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文
摘 要:高校戏剧编剧课程可采用理论探究、范例评析和习作研讨的三环节教学法。该法的实行需要事先在思想动员、评价体系、散文训练、经典阅读、理论体系以及小品训练范本的确定等方面做好准备;该法充分应用教学参与法的设问、讨论、案例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在实践中掌握编剧理论与技法;该法的实行还需要教师注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进程的调控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教学参与法 戏剧 编剧课程
戏剧编剧不仅是部分高校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的文学创作体裁之一,因此,针对此课程的教学探讨具有普遍的意义。由于戏剧舞台时空的限制性和现场性特征,以及学生普遍的对戏剧舞台演出的陌生,教师要想在戏剧编剧课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殊非易事。除一些戏剧编剧教材体现的探索外,近年也有一些相关的有价值的探讨论文出现如杨军《戏剧教育专业编剧课教学探索》、邹荣学《版块互动式高校编剧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但对其教法进行更为充分的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在当前高校教学环境中,如何在戏剧编剧课程中应用教学参与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从戏剧编剧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实践创作紧密结合的基本需要出发,我们遵循教学参与法的原则理念,灵活采用教学参与的基本方法,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探究、范例评析和习作研讨的三环节教学法,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积极主体,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一、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的准备工作
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着眼于课堂上编剧理论与实践在学生那里相融合的教学过程。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思想动员。教师在开课伊始就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该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为此,要说明戏剧编剧课程的重要意义、课外作业对课堂学习的必要性,并鼓励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我,克服羞怯心理,改变被动和懒惰的习惯。
评价体系。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参与法的良好效果,在内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并公布一套合理的外在课程评价体系,比如积极主动、有质量的课程发言,剧本创作中体现的态度和水准都要与课程最终成绩适当挂钩。
散文训练。散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基本手段,而生活经验是戏剧这一“四维艺术”(三维度空间加时间)的编剧基础。杨健、张先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剧本写作初级教程》中将散文训练定位为剧本创作的文学基础,并规划出大量时间进行训练,“散文写作可以奠定塑造人物的能力,为进入事件小品写作铺路”[1](P7),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戏剧小品创作过渡。这是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的可行方法,值得借鉴。如果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布置人物写生的任务,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并选择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以多媒体展示方式适当评析。
经典阅读。我们要传授编剧理论,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和思考之,根本前提是学生要熟悉戏剧经典范例。教师在第一次编剧课上就要根据所要传授的编剧理论知识体系,开列出涵盖古今中外有理论代表性的、精粹的必读剧目系列,并在随后的课堂上以灵活的方式检查。由于课堂训练的重心在小品写作,也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多观摩经典小品,观看《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等相关电视节目。
理论体系。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产生了不同的戏剧思想和表现体系。西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阿尔托三大现代戏剧体系,东方的梅兰芳体系都在世界剧坛有着重大影响。当代戏剧主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正是这些体系的互相融合与发展。所以,教师在传授具体编剧技法之前,应该对以上每一种戏剧体系的源流和艺术特征进行介绍,利于学生对各种技法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应说明,本课程编剧技法的学习,是以小品剧本的创作为训练范本。实践证明,小品具有短小精干、灵活自由、可实践性强的特点,符合大学课堂教学特点,以此作为训练范本是切实可行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剧本写作初级教程》和上海戏剧学院教材《编剧理论与技法》(陆军著)都是以小品、短剧的创作为基础训练范本,陆军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型戏剧在选材、立意、剪裁、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方面的要求较之于大戏更严格,限制也更多。”[2](P9)而且,小品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戏剧最基本的叙事时空、剧场交流、技法运用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孙惠柱在考察、梳理东西戏剧形态之后,总结出了戏剧史上出现的“纯戏剧结构、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电影式结构以及剧场性结构”[3](P128),其中,纯戏剧结构是其他结构的基础,而小品一般采用的都是纯戏剧结构,且能自如地运用其他结构的各种技法和表现方法。总之,小品剧本的创作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二、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的阐述
