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有韵尚需“光”
——作于参与原创命题工作之后

2017-02-17 06:42安徽陈士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五车命制考试题

安徽 陈士同

明月有韵尚需“光”
——作于参与原创命题工作之后

安徽 陈士同

对于成为《教学考试》杂志首批原创团队一员的老师而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不管阴晴圆缺,这轮明月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着自己的风韵,或“山昏塞月斜”,或“月出惊飞鸟”,或“海上生明月”。但在“尽显风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缕“光”的映照,它只能是一个混沌不明的存在。

《教学考试》杂志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的“全国高考试题原创”平台,让很多有幸成为团队一员的老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专业成长方面找到新的磨砺点,本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从职业的角度看,每一位老师扮演的角色都有教学和研究两个层面。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要完成“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没有“工匠精神”的支撑,是难当大任的。身处教学一线,在课堂上口吐莲花地实践,离不开课下孜孜不倦地“做功课”——研究。研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可以研究教材,可以探讨试卷,也可以创新教学方法,等等。但从备考的角度看,围绕教学考试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是意识到此项研究的重要性,作为指导教育教学考试的专业性期刊——《教学考试》杂志,以极富前瞻性的眼光,在如何更好地备战高考方面一马当先,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研究,需要大量材料做辅料;原创,如鲁迅笔下“世上的路”一样,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学习借鉴。因此,这条原创命题之路如同破茧成蝶的历程,黎明之前注定是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努力。然而,一路走下,面对鲜花和掌声,“回首向来萧瑟处”,才切身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蕴涵的真正况味。

虽然是一个团队,但由于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无形之中给整个团队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高考试卷细目表”,是事关整套试卷结构布局和信度效度以及试卷实用性的指导蓝本。不仅事关全局,而且包含的子项目特别繁杂,如果粗制滥造,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就会困难重重。因此,团队老师在编辑老师的统一协调下,对该表进行精心打磨。经过“几易其稿”之后,一份集体智慧的结晶终于诞生!然而,架构达成,对整体如何拆解分工,也同样需要反复的商讨,并进行有效组合。就一份试卷而言,如果命制时分工不科学不合理,很容易出现“跛脚”。一旦出现“残疾”,“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及时补救就难了。参与的老师们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摒弃拈轻怕重、避重就轻的思想,经过反复斟酌、认真权衡、科学调度,很快完成了责任分工,各司其职。按照各自命制试题的要求和特点,在遵循高考试题命制原则的前提下,传承传统的同时,适度地创新。搜集语言材料,研读材料的显性和隐形信息,捕捉材料中蕴含的命题点,按照高考试题的模式设置题目——这些工作是每一位命题老师必须经历的。

经过“怀胎后的阵痛”,试题出炉。由于是建构模板,初稿仅着眼于试题与高考试题的相似程度,不可能专注于试题的细节。对试题细节的斟酌打磨是这个工序中最为繁琐的一个环节: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选材要求,材料的长度是否适中;命题点的选取是否准确,题干和题支是否紧扣材料;答案设置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答案的表述是否简洁准确……在打磨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清楚。否则,就可能出现因为不严密而影响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批阅数日,增删多次”之后,初稿完成优化升级的“变身”,成为定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完成了“是什么”,每位老师还要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工作,即完成各自命制试题的解析工作。通过撰写解析,要尽可能全面详尽地解答试题的审题、解题思路和答案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一套完整的试卷的命制就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

当试题成品交付到审题组以后,命题老师就获得了短暂的休息。与其说是休息,不如说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因为在命制试题时,命题老师是根据自己对试卷要求的理解,以“一厢情愿”的自我角度开展各自的工作,很难做到从多个角度考虑试卷的整体。这样,审题老师在审题过程中会按照杂志社提出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对每道试题进行“诊断”。由于是散片的拼接,试卷肯定会出现“气血不顺”的症状。既然“有疾”,就要回到源头进行标本兼治的“治疗”。于是,替换材料、替换试题、替换问题设置点等工作又必须由命题老师完成。几次三番,像模像样的试题模型完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如果说一套试题是一栋房子,那么命题组和审题组所做的工作仅仅是把房子的整体结构完成,属于粗活。接下来的在线试题研讨才真正是集体智慧火花的交流与碰撞。命题组老师和审题组老师围绕整套试题,就每一个细节进行研讨,打磨、斟酌、推敲,尽可能让试题与高考试题保持较高的形似(要达到与高考题形神相近、相通无法实现)。在研讨的过程中,有激烈的争执,有温和的商讨。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目的只有一个——让凝结集体心血的结晶合格,争取优秀。

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在线研讨的第一阶段完成,这就意味着命制的试题即将变为成品。在线研讨的第二阶段主要围绕试题中的个别细节和如何撰写试题解析展开。试题是面向教学一线的广大师生,因此,如何让试题解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是这个阶段研讨的重点。学术性、专业性固然不可缺少,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基于此,研讨时参与研讨的老师们在编辑老师的组织下献计献策,最终达成了共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亲身经历过试卷的制作流程之后,才发现,一份看似寻常的试卷,命制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劳动,更是艺术性的精雕细琢。月亮的阴晴圆缺,更需要一缕“光”的不离不弃,才能在变换中外溢出应有的韵味。走过了试题命制的全程,才真正体会到“行走”的辛劳与快乐。

安徽省霍邱县霍邱中学)

古代如何夸人读书多,学问高

识文断字,在古代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被他人尊重。那么,你知道在古代如何称赞一个人读书多,学问大吗?

1.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2.才高八斗

形容文采非常高。语出《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思是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3.梦笔生花

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4.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5.一字千金

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6.洛阳纸贵

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摘自光明网)

猜你喜欢
五车命制考试题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西行学院成语班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冬季星空——御夫座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藏书阁赞
钗头凤·杏林守望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