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Ⅰ·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与复习导航

2017-02-17 08:51广东陈秋香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变法资本主义改革

广东 陈秋香

《选修Ⅰ·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与复习导航

广东 陈秋香

【复习策略】

1.要紧紧围绕2017年《考试大纲》的范围要求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进行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2017年《考试大纲》中,选修Ⅰ作为选考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共六个方面的内容。

2.要理清知识体系脉络,抓好知识框架的构建,熟练掌握主干知识,包括主要的需要识记、理解的知识。

3.不要拘泥于细小的知识点,复习时不能过于细化,与主干知识联系不大的知识点可以忽略。

4.要注意与必修部分知识体系的印证与整合。学习选修Ⅰ时,可以结合必修课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5.可以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按照性质的不同分开复习,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是封建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复习过程中注意将引发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影响等相类似的知识点科学整合。

6.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提炼规律性认识,例如改革的原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实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进程(改革的复杂性、阻力、改革家的意志品质)等方面。

【知识梳理】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数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彻底改革。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封建主义的改革和资本主义的改革等。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在我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政治上废分封行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结果:废除了奴隶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经过长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各个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需要采取措施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鲜卑族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了摆脱危机,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变法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经过改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但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4—15世纪,人类开始向近代迈进。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迫于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先后出现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的狭小和自由劳动力的缺乏。19世纪中期,俄国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种种弊端,激化了各种矛盾,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得以建立。为了巩固新政权,建立近代化国家,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的新式军队。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中国人民寻找新的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奠定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运动的开始。此后,维新派组织团体、创办报刊,积极进行变法的宣传组织活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运动将变法运动推向了高潮。不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易混辨析】

一、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二、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三、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目的上,都要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结果不同:一成一败。

【规律拓展】

1.改革的原因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进步的改革也可能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保守势力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如戊戌变法。

3.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3)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做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4)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5)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4.改革的实质:改革的实质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因而改革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5.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两起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

猜你喜欢
变法资本主义改革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改革之路
徙木立信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