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 许
中国人为什么纷纷起了英文名
文 | 老 许
“每到春节,北上广的Mary、Vivian和David陆续回家,变成了翠花、大妮和二狗子。”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近些年,中国人热爱起英文名这件事成了一种现象,一种在其他国家不多见的现象。
我们这一代人,中文名出现在各种证件和档案中,网名是我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第一形象,而英文名则是我们在工作场合或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名片—对于在工作、生活和虚拟空间中,都有不一样“自我”的现代人来说,英文名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中文名。
著名球星罗伯特·莱万多夫斯基(Robert Lewandowski)来自波兰,但“罗伯特”并不是波兰语中常见的名字,更像一个英文名。被问到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的时候,莱万说,父母想让自己出人头地,最好有一个在英语世界也能畅通无阻的名字—听起来是否耳熟?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文。
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来看,在国际场合,英文名比汉语拼音标注的中文名明显更容易被读出来。由于汉语拼音并不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音标系统,因此根据汉语拼音读中国人的名字,时常会让外国人陷入一种“我要怎么开口”的迷惑中。比如q、x、z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发音不同,按照英文发音读中文的这几个音的时候,会让人有一种舌头打结、欲哭无泪的感觉。再加上中文有声调,即使发音正确,中文名被英美等国家的人叫出来依然感觉怪怪的。
但是,在自己的名字好念、好记,也不会对外国人造成舌头打结的困扰的时候,为什么你还是起了一个英文名?
最开始英文名大量出现在中国的时候,这种新的称呼方式,恰恰象征着新的语言行为逻辑。
工作中如果有大量的涉外业务,尤其是在外企工作,中国员工起英文名就表示接受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
甚至在一些中国本土的公司,英文名也成了标配。比如百度,李彦宏在员工口中都是以Robin的身份存在的。相比起来,“李总”“李董”这样的叫法,仿佛就有一种乡镇企业家即视感,这是追求“洋气”的国人所避之唯恐不及的。
同样,在英语课堂上,为了保证更完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英语老师也常常鼓励学生起英文名—这和外国人学中文时起中文名是一个道理。
所以更多时候,英文名象征着人们在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上向外国靠拢,一个新的名字就像一种新的身份,对行事方式有约束作用。
而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中文名是父母给予的,而英文名则不同,我们在给自己一个英文名的时候多少都是有主动性的。因此对于一些人来说,英文名也是一种掌控自己人生的彰显。
由于常见的英文名实在太常见,于是鄙视它们没个性的中国人走上了一条伟大的DIY之路。
DIY英文名的来源相当广泛,不仅可以直接翻译中文名,还可以找与中文名发音相近的英文单词,还有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哪怕只是发音好听,不能词类活用什么的那都不是事儿。
何伟在《江城》里,就记录了不少诡异的英文名。比如有些同学会直接翻译中文名字,像“豪斯(House意为房子)”“耶洛(Yellow意为黄色)”“诺斯(North意为北方)”。还有个相当有自知之明的男生给自己起名“莱希(Lazy)”,因为自己很懒,“爱好就是睡觉”。还有些名字在那时的何伟看来,则“纯属不幸”:“一个小个子男生被叫作盆(Pen意为钢笔),一个十分漂亮的女生取名叫可可那特(Coconut意为椰子)。另一个男生取名黛茜(Daisy意为雏菊,常为女性名),这让傅主任感觉到十分惊愕。”
而对字面意义有执念的中国人来说,不少“吉祥如意”的英文名也被创造出来,比如Strong(意为强壮)、Lucky(意为幸运)、Happy(意为快乐)。电影《山河故人》里张晋生给儿子起名叫“到乐”,期待儿子长大成人有很多“dollar(意为美元)”这样的情节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英文名如果仅仅是奇怪,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因为不了解外国的文化环境,起了一个不太好的英文名就比较尴尬了。不少“吃货”可能会从自己喜欢的食物中获得起英文名的灵感,但当你告诉别人你叫“Banana(意为香蕉)”“Cucumber(意为黄瓜)”“Cherry(意为樱桃)”“Lollipop(意为棒棒糖)”的时候,人家可能会打量你,看看你是不是来自某个红灯区,或是那儿的常客。
没错,这些食物名词有浓浓的性影射含义。类似这样的词通常是红灯区的“服务人员”起“花名”时的首选。
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在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时,相当传统,甚至保守。例如起名引起全国人的关注,甚至有博彩公司为此下注的英国小公主夏洛特,她的名字就是“传统起名法”的最佳印证。小公主的全名是夏洛特·伊丽莎白·戴安娜(Charlotte Elizabeth Diana)。其中,“夏洛特”是她爷爷的名字“查尔斯(Charles)”的女性对应名,同时也是她的姨妈、凯特王妃的妹妹的中间名;而“伊丽莎白”除了是致敬她的曾祖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是她的母亲凯特王妃的中间名;最后毫无疑问的是,“戴安娜”是为了纪念小公主的奶奶,已故的戴安娜王妃。
其实,这种“把祖祖辈辈穿在身上”的起名方式不仅在王室中通行,普通百姓在起名时也时常会借用祖辈或先人的名字。另外,自己重要的朋友、特别喜爱的明星,甚至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名字,也都可以成为给孩子起名的灵感来源。也就是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在起名时,总是遵循着既有的轨迹,而很多时候,英文名还带有纪念、致敬、表达情感和尊重传统的内涵。
中国人在起英文名时并没有如此深厚久远的文化传统,所以为了帮中国人起个合适靠谱的英文名,避免一些过于奇怪甚至有损形象的英文名出现,外国人也是操碎了心。比如一位来自英国的、不到20岁的小姑娘博·杰瑟普就创办了一个名叫“Special Name”的网站,专门为中国人起英文名,网站在半年内就赚了将近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3万元)。
在问答网站Quora上的“作为美国人,你希望中国人用中文名还是用英文名”的问题下面,大部分美国人的回答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还有不少人回答说,更希望中国人用中文名,因为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况且,用英文名相当于剥夺了美国人学说中文的权利。
看来,日常生活中不管使用哪个名字,外国人都很乐意接受,大家开心就好。毕竟,名字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自己,而不是方便别人。
但不管怎样,起个相对“正常”的英文名还是必要的,毕竟,你不是Angelababy,更不是约瑟翰·庞麦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别处World”,id:els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