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励
摘要: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致残后患者抑郁症状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交通事故致残患者,伴有抑郁症状的46例作为研究组,而无抑郁症状的18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估。结果: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检出率19.80%。研究组的E维度、L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的N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SRS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通事故致残后患者抑郁症状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traffic accident. Methods: Select disability patients in 232 cases of traffic accident, 46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s the study group, and 186 cases withou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s control group; us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to evaluate them.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on after traffic accident was 19.80%. The factor score of the E dimension and L dimen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 N dimension factor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SRC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factor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of disability patients with traffic accident are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关键词: 事故;抑郁;人格特征;社会支持
Key words: accident;depression;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so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03-02
0 引言
交通事故造成患者躯体损伤,心理受到巨大冲击,处于抑郁状态[1]。早期症状表现为饮食减少、情绪低落、失眠、头痛、烦躁、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比较严重的会有反应迟钝的表现,并且会产生幻觉,有自杀企图,据报道抑郁发病率为20%~30%。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的病因可能是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社会和生物学等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研究交通事故致残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本文现针对交通事故致残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人格、社会支持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①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交通事故中肢體伤残患者共232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98例,年龄18~65岁,平均35.91±5.22岁。②入组标准:1)伤残后1~5周;2)神志清醒,知情同意,能配合进行心理量表的评估;3)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4)患者既往无严重躯体疾病发病史。
1.2 研究方法
所有量表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评估,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8。采用单个测试方法,患者入院后第4周末通过抑郁症测试量表来观察其抑郁症表现。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检测,两名测试者通过与患者交谈,在交谈过程中观察其症状表现,检查结束后针对患者表现分别评分。通过观察得出评分的项目主要包括第8、9及11项,其余各项通过患者口头叙述进行评分。其中,第1项必须两者兼顾,第7项和22项,需要结合患者家属或病房工作人员的意见给出评分;第16项须重点查看患者的体质量记录,或者参考患者主诉及其家属/病房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评分。②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共88项条目,正向计分条目下,答案为“是”计1分,答案为“否”计0分;反向计分条目下,答案为“是”计0分,答案为“否”计1分。选取其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四个维度作为个性评价指标。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4]:1986年问世,编撰者是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十个条目,其中客观支持条目以及对社会支持的条目分别有3条,另外还包括4条主观支持条目。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1.5统计软件开展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交通事故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本研究共有效完成232例,采用HAMD评定,根据HAMD评分>17分诊断为有抑郁症状,共计46例,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9.8%。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EPQ各因子评分比较
为了探究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与其个性特征的关系,分别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EPQ因子,从表1所示对比结果来看,两组的E维度、N维度、L维度因子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研究组的E、L维度因子分值比对照组(P<0.05)的分值低很多,研究组的N维度因子评分比对照组(P<0.05)评分高出很多。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SSRS各因子评分比较
针对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SSRS维度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从表2所示的对比结果来看,两组的客观支持因子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分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相对于对照组(P<0.05)的评分来说,研究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评分低很多。
3 讨论
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是患者康复期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5]:表现为情绪消极、烦躁、忧郁,对生活感到乏味,缺乏信心。自我封闭,拒绝向家属亲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抵触向医护人员或其他人透露自己的病症,总是独来独往,习惯通过面壁发呆等独处方式来消化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交通事故后致残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19.80%,与国内重性抑郁症在慢性疼痛人群中发生率的研究结果[6]基本一致。可見,交通事故致残患者罹患抑郁症的概率在逐渐升高,相应临床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相关研究指出[7],人格特征对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都有显著影响。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心绪敏感并且拥有内向性格特征的患者经历交通事故致残后,罹患抑郁症的概率较大。因为其本身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心绪敏感,其思想和情绪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细节在其思想认知中会被不断放大,进而造成其情绪波动,加之患者本身内向偏自我封闭的性格特征,患者无法向家属亲朋主动表达情绪或困惑,面对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比如身体的突然残疾,心理准备不充分、自身人格成熟度不够等,患者容易产生心理压抑,但又无法向周围亲友诉说、疏泄不良情绪,所以容易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
国外研究表明[8],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出现心理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缺乏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差的患者更容易产生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一般来说,夫妻关系不和,交通事故后家属对患者关心程度不足,经济负担能力弱,家庭关系紧张,自身对身体的康复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盲等,都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的紧张和压力,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交通事故致残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荣招.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59-1160.
[2]汤毓华,张明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16-218.
[3]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96:1-4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5]韦美先.特大交通事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5):693-694.
[6]闻洁曦,邢国刚.慢性疼痛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7):436-440.
[7]宁丽,窦清理,连玉龙.交通事故后创伤应激反应与艾森克人格特征相关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9(6):351-354.
[8]Andrews G.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J Nerv ment Dis,1978,166:3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