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杜 魁
中学生记叙性文体写作“331”模式探究
安徽 杜 魁
作为一位有着20多年丰富教龄的语文教师,我以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为基础,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叙性文体写作教学方法,为方便记忆,简称“331”模式。谨以此文稍作讲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即立足“我”的角度,以“生活”为基础,留心自己的经历、接触生活中的人物、关注生活中的事件、分析生活中的热点、评说生活中的现象、回眸生活中的发现、品味生活中的情感、揭示生活中的哲理。选材就选熟悉的人和事,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当然可以剪接材料,但必须是真人真事。这样泛泛而谈、老旧题材、套用课文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了。在实际的写作中,我发现学生作文中类似写《小木船》式同学友谊的文章不见了,类似写《大山深处外婆家》农村变化的文章也少了,写妈妈的两鬓白发、雪夜去医院的文字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馨感人的小场景,有着书香的同学,能微信视频的奶奶,爱美容的妈妈……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学生习作中,有时写人的文章就写一件事,把这件事写得很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很详细,但是人物性格不鲜明,人物形象也不丰满,也就是说一件事是写不好一个人的。
在具体的习作练习中,我就鼓励学生写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的小事。以一件事为主,至少两件事为辅,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实现时间三处以上的变换或者地点三处以上的变换。要不就实现三个以上的人物参与,次要人物出场可以什么都不做,但要有,不然就出现独角戏或是对角戏。这样既体现材料的联系性和相关性,又有了感情三种以上的变化,文章内容也充实了。辅助的事例可以是共性的泛例,也可以是想象中的虚例,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篇末写想象中的场景。比如,有一篇写母亲的学生作品,在篇末写道“在油菜花的一片金黄里,我仿佛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正带着孩子向前走去。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大一小的影子越来越长……”。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不但丰富了表达的内容,加强了文章的渲染力,还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况且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用景物还可以更好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在文中有意穿插三处以上的景物描写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表达、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首先根据文章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我主张,一篇文章至少要运用三种表达方式。中学生写作以记叙文为主,无非就是写人记事写景,除了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突出表达方式的运用。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很多学生写文章从开头就开始大发议论,记叙文写成议论性的,写景写人的文章也是大篇幅议论性文字。显然,这样的文章空洞,假大空的现象就出现了。实际的写作中,记叙方式的巧妙运用,直叙、插叙、补叙结合,再加上多种描写的穿插,抒情与描写融为一体,一篇文章就成功了。那议论的句子放哪里呢?篇末一句点明中心的就行了。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也就是谋篇布局。谋篇布局对写文章来说是很关键的,要注意线索的贯串,文章中的过渡、铺垫、照应。无论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至少要有三处以上的呼应。用小标题式的作文也要列出三个以上的小标题来,还要注意外在的或内在的呼应。
“凤头”赢得“百媚生”,开头在文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提炼中心,完整结构,吸引读者。它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令阅卷者倦处生神。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抒情散文如《荔枝蜜》,开头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最后的一课》也是开头设置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开头制造紧张氛围,设置种种疑窦,造成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追根究里,引起阅读兴趣。
“猪肚”抑扬相衬情更美。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开篇的感情基调和正文的感情基调相对或相反,使文章感情色彩丰富,九曲回肠,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豹尾”有力呼应“凤头”和“猪肚”。结尾的呼应会使文章有力度,使全文浑然天成,融为一体。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从考场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在今天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我们如能别出心裁,用与众不同的结构形式去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将会使阅卷老师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感觉。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说简单一点,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文中的描写,用比喻、拟人、排比,记叙中用反复、对比、夸张,抒情的内容用设问、反问、排比,甚至在多种感官互通时用通感,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有意识的运用修辞手法。“‘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就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拍掌叫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了写雪花的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修辞手法的绝唱。
写作要有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掌握中心,抓住重点。不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起到升华主题,使文章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一句,要么直接点题,总结呼应开头;要么含蓄表达,达到耐人寻味之意。冯骥才《珍珠鸟》一文结尾句“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学生习作结尾句“转头的瞬间,我才发现,原来给予别人快乐自己”,这样的句子也可以说是心灵鸡汤吧!
考试中对作文文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标点正确”主要指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准确。“不写错别字”的前提和基础是书写规范。“书写规范”是指要写规范的汉字,不用拼音、字母、符号代替汉字,不乱用网上语汇。书写要字迹端正,文面要整洁,不乱涂乱改。实际上,作文中那些错字连篇、字迹难辨、标点错乱的作文,往往得不到原本应该得到的分数,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篇文章写完了,要改,反复地改。我认为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至少要做到的,是要有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亮点。试想,如果自己都不觉得有满意的地方,那么别人会给你好的评价吗?我在写作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要把自己的文章改到至少有一处以上的亮点。文章真情感人、选材新颖,表现手法多样,结构巧妙都是亮点。语言有风格,描写独到,开头写得好,结尾写得好也是亮点。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形象丰满也叫亮点。以小见大、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和对比的运用等都是亮点。
总之,写作教学是一直发展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及时归纳、反思、总结,用最实用的方法,最大可能的让学生获得写作成功的体验,就能引领学生步入文学的神圣殿堂。
安徽省霍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