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7-02-17 19:46叶旭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内容教材

叶旭明

实施体验式教学应依据学生的体验式心理,从实际的教情和学情出发。由前文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中得知,学生体验式心理具有逐新趣异、避难趋易、循序渐进的体验取向,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体验式思维导向,渴望被尊重、理解、满足的体验心理需求三大显著特点。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主体的体验性、生成性和动态性。那么,高中语文选修课体验式教学应如何实施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贯穿学习主体的体验性,凸显教学的实效性呢?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学生反馈的信息,同层次班级阶段性成绩数据对比得出的实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实施教学策略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考究。作为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体的人,有着自身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学生也不例外,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自导自演自唱,学生的体验需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与认识教育的心理规律相背离。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的需要,各层次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出现。学生的体验需求是其生理和心理的集中反映。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首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需求,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那究竟哪些作品可以作为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哪些作品可以被忽略或删掉,是不是仅仅只有选修教材的内容才可以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的内容,是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去选择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值得选修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考虑的。学生的体验需求不是完全可以被忽视呢?例如,学生在回答哪个作家最让人感兴趣,哪些作品最想去学习这样的问题时。有些学生说,想在课堂上去阅读韩寒的小说;有些学生说林夕写的歌词很美,特别想去学;有些学生甚至迷恋网络玄幻小说,要是教材中有这样的内容就好了;有些学生说想去了解一下莫言的作品,可惜教材中没有。以传统教学者的眼光看,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他们的审美价值取向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但扪心自问,韩寒的小说就没一点可取之处吗,网络玄幻小说难道全部是垃圾吗,阅读其中一些文学性较高、和我们的时代相近的作品,难道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点帮助都没有吗,学习一篇三十年代的作品比学习当代作品的意义价值要高吗?答案恐怕也不尽然。学生的回答看似幼稚,但也在情理之中。

与从小就被灌输、被限定的所谓的经典文学作品相比,这些作品新鲜奇异,和学生的生活时代相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事理真相的兴趣,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关键是这些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的编者和教师是否可以进行甄别,从中挑选一些具有较高文学性、思想性、时代感强又广受学生欢迎的作品作为选学内容的一部分呢?这恐怕也是选修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应考虑的问题。

1.选学内容难度系数调查及分析。选学内容难度的设定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适当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当适中,因为选学内容难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关系到学生体验性的生成。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很难通过自己预先阅读获得体验;教材内容过于浅易,没有阅读体验的挑战性,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那应如何去评价选学内容的难度呢?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内容难度系数的研究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模型研究,比如黄甫全、史宁中、鲍建生的课堂内容难度的量化评价模型,针对的主要是理科教材。对语文选修内容而言,难度量化评价就很难操作了。因其内容难度主要依据人的情感和认知体验进行判定,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性。

笔者认为,教材的难度由语言难度、内容难度、审美难度三部分组成,三部分难度系数的平均值就是选学内容整体的难度系数。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内容包括唐诗宋词元散曲、唐宋散文、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短篇小说、戏剧、电影文学、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语言文字规范与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十一个版块。每个版块内容以作家进行归类排序。比如“唐诗之旅”部分,王维的诗文归到一类,李白的诗文归到一类,杜甫的诗文归到一类,同时还按照作家作品出现的年代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显得有条理,但教材内容难度的梯度性不够明确。比如“杜甫诗五首”按《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哀江头》和《登岳阳楼》相比,篇幅较长,内容难度较大,但是在编排顺序时却排在《登岳阳楼》的前面。“杜牧诗三首”,按《早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的顺序进行排序,但《早雁》不管是在语言篇幅、思想内容,还是在审美意蕴方面都比《题乌江亭》要难,却排在了前面。别的版本的选修教材有没有这种情况呢?以人教版“古代诗歌”部分为例,《雨輞川庄作》《游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依次出现,或者以作品出现的时代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或者以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粤教版和其相比,显然存在瑕疵,粤教版内容的编排不大符合认知体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

对学生而言,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内容的难度究竟如何,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篇目?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以佛山市实验中学、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佛山市第三中学三所学校的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难度和喜欢程度作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从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而言,语言难度系数最大的是传记(主要是文言传记),最小的是新闻阅读;内容难度系数最大的是唐宋散文,最小的是中国现代散文;审美难度系数最大的是文化论著,最小的是新闻;平均难度系数最大的是唐宋散文,最小的是戏剧;最喜欢的是短篇小说,最不喜欢的是语言文字规范与运用。

整体而言,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有模块的平均难度系数为6.73,难度偏高,可以适度调低一点。系数控制在5左右为宜。有个别篇目如班固的《苏武传》、傅玄的《马钧传》、钱谦益的《徐霞客传》等传记类文言作品,篇幅长,难度较大,学生阅读较为困难。“新闻阅读与写作”部分内容政治色彩过浓,内容较为单一,未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当然,不同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性。本次调研仅供参考。教材编写者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编写出难度更适宜的教材。

