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发现

2017-02-17 16:44袁向荣
考试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发现比较

袁向荣

摘 要: 作者阐述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增强学习效果,并以诗词教学为例,指出应设法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发现,找出诗词的异同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探索 比较 发现

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这种说法,我深有体会。在教学诗词时,我曾用两种不同方式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词”的特点和不同之处,一种方式是由教师直接进行简介,另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将“诗”和“词”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比较,我感觉采用第二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效果更理想。具体做法是:

一、从题目上进行“比较”与“发现”

我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本学期学过的古诗的题目,如《静夜思》、《望岳》、《长歌行》、《塞下曲》等,然后出示一些词的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让学生进行比较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很自然地说出——词的题目有两部分组成。我告诉他们前一部分是“词牌”,后一部分是“题目”。最后我让学生思考是“词牌”还是“题目”能告诉我们词的内容。学生只是初读一遍词的内容,通过比较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从内容形式上进行“比较”与“发现”

我先让学生自由背一背学过的古诗,在学生背诵的同时,我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诗歌的形式,而后引导学生观察词的内容形式。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诗的句数大多相等、诗句中的字数相同;如我们常见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词的内容大多分两部分、词句中字数不一定相等。此时,我顺势介绍词的两部分分别叫上阕(或上片)、下阕(或下片),正因为词句中字数不等,所以人们又把词叫作“长短句”。这样便非常直观地表现出了诗、词的特点,学生参与了比较的这一过程,印象自然而然加深,比老师单纯的、枯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

三、从不同的目的上进行“比较”与“发现”

前两个方面的“比较”与“发现”,主要目的是找出诗和词的不同之处。为了让“比较”与“发现”更全面,我让学生通过“比较”与“发现”找出诗和词的相同之处。为此,我让学生随意背诵一首古诗,将诗中的韵脚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将要学习的词,我再把词中押韵的字写下来。最后,让学生再一次背诵刚才那首诗、再一次读一读将要学习的词,在背诵和朗读时,我提醒学生遇到韵脚时读得稍微重一些,然后把诗和词放在一起比较,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诗和词都是讲究押韵的。看似简单的一个小举动,实则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国诗词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它独特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以上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有成就感,更让他们有效地掌握方法。这让我想起卢梭说过的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方法后该如何通过运用加以巩固呢?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在诵读积累中进行“比较”与“发现”

在学完一首词以后,我补充了不同词牌的几首词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调歌头·中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及陆游和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等供学生诵读积累,并让学生采用上面的做法自主探索,如此学生对词的了解会越来越全面。在此基础上,我还为感兴趣的学生分别提供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供学生探索研究。

2.在领悟体会中进行“比较”与“发现”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带领学生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如领会“敲”、“绿”、“闹”等字好在哪里,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效果的不同,感受夸张、比喻及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等。这些只有靠学生自己“比较”与“发现”,学生才能体会得更全面更深入。

3.在记忆纠错中进行“比较”与“发现”

在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此法。如学生对拼音字母“b、d、p、q”容易混淆,我想如果还是让学生进行“比较”与“发现”,找准半圆的位置,这样学生也许就会分得清记得牢。同样在教学“防、访、芳、坊、纺”等形声字时,最好由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与“发现”,找出异同之处,从而有效记准生字的音、形、意。在区分形近字时更需要学生细心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像“泡、抱、炮”这样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换偏旁记便成了学生识记生字的主要方法。学习“苍”的时候,他们会与“抢”、“枪”进行比较;学习“坦”,他们会联想到“但”。如此,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得牢,又可以帮助纠正一些错误。

4.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比较”与“发现”

语文新课标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对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这里我举个教學片断来说明,在教学一篇写春天的文章时,文中的原句是:“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柳树也吐出了嫩嫩的柳芽……”出于对写景文章的重点把握,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春天之美,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但学生的朗读过于平淡,听起来毫无生机,连最基本的感情朗读都做不到,又哪来的感悟可谈?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暂停朗读,停下来比较两个句子:小草悄悄地伸出了小脑袋,柳树也长出了嫩嫩的柳芽……”学生很快发现了和原句的不同之处,“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当然用“探”字好了,觉得小草偷偷的样子很可爱;老师,用上“探”这个字,我觉得小草很胆小,它是想打探下看看春天到底暖和不暖和;“吐”字用得好,感觉柳芽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它也要费一点力气……这一说,班里立马炸开了锅,不得不佩服小孩子的想象力真是太奇特,也让我感受到童真的欢乐。经过这一番比较,再让学生去读句子,感觉完全出来。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的一词一句的特性,体会到作者用语的精妙。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锤炼学生的语感。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不管是“比较”,还是“发现”,恰恰都是学生的自我参与,都是他们的自主探索,因此,他们始终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与高效”吗?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发现比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