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业
体育APP对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蔡成业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APP的软件,对运城三所院校的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肥胖女大学生体育习惯尚未养成;肥胖女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体育APP有助于提高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计划性;数据统计、轨迹记录和呈现训练计划是体育APP中被最常用的三个 功能。 关键词:肥胖;女大学生;体育APP;体育锻炼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b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three institutions of Yuncheng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methods, as well as combining sport APP. The results show that ob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not cultivated their physical education habits. Ob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poor ability to resist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Sports APP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and planning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 Data statistics, track record and presentation training plan are the most commonly functions which used in sports APP Key words: ob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PP; physical exercise
体育APP是指在运动健身数据的记录、运动学习项目的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等方面,对使用群体提供帮助的可穿戴设备或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体育APP为其设置符合自身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肥胖女大学生通过完成所设置的目标,实现对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监管作用;通过采集其自身的身体信息和运动后变化数据,制定更加科学的健身方式并且良性循环,为自己之后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以运城3所院校(运城学院、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卫校)中的150名肥胖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以BMI指数做参考。
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是否健康以及胖瘦程度的一个标准。以≥28为肥胖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与体育APP、肥胖女大学生相关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课题需要,向三所院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2.1 体育APP的功能
体育APP主要可分为健身和跑步两大类,健身类主要包括,力量练习,瑜伽等方式,跑步类方面包括骑行和徒步等锻炼方法。对其所具备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体育APP的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三项:
2.1.1 记录运动健身数据
体育APP的核心功能;一是利用可穿戴装备或传感器来测量运动锻炼时用户的身体数据;二是利用手机中的GPS定位等技术,测算耗能,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以及其他的运动数据。
2.1.2 指导运动项目学习
体育APP利用智能手机图片、视频和文字方式,指导用户科学的进行身体锻炼。
2.1.3 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APP通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监督用户生活习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引领用户进入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体育APP的特点
2.2.1 科学性与指导性
体育APP为用户罗列出最先进的健身手段,不管是徒手健身,器械练习,还是跑步骑行,都能够根据用户自身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训练计划和适宜的负荷强度。
体育APP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视频演示,动态图片,文字描述等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向用户进行介绍,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求助教练和自我摸索的情况,更加的科学与便捷。
2.2.2 随时性与即时性
体育APP可以将运动数据和身体数据记录下来,并将采集的数据,科学的转化成具体的能耗,和运动距离等,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这些数据会被上传至云端或存在与用户的存储器中,日记式的记录有利于用户作比较。
相比传统的体育锻炼app软件不需要固定的时间段,运动项目或运动器械,即时性练习正在兴起。
3.1 体育APP在参与调查的肥胖女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表1 体育APP在肥胖女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通过表1的调查结果可知,在参与调查的这三所院校的肥胖女大学生中,22.22%的群体在体育锻炼中经常使用体育APP,34.03%的群体在体育锻炼中偶尔使用体育APP,说明体育APP在肥胖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中逐渐趋于普及。
3.2 肥胖女大学生的锻炼频数分析
根据表1得出的数据,使用APP的有81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6.25%,未使用体育APP的有63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3.75%,现将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表2 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数调查
根据表2的结果,可以更直观的看出,使用体育APP的人群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数上要高于未使用人群。说明体育APP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有益于肥胖女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她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3.3 影响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3 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可知:影响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怕被人讥讽、怕累、不喜欢体育锻炼、行动不方便、器材限制、怕受伤等。据有关学者对肥胖群体做出的研究发现:这部分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弱,在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她们比较容易产生忧郁和焦虑的情绪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恶劣天气或是周围人群的讥讽,就会直接影响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
4.1 体育APP对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表4 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调查表
根据表4可知:未使用体育APP的肥胖女大学生有57.14%的人认为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使用体育APP的肥胖女大学生有65.43%的人认为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说明在对于自我体型的认知方面,肥胖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肥胖,并且对于自身的肥胖情况,已表现出较大的不满,有着较强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4.2 体育APP对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目的的影响
通过对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分析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结果如表5:
表5 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表
表5可以看出在未使用APP学生,60.32%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体育测试,19.05%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仅有9.52%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在使用APP的大学生中,55.56%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减肥健美,23.45%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12.34%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说明使用体育APP的人群并不是被迫的去参与体育锻炼,她们对参与体育锻炼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4.3 体育APP对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使用体育APP的人群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数上要高于未使用体育APP的人群,说明体育APP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是肥胖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行为的渴求,主要分为刺激感和成就感两大类。一是刺激感,在肥胖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上的刺激;感受到运动的挑战感的心理刺激,种种刺激形成运动对于人体的刺激感。二是成就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来说,体重的变化,;运动的轨迹,次数,强度,加强参与锻炼群体的心理暗示;朋友圈中的分享,点赞,排名,晒图等积极的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交际关系,从而获得成就感。
1.多数肥胖女大学生,不合理的饮食,不科学的作息,经常不参与体育锻炼的锻炼都是致使她们肥胖的原因。
2.肥胖大学生因为自身的体质状况,在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比较容易产生忧郁和焦虑的情绪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体育APP通过对运动数据和身体改变的数据呈现,所产生的积极的反馈,使肥胖女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意志力,持续的进行身体锻炼。
[1] 李鹤,杨玲.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EB/OL].http:n.cn/dybg/ 201406/t20140612_1207121.s ht ml ,2014.6.
[2] 龚琼.健康健美类App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胡泯,善平,张中江.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83-105.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b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s by Sport APP
Cai Chengye
蔡成业(1984-),男,河南兰考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研究。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Sport Department of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044000, Shanxi, China.
G804
A
1005-0256(2017)02-0139-2
10.3969/ j.issn.1005-0256.2017.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