2.审美价值取向的适当引导。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的自由度、广度和空间,比如阅读各类有益的文学书籍、刊物、报纸甚至观看影视剧等,但不是任由学生不加选择、盲目任意地去阅读观赏。究其原因,在于高中生现阶段的年龄特征和辨别事理的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如果完全不加引导,任由其去阅读一些黄色暴力、玄幻迷信、恐怖血腥的作品,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反而得不偿失。这时极其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其审美价值取向进行适度地引导。

文学作品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属性的审美意识形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主体是文学作品,篇目内容不一的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不同。按照张娅娅的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有“对各种人生的了解,真善美理想的熏陶,休闲时阅读的快乐,情节、语言、人物的吸引,感情的愉悦和满足”[1]这几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综观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不难发现,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受能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要传达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大概也能理解这一点,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教材中的一些价值取向表示怀疑、不认同甚至排斥厌恶。例如,《苏武传》中传达的是忠贞爱国的思想,可是在一些学生看来,苏武的言行有点过于“愚忠”,“李陵”的做法反而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价值取向究竟如何,本次调查借鉴张娅娅的做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如下:

上述数据让人深思,教师究竟应以何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正面的价值取向呢?一、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家庭的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极其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家长向学生孩子传达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应该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否则会让学生孩子觉得虚伪。学生要形成先验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而在选修教材中获得体认,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言传身教。二、社会媒介的引导。学生不仅是学校和家庭中的成员,还是社会中重要的个体,网络、电视、商业广告、娱乐新闻消息等内容会对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手机“果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恐怕社会媒介的舆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三、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不可操之过急。高中生大部分还不是成年人,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有些叛逆的心理特点,因而在对其进行引导时,应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循循善诱,操之过急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排斥。例如,在讲解《苏武传》中苏武到底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愚忠”,应该先肯定学生的怀疑精神,对学生的观点表示理解,同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爱国的含义会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爱国主义情怀都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选学内容的多元化尝试。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是按照唐诗宋词元散曲、唐宋散文、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短篇小说、戏剧、电影文学、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语言文字规范与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十个模块设计选修内容,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和论著。教学模块多,内容跨度大,视野开阔,可是从调查问卷以及和学生的深入交流中发现,不少选学内容并未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编写者的满腔好意学生并未能领受,很多学生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去学习某些选学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本身真的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二某些选学内容难度较大,对中学生的阅读学习设置了较大的障碍,未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我们不能以是否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作为衡量选学内容优劣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需求和兴趣,尤其是在要求深化现代教育课堂改革呼声高涨的大环境中,这种变革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有学者所言,“所谓现代教育,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其实是简单明了的。20世纪通行于世的现代教育,简而言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按照青少年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杨东平语)尽管教材的内容在不断完善,可是“我们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几亿孩子学着这大体一样的文章。放眼世界人类文化,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但是选来选去,都集中到那有数的一些文章上。有些省市自己编写教材,各类中专学校也有独特的教材,还有一些所谓探索性教材,但篇目都大同小异。说明我们的衡文眼光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总有一种东西框住了我们的精神视野,扯住了我们本应放眼四野、纵横古今的目光,我们都大体认同一种言语方式、一种审美视点,全国认同一套‘精神方式。然后,我们就用这统一方式,去统一全国几亿孩子的大脑。”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内容更是如此。不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体验需求去设置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内容,反而不断地对学生说,某些选学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这种用考试内容的考查范围作为限制学生的视野和爱好的教育,能否称得上成功的教育呢?

体验式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多元化的选学内容教学的尝试。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内容的年代看,有三分之二篇目的写作年代在二十世纪之前,与我们生活时代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思想内容璀璨多彩,确实值得学生学习,可是,大半篇幅的內容都是二十世纪以前的,有没有这个必要呢?这与新课标要求的“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的理念背离,教材选编者是否可以选取一些与当代生活语境更接近的内容作为选学的内容,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二、重视学习具有本土地域色彩的选学内容。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佛山市实验中学为例,学生大多生长在禅城南庄,河水环绕四周,著名的中国陶瓷城总部基地就设置于此,学生的祖辈父辈们有不少从事陶瓷生产行业的工作,因而学生从小容易受南庄水乡文化和陶瓷文化影响,这对他们个性心理必然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果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意地增加更多关于本土的文化内容,比如说南庄水乡文化、陶瓷文化必然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较容易引起学生选学的体验兴趣和共鸣。虽然选学内容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广东作为我们伟大祖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思想史上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有不少文学作品和文化思想确实值得大家一起学习。粤籍作家作品的选取,比如澎湃、杨匏安、苏曼殊、何香凝、侯曜、梁宗岱、张资平、何畏、洪灵菲、戴平万、欢阳山、林伯修、洪灵菲、蒲风、冯铿、冯乃超、戴平万、冯宪章、丘东平、欧阳山、杜国庠、左洪涛、刘田夫、杨应彬、华嘉、陈子秋、谢加因、蔡冷枫、欧阳山、草明、司马文森、蒲风、雷石榆、黄宁婴、林焕平、李桦如、草明、于逢、郁茹、蒲风、陈残云、黄谷柳、刘斯奋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思想价值,可供学生选择阅读。学习粤籍作家的文本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注释:

[1]张娅娅:《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95页。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