戏剧编剧课程教学三环节法立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理念,将理论与创作、观摩与写作、思考与讨论融汇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理论探究、范例评析和习作研讨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中,都贯彻实施着教学参与法的原则。具体阐述如下。
1.理论探究环节。教师首先要从浩如烟海的戏剧编剧理论中选择具有普遍规律性和时代前沿性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成一个理论、技法系统,条分缕析而简明扼要地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编剧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这一系统可以有不同的组成方法,我们将之分为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人物、戏剧结构、戏剧场面、戏剧剧场和舞台艺术等组块。这些重要理论、技法的传授在本环节可以运用教学参与法中的设问法和讨论法,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认清各理论特征、意义和局限所在。
例如在讲述戏剧冲突组块时,教师的设问一:能够将不同年龄、性别、心境、审美取向和文化水平的观众紧紧抓住的最为雅俗共赏的戏剧元素是什么?圍绕该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教师要辨析他们的每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如喜剧因素、人物形象、表演等等,逐步引导他们认识戏剧冲突在吸引观众注意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由此出发解析戏剧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设问二:从现实生活经验和戏剧经典中的冲突因素来看,你能总结出哪些类型的戏剧冲突?围绕该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以形象的材料归纳出各种戏剧冲突类型,同时援引一些经典让学生对此深入理解,如人与人的性格方面的冲突的《将相和》、人物内心冲突的《哈姆雷特》、人与环境冲突的《等待戈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种戏剧冲突的功能与局限,可以以《雷雨》为例分析这三种冲突的各自表现和特点。教师的设问三:1980年代高行健认为戏剧性不应只局限于戏剧冲突,你觉得能以什么来取代它?围绕此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戏剧冲突之外其他因素如高行健《躲雨》、赖声川《暗恋桃花源》中的对照,王晓鹰导演的《魔方》、孟京辉的《思凡》中的互补拼贴,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方法的特征及出现的时代历史背景,从而理解戏剧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必要。
2.范例评析环节。在第一环节理解了某种编剧理论后,接着就需要了解该理论在剧作中的应用。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可选择一些践行了刚讲过的理论、技法相对应的经典小品、短剧或戏剧片段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分析探讨该理论、技法的实际应用方法。本环节可采用教学参与法中的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手段。
例如,当了解了戏剧的结构方法之后,教师要分析戏剧线索,可选择赵本山的《送水工》和开心麻花的《今天的幸福2》。前者是单线索结构,讲述一个年过半百的孀居妇女,一直以来为让儿子在国外安心学习,自己辛苦工作资助儿子却谎称自己给儿子找了个有钱的后爹,如今儿子回来短暂探亲,不得不找一个送水工扮演成后爹来应付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单线索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自的时段和功能,分析其中运用的伪装、误会基本手法的作用。后者是主线和副线结合的双线结构,主线是一个年轻丈夫被离异的女老板提拔为大堂经理,妻子以为二人有私情,所以要求丈夫去女老板家去感谢,但要求丈夫全程开着手机来听他们的对话以验证二人之间的关系。副线是女老板的前夫如今认识到过去夫妻之间因为互相不信任而离婚的错误,现在来要求复婚。兩条线索交织一起,在女老板家的客厅中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从而说明了“夫妻之间,信任为先”的主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分析两条线索共同点都是基于夫妻信任的问题,暗示了该问题的现实普遍性;而两条线索分别为中青年夫妻的差异,来提供过去的教训为当前的问题解决提出启发并指向未来的理想夫妻之道。还应该分析两条线索如何接榫到一起,来说明双线索情节的铺设原则和方法。
3.习作研讨环节。在理解了某种编剧理论,清楚其应用方法后,学生一般都会有尝试的冲动。教师应趁热布置他们进入实践练习活动。为让学生将注意力明确集中在新学习编剧理论、技法的实践上,首先要指导他们选择容易操作的故事素材,一般可采用生活经历和小说改编两种素材。关于前者,由于学生经历普遍单纯,可以以校园和家庭生活、自己某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为题材,在这方面,学生容易陷入生活的真实细节束缚中而觉得缺乏故事性,这就需要教会他们用艺术想象力对真实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化改造。关于后者,要求学生多读经典的短篇小说,从中寻找适合理论运用的精彩情节和场面,这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方法,可以解决学生在故事情节上耗费太多精力却收效不良的问题,而将精力放在戏剧理论与技法的训练这一真正目标上,因为“如果没有剧作法则和规律的学习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编剧专业将不复存在。”[4]
编剧课堂上本环节的步骤有四:1.由指定或志愿的学生小组在课堂场地上现场演出,或者播放制作好的小品视频。要注意的事项一是鼓励志愿和现场演出,二是要求每个小组以一个同学的剧本为主,大家共同讨论修改,然后确定一名主持的导演,协调大家排演,本小组成员尽量都参演,培育舞台感;2.演出和播放之后,创作小组自述该理论的运用心得与问题,其他同学对该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提出疑问进行探讨;3.教师根据作品情况和学生的评述进行总结,指明其得失,提出可能的改进意见;4.评定成绩。该作品是本小组成员平时作业评定的依据,现场打分,作品分数就是小组成员本课程的平时作业分数,借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如果小组不满意该作品,可修改或重新创作,在小组所有展示作品中以最高评分为小组成员共同的最后平时成绩。
