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创试题中如何避免“偏、难、怪”试题
——以陕西省宝鸡市文综检测(二)为例

2017-02-17 05:19吉林杨晓云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原创考点命题

吉林 杨晓云

在原创试题中如何避免“偏、难、怪”试题
——以陕西省宝鸡市文综检测(二)为例

吉林 杨晓云

要命制一套好的原创试题,其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起码的一条是:一定要避免“偏、难、怪”试题的出现。这就要求命题者首先把握原创试题中“创”字的深刻内涵。笔者认为“创”是指命题者的“创新”,所谓“新”是指试题的材料新或旧材料的立意新,以及考查知识的角度新,其命题的出发点是真正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它要求命题人能结合最新的考试大纲,全面把握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最新命题趋势,提炼最新考试信息及动态。命题中要以考查的主干知识为主,要体现出新变化和新动态。但往往命题者在命题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考点偏离了考试大纲和教材,或偏重于某一部分知识点考查。难题是考查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不是为难和难为学生,超纲、超难的怪题就是其中的典型。笔者在做陕西省宝鸡市文综质量检测(二)历史部分时,发现这套原创试题的一些问题。在此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从选择题的整体来看,原创试题中出现了偏重于考查一个单元知识点的“偏题”

这套原创试题中的三道选择题如下:

28.潘恩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宪法是政府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C.1787年美国联邦政府

D.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

33.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议会的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从此段言论可以看出 ( )

A.两国国家元首地位不同

B.两国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C.两国政体的实质不同

D.都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35.黄牧航在《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文中指出,“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世的事件,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绝。”这说明帝国议会出现这种现象( )

A.说明其权力大于联邦议会

B.说明其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C.是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D.反映了其受到工业化影响

其中28题的考点是“美国政体”;33题的考点是“英国政体和美国政体的比较”;35题的考点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这三个考点都出自于人教版历史必修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可见这套原创试题中关于世界史部分的知识点分布不够合理,考点都集中到了一个单元里,出现了考点偏重于一个单元的“偏题”,这不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全面考查,有失选拔性考试的合理性。

二、从选择题个体来看,原创试题中出现了对“史料”引用不恰当的误题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有的往往简单地把材料题与选择题进行改头换面,有的是把历史材料随意放在一起东拼西凑,还有的是不恰当地引用一段材料来命制试题。这套原创试卷中就有这样一道题,如下:

29.顾颉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中说:“现在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决不能滥用‘民族’二字以召分裂之祸。”这说明在抗战时期( )

A.中国存在严重的分裂主义

B.激活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C.具有深厚的民族消沉气象

D.日本极力行颠覆破坏活动

此题的考点是“抗日战争”。笔者认为该题题干的史料引用不够恰当:一是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时间(顾颉刚写《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时间是1939年2月),原本材料对学生就陌生,没有提示时间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让学生做题时无从下手。二是材料有断章取义之嫌,原材料如下:

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全体一致抵抗,也是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已被各种分离主义势力弄得四分五裂,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分离主义运动依然没有停止,顾颉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中说,“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决不能滥用‘民族’二字以召分裂之祸。”近代以来最美好的政治名词“民族”,竟然一变而成为分裂主义的借口。

笔者认为顾颉刚的“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决不能滥用‘民族’二字以召分裂之祸。”这段话做为题干,如果不加上相应的知识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原题的答案为A选项,从原材料的背景出发,这道题的答案一定是A选项。但如果不加材料背景,仅从材料本身去思考,那么答案选择D选项也未尝不可。其理由:一是,从材料“现在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暹罗(泰国)宣传桂(广西)滇(云南)为泰族的故居,而鼓动其(泰国)收复失地。”这不是日本鼓动泰国收复广西和云南,从而进行颠覆国民党政权的破坏活动吗?二是,学生可以从史实出发,“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叛国投降日本,在南京建立了伪政权,导致国民党分裂。”这不也是日本颠覆国民党政权的一个具体表现吗?从这两个理由看,选择D选项是没有问题的。笔者认为这种带有特殊背景的材料作为试题,就是有意“难为”学生。

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来看,试题的总体难度有降低的趋势,也越来越贴近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虽然“不拘泥于教材”也是高考命题的特征,但“抓纲务本”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本真。在本题中笔者没有看到命题者是如何“源于教材”的,只看到了“高于教材”。我想这样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教师答起来也要费尽心思吧。更何况,这样的试题它考查的是学生的什么能力呢?是学生的识记?还是理解?或是运用?更或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难、怪试题,是考查不出学生真实水平的,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三、避免出现“偏、难、怪”试题的几点原则

1.要以最新考试大纲和教材为基点,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趋向。从组题的难易上,比例要适中;从组题的范围上,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现代史等知识点的比例要均衡;从答题的对象上,要有区分度兼顾各层次的考生。

2.要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让主要考点保持相对的稳定。考题情境要来源于教材或教材的拓展或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引用材料要契合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对于繁难偏旧、晦涩难懂的材料要尽量避免。

3.试题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命题时要以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为指导思想。试题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要突出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考查。

4.试题材料的引用要从小处着眼、观点鲜明。引用的材料不能模棱两可,产生歧义。

5.试题材料的引用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材料的字数尽量不要超过四行,不要玩“文字游戏”。

总之,想要命制出一套好的试题,命题者就要多从考试大纲的要求出发,多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多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这样才能避免“偏、难、怪”试题的出现,命制出高质量的试题。

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原创考点命题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原创地带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