们就陆续来到学校,而此时的我总会拿着一本书,早早地在教室里等候他们,然后和他们一起晨读。孩子们读课文,我读我的自考书。有时我会抽他们背课文,有时也让孩子们充当我的小老师,抽背我要自考的内容。我们互相鼓励,相互比赛。三年时间,我拿下了大学专科文凭,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则获得了全镇三连冠,我这个小小的师范生一时在那个偏远的小镇声名鹊起,总算没有辜负校长对我的信任。
学校给每位老师开辟了一块小菜地。我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女儿,却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多少农事,上学时父母只要我一心一意地读书。看着其他老师荷锹扛锄地干起来,我却对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愁眉不展。
孩子们笑盈盈地自告奋勇:“老师,不急,我们帮您。”
“你们能行?”
“当然,老师您就瞧好吧。”
说干就干,力气大的男生开始挖地,泼粪;女生们忙着刨坑,播种。我这个农盲则睁大眼睛,一脸崇拜地注视着我的学生,偶尔也插手帮一下忙,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清楚地记得,同事们拉地沟一下子就成了一条线,我却怎么整都是弯弯曲曲,最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总算不至于太难看。看着园子里长势喜人的蔬菜,我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这些黄瓜、豇豆……更收获了一起相伴成长的快乐。至今,那份浓浓的乡土气息依旧萦绕在我的心田。
那时,我尚未结婚,心性单纯,心里装的只有学生,心心念念的就是学生的成长。晚饭后,经常和几位年轻老师相约一道去家访。在现在这个家访已被染上多重色彩、老师们再也不敢或不愿轻易家访的时代,真是怀念那一段纯真的青葱岁月。每日黄昏,骑上自行车,来到提前打好招呼的学生家里。人还没到,家长已早早等着了,知道我们的老规矩是不会在他们家吃饭的,便想着法儿把自家好吃的零食捧出来,再沏一壶茶边喝边聊。
班上有一个叫霞的孩子,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考试成绩不佳。面对她我又气又急,便决定去她家中一趟,一探究竟。知道我要来,孩子父亲早早在门前迎接,一脸憨厚的笑容,使劲地搓着双手,手不知要放在哪儿合适。搬来一张凳子,又使劲擦了擦方才叫我坐下,回头喊一声:“霞,老师来了。”只见孩子正在厨房做饭呢。霞的母亲却半躺在床上,两眼呆滞地望着我。霞的父亲不好意思地指指自己的脑袋,告诉我说孩子母亲大脑不太正常,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自己平时要下地干活,烧饭洗衣基本就是霞包揽了。可怜的孩子,这么小的年纪便要帮助父亲撑起一个家。瞬间,我为自己以前不明就里责备霞感到羞愧,孩子幼小的内心默默承受了多少啊!如果不是这次家访,这一切我不知还要多久才发现,真是为人师者的失职啊!
这次家访后,我根据霞的情况,为她量身打造了一份学习计划。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霞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意再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越是那些学困生越不能歧视,一定要尽力搞清楚孩子学困背后真实的原因,给予他们充分的爱与关心,尽己所能呵护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