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替孩子选择什么

2017-02-17 13:44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孙子起跑线德国人

“从乡下姥姥家回来,小孙子说什么都不愿去幼儿园了。”同事向我抱怨。

“为什么?”我问同事。

同事笑道:“小孙子说乡下好,比迪士尼好玩。他可以和小狗一起在田地里疯跑……摔得鼻子尖上都是泥,也不用擦……”

“那作业能写完吗?听说月底升一年级要看孩子最得意的一份作业。”

“昨晚小孙子把他乡下的‘得意之作’给妈妈看。”说着,同事给我放了一段视频——沙地上,小家伙冲着几只正爬向面包粒的蚂蚁撒尿,蚂蚁们突遭灭顶之灾,拼命挣扎。旋即,尿渗入地下,蚂蚁不再爬向面包……

小家伙真够淘的!为什么一个教育世家,不重视开发孩童的智力,而让孩子任性撒野呢?这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疑惑中,我想到了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孩子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小学四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过早、过度地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孩子在小学前唯一的任务是快乐成长。不快乐,就不是儿童。如果说上学前非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教育”的重点只有三方面:第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使用暴力、不大声说话等。第二,动手能力。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第三,保护孩子的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德国人认为,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德国相反,中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德国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孩子。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被破坏掉,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人不强迫孩子。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如果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缺乏创造性。

大人有错时向孩子认错。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常把 “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挂在嘴边。德国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与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

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有意思的是,德国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护、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被纳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父母。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抱孩子的方法很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像浮在水面上的青蛙。在瑟瑟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多控制,要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让孩子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活动,全身能充分与阳光和空气接触。

凡事皆须选择,且必有代价。替孩子选择,代价尤其大……

猜你喜欢
小孙子起跑线德国人
下棋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里外都干净了
里外都干净了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