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燕超 王丽敏
关于提高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官燕超 王丽敏
以《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案例为载体,探究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中,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合理的取舍、调整和确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反思并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说明文教学 以舍求得 咬文嚼字 循序渐进
说明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说明文教学中,却存在诸多误区与不足。比如,教学过多停留于一些说明文的术语上,或者只是反复地训练答题技巧。于是教学中常常出现强调考点而忽视文章、强调答题方法而忽视阅读方法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探究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和徐汇区教研员一起,以六年级下学期的说明文单元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展了以“基于标准·关注经历”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其中《中国石拱桥》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六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相对规范的说明文。于是,笔者开设了一堂《中国石拱桥》的公开教学研讨课,围绕教学实践探讨初中起始年级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教师往往想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借着一篇文章去一一落实,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说明对象的特征等。于是,各年段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几近雷同,教学的侧重点、难易程度亦没有明显区分。而这样反复操练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学生对说明文仍然不感兴趣,拿到一篇新的文章仍然不知如何读懂。
笔者借助这次《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出发,尝试更多地从学法指导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为此,笔者再次研读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初步设定如下。
(1)学习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2)明确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原因和方法。
(3)随文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第一次试讲结果不尽如人意,发现不少问题。首先,在梳理文章脉络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佳。而更突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太多,为了要在一课时中完成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导致课堂节奏太快。而第一个教学目标,也是笔者认为初中六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对段与段之间关系的梳理却完成得并不顺利。学生对于“赵州桥”“卢沟桥”相关内容的学习也纯粹是走马观花,更别说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进一步细读文本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做了一次加减法。
(1)做加法。梳理文章脉络之所以耗时、费力、效率低,是因为文章比较长,但学生在梳理时缺少必要的抓手。根据本文特点,笔者决定从题目入手,通过拆词法,以“连连看”游戏的形式把题目拆成几个词语——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然后以画集合图的方式体会这些词语词义范围的大小,再根据这些词语去对应文中相应段落。这样,全文脉络就能比较快速地梳理出来。于是,笔者对教学目标(1)进行了操作方法上的添加:学习找出包括“题目”在内的有显著标志的词语和主体内容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学习梳理课文的方法。
(2)做减法。在对文章前五段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梳理不够清楚,应该源于对句子内部的理解不到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亦没有梳理清楚。于是笔者做了一次大胆的减法——舍弃了教学目标(2),将教学重点只锁定在课文的前三段。
之所以选择前三段,首先,在于这三段从石拱桥讲到中国石拱桥,已经能够从一般到个别地概括石拱桥和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其次,前三段均不长,对于初学说明文的六年级学生来讲,更容易沉浸文本,去逐句理解句子意思,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最后,这三段内容看似简短易懂,但要能真正体会其语言的逻辑性还需要阅读者咬文嚼字细细品读才行。因此,这三段也适宜于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一节课时间有限,与其蜻蜓点水,学生什么都没学扎实,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逐渐掌握一些阅读说明文语段的方法。
当然,对这三段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有所差异的。笔者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先让学生标上句子序号,引领学生圈画关键词语,明确各句的意思,然后再进一步思考句子间的联系。有了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做铺垫,笔者在组织第二、第三段的教学活动时,则逐步放手。第二段采取学生个别发言,再班级讨论交流的方式;而第三段则是采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后,请学生自己进行学法的总结。
经过了多轮的取舍和调整,最后的公开研讨课进展比较顺利。由于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静下心来,逐渐进入文本,去发现和体会句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例如关联词,起限定作用的修饰词,或是一些能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等。更可喜的是,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信息。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课上所学方法,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学生按照学习前三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四、第五两段内容,并模仿课堂板书,将笔记写在书上。翌日,笔者在批阅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学生都能根据前三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虽然有些笔记尚需修改,但是方法已经在慢慢掌握,相信日后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他们对于说明文的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除了作业反馈的喜人成果,笔者还发现,在第二课时对第四、第五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针对一些有争议的字词句,学生还能进行热烈地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次教学实践是一个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也给予笔者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获益颇多。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贪多求全,恨不得把知识一股脑儿地都塞给学生。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课堂上为了赶进度而马不停蹄,走马观花的情况。这样的课堂,看似内容丰富,但教师强塞的知识学生未必能吸收,也未必愿意接受。那么,与其这样辛辛苦苦做无用功,倒不如多做做减法。在备课过程中多思考这节课将带给学生怎样的学习经历,学生能学到什么和怎样有效地学到。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说明文学习的六年级学生而言,更应该放慢脚步,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去总结。
笔者在这节课中,大胆取舍,把上课重点只放在了《中国石拱桥》的前三段,让学生逐渐去领会阅读说明文语段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石拱桥》只是一个“用件”,是用来训练说明文阅读的一个范例。既然这样,我们何须一定要执著于在一堂课内,就要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都呈现出来呢?大胆做减法,对于学生的习得而言,却是做了大大的加法。
普遍来讲,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历决定了他们对于记叙文的阅读兴趣大于对说明文的,感性理解胜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说明文阅读一般存在两类现象:一是认为说明文文字浅显,一读就懂;二是认为文章内容不生动,读不懂也没兴趣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浮于表面,很难沉浸在文本中去仔细品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觉、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语言规律的无意识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发现”。说明文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说明文语言的魅力呢?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发现说明文的语言规律呢?根据此次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于无疑处生疑,是让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去咬文嚼字的一种有效策略。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第一段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各句写了什么之后,学生似乎觉得已经读懂了第一段。此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三句都在写石拱桥,为什么要分三句来表达呢?学生显然不能立即回答出来,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阅读,方能找出这三句不同的表达效果。而当他们对第一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会恍然大悟,在心理上产生“原来如此”之感。于是,他们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愉悦,还增强了继续阅读文章去了解未知的兴趣。
课后讨论时,教研员L老师继续于无疑处生疑。她举例说到第二段中“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一句,大家惯常的理解是该句说明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如果进一步思考,把该句改为“上千年还雄跨在江河之上”,效果有何不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听课教师们也纷纷陷入了思考之中。通过比较、品读后发现,原句不但能够说明其结构坚固,而且用语更加准确,更符合实际,说明有几十年,也有几百年,还有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的;同时,也与第三段要说明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相契合;最后,原句在逐渐推进的过程中还蕴藏了作者对石拱桥的赞叹之情。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却能如此凝练而又准确地表达说明对象的特点,这需要阅读者咬文嚼字,仔细品读,方能感悟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因此,从句子内部着手,咬文嚼字,关注语言结构,体会语言特点,读出语言背后的信息,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疑”能点燃探索的火种,能激发探究的热情。而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中相当重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就好比品尝美食,需要细嚼慢咽方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如若学生能养成善于质疑、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日积月累,不仅能加强语感,而且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起始年级的说明文教学到底应该教到什么程度?这次教学实践也给了笔者诸多启发。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唯有循序渐进,方能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把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大致分为“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这三个层次的话,那么,在四个年段的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应该是理解一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到了八九年级,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转移到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同样的或者类似的内容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为什么在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会有巨大的差异。也就是不仅知道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写。
对于《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要求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点,显然是不可能在一个年段就全部掌握的。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六年级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而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当然,这篇文章在后续年级还可以重新拿来再学习,届时可以进一步去学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又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甚至还可以对作者的用语展开质疑(例如第九段的语言表达就值得商榷)。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之序,逐渐推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相信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把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后续年段的学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案例,是对“教与学”的关系再认识的一个过程,是对课程标准再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舍与得”的一次全新体验过程。教师要学会“舍”,在“教”上做减法的同时,让学生的“学”做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官燕超 王丽敏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