在每一编剧理论、技法的学习中,以上三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一体的,下面试以戏剧剧场性理论的教学为例将三个环节综合起来示范整个基本过程。首先是理论探究环节。可设问题一,当你在剧场观看戏剧时,你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该鼓掌吗?围绕该问题,教师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传统话剧的写实性观念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性观念在故事时空和剧场时空关系上的认知差异。可设问题二,同为叙事性艺术,戏剧有哪些特点是影视所无法企及的?围绕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戏剧艺术的特质所在,尤其是观演互动的现场性带给观众的立体、生动体验。同时可结合问题一,来进一步说明戏剧的艺术假定性问题。接着可设更多问题,如请举出经典戏剧作品中观演互动的例子;它们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效果,等等。再来到范例评析环节。戏剧剧场性特点在潘长江、冯巩、郭冬临等人的小品中多有体现。在本环节可播放1996年潘长江的春晚小品《过河》。这是一个载歌载舞的音乐小品。故事情节很简单,是一名农村姑娘撑船来河边接农业技术员高峰去村里传授新技术,可是面对身材矮小的高峰却以貌取人,终于经过一系列试探和考验后确认了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钦慕的高峰,于是欢欢喜喜载着高峰归去。该小品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吸收传统戏曲的美学特点,采用以歌舞叙事的剧场性表现手法。剧中人物的对话,是对白和对歌交叉进行,对歌也承担对白的功能,同时还有欢快的音乐伴奏。剧中的动作很多都化为舞蹈,剧中姑娘拿一竹竿摹拟出了撑船的场景,高峰与姑娘以舞蹈的形式摹拟在船上随水波荡漾的动作,惟妙惟肖,应该是受戏曲片段《秋江》的启发而来。在剧中还有一些少女拿着向日葵花朵伴舞,以舞蹈的形式营造河边的美丽景色,甚至姑娘还和伴舞少女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特征,并分析这些形式体现的不受写实性逻辑束缚,叙事自由灵动,注重艺术美感的戏剧特性。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可以选择2014年郭冬临《人到礼到》为例。习作研讨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环节中提到的剧场性具体手法,在习作中有意、集中、充分地进行尝试;同时,要求他们的作品在课堂现场演出,灵活克服演出环境问题,设计与现场同学们之间恰当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习作中,同学们一般会在小品开头进行人物的自我介绍以加快叙事节奏,中间也会有歌舞或者与观众的互动以活跃演出氛围,在这些过程中领会剧场性带给戏剧的独特表现力。教师要根据习作的现场效果和剧场性手法运用的合理性给予评价。
三、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要保证三环节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各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戏剧编剧课程中要有宏观和微观的控制。宏观上,整个课程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除了本文第一二部分对应的整体准备、各理论细部的理解和训练两个阶段,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阶段,即教师课堂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一同创作两三个小品剧本。在这一阶段,从小品的主题确立、题材选择、情境设计、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舞台设置等的构思,到具体的文字表达、演出实践,甚至各方面的修改工作,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地将这些细部理论在整体实践上互相协调、統一起来,才可能培养出学生合格的小品剧本创作能力。当然,如果时间和各条件允许,在小品创作的基础上,还应探讨如何将之拓展、延伸成为独幕剧,乃至多幕多场剧。微观上,主要是在第二阶段,不仅要在浩如烟海的编剧理论中精心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编剧理论和技法,形成自成一体的理论系统,还要在每一条编剧理论教学中贯彻好“实践—理论—实践”的相互印证、互相促进的循环原则,只有让学生能在创作实践中会运用,并且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合理运用每一种理论、技法。
教师要解决好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现实、普遍的问题,比如区分模仿与抄袭、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主题的生成和题材的选择与剪裁方法问题,比如发挥戏剧假定性优势,解放想象力,用表演和构思来克服舞台条件限制的问题,比如在利用视频展示小组创作时,学生经常混淆小品视频和微电影制作的界线,这就要求他们:拍摄要固定机位;充分准备,一气呵成,不得剪辑;不得采用实景如在宿舍中拍摄宿舍内发生的故事,要充分尊重戏剧假定性,要有舞台感,选用中性或者空的空间作为舞台;要注意演员的表演意识,区别小品表演的艺术夸张性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性……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戏剧编剧三环节教学法更适用于小班制,班级人数越少,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越多,而教师也能因材施教,在多种多样的戏剧形态中,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和编剧道路。当然,如果班级人数较多,也可以采用学生分组、采用竞争机制、多安排课下活动的方式,来保证这一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注释:
[1]杨健,张先:《剧本写作初级教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2]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4]孙祖平:《编剧专业怎样培养专业编剧——戏剧写作教学的理念定位和教程设计》,戏剧艺术,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