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竞争,谈何快乐
崔先生的儿子小威今年15岁,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重要考试总能名列年级前10名,但崔先生仍不放心,执意要找我聊聊,因为他感觉小威不开心。“不开心可能有心病,有心病就可能在中考时掉链子,那可就前功尽弃了!”他一脸焦虑地说。
我问:“小威不开心,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吗?他的成绩不是很好吗?”
“唉,高处不胜寒啊!”崔先生叹了一口气,多少有些炫耀的意思,“马上要中考了,为让学生适应考场气氛,学校经常举行模拟考试。要是拿了班里第1名,小威就开心,回家有说有笑的,要是没拿到班里第1名,他就闷闷不乐,整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候他彻夜苦读,发誓下次考试一定把第1名夺回来。要说,这种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值得鼓励,但他坐过山车般的情绪变化让我担心,怕他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我说:“我猜,您平时对小威要求很严,给他订的目标很高。对吗?”
崔先生点点头,说:“哪个家长不是这样?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哪个家长敢怠慢?《孙子兵法》上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高标准严要求是必须的。”
我接着猜:“每次重要考试前,小威都很紧张,甚至失眠、做噩梦。对吗?”
崔先生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
我笑道:“患得患失呗。这一点都不难猜,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考前焦虑。只是我不明白,小威的成绩那么出色,考试前为什么还那么紧张,应该很有把握才对。”
崔先生又叹了一口气,说:“他所在的班是实验班,班里有两名女生学习成绩也很好,班里的第1名三个人轮流坐庄,谁也不服谁。”
我说:“您希望小威每次都拿第1名,天天开心。是吧?”
崔先生抚掌道:“哎呀,那敢情好!不过,那是奢望,不敢想啊!”
我收起笑容,严肃地说:“其实,这样的开心不要也罢。”
崔先生问:“此话怎讲?”
“因为这样的快乐太低级。”我解释道,“这种快乐,心理学上称之为‘竞争式快乐。其心理逻辑是:我比你强,我便快乐,否则就痛苦。”
崔先生皱眉:“这有什么不对吗?”
我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崇尚竞争,的确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但竞争者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忽略。为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生通过考试来竞争,确实是最公平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于激烈的竞争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潜在的危害。这几年国家提倡给学生们减压,效果不佳。有人说根本原因是竞争仍然存在,我却认为,根本原因是老师、家长和学生仍在追求竞争式快乐。”
崔先生半信半疑地笑道:“您所说的竞争式快乐有那么邪恶吗?”
“我给您讲个寓言故事吧。”我说,“从前有兩个商人,两人的商店紧挨着,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只要强一点,就很开心,但只要比对方差一点,就会痛苦。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所得到的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为难得要命,痛苦不堪,突然灵光乍现,快乐无比地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这个商人主动要求瞎一只眼,还快乐无比,就是为了让对方瞎两只眼,您说他的快乐邪恶不邪恶?”
崔先生目瞪口呆。
父母焦虑,后患无穷
崔先生回过神来,重重地点头,说:“应试教育,真是害人不浅啊!”
“不能只埋怨应试教育,家长也难辞其咎。”我说,“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家长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变得十分焦虑。而英国教育家尼尔有句名言:‘焦虑的父母是无法给予的人,无法给予爱、荣誉、尊敬和信任。崇尚竞争式快乐,也是父母内心焦虑、缺乏自信和攀比心过重的表现,盲目跟风,天真地认为孩子可以通过竞争获得长久的快乐。”
崔先生问:“追求竞争式快乐的孩子,心态又是怎样的?”
我说:“陷入竞争式快乐泥潭的孩子,表面上学习十分努力,实则内心羸弱。当孩子的生命活力无形中被扼杀,竞争带来的焦虑就会消耗孩子的成长动力。长此以往,不难想象,思维僵化、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等家长不愿看到的情况都会出现。此外,孩子长期在竞争中挣扎,与生俱来的自尊心将受损,变得顺从,而一个顺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强者。家长崇尚竞争式快乐,等于告诉孩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是实现快乐的工具。如果反复以外力作为自我评判标准,孩子的注意力将集中在攀比之中,容易失去自我驱动,缺乏思考,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养成。尹建莉在其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所说:‘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真是一语中的。”
崔先生歪着头问:“那您说说,孩子怎么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
我说:“孩子小的时候,快乐很简单,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想玩游戏,玩的时候就很快乐。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也会有竞争式快乐,赢了高兴,输了难过,但这都是暂时的,如果不是家长强烈地参与其中,向孩子发出‘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之类的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快乐不会太痴迷。可以说,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这种专注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但是长大以后,孩子的快乐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因为竞争式快乐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是老师、家长等成年人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孩子美好的青春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之中,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对学习和生活会产生强烈的无意义感。如果教育体制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家长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那么孩子就会以牺牲生命来抗争。近几年中学生自杀率增高就是明证。”
崔先生欲言又止。他明显受到了刺激,但又无力反驳。半晌,他挤出一句:“可怜的孩子!”
放下功利,付出真爱
崔先生问:“您刚才说,竞争式快乐是最低层次的快乐,比它更高的快乐是什么?”
我回答:“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认为,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式快乐。竞争式快乐刚才已经说过,不再赘述。强调一点:追求竞争式快乐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怏怏不乐,而且具有破坏性,因为他完全用竞争的成败来界定自己的价值,并且会无限放大失败的影响,所以是最低级的快乐。比竞争式快乐高一级的条件式快乐,就是去除掉竞争的成分,是很客观的快乐,即某个条件得到了满足,孩子就很快乐。比如孩子想得到比平时多的零花钱,得到了就感觉有了经济上的自由,很快乐。但是条件式快乐有时候也会让人痛苦,因为这种快乐受特定的外在条件的制约。比如,如果孩子快乐的条件是家庭富裕,一旦家庭有变故,不再富裕了,孩子的快乐也将随之丧失。”
崔先生频频点头,急切地问:“那无条件式快乐呢?没事偷着乐那种?”
我说:“无条件式快乐,罗伊·马丁纳称之为‘至乐。处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人不需要外部条件和刺激,便能感觉快乐与祥和。这样的人有平常心,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普通人,愿意改变,坦然接受挫折,不执着于结果,欣然体验充实的人生,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崔先生惊叹道:“啊!好高的境界!小孩子怎么能修炼得到?”
我说:“确实不容易做到,但至少可以不断地追求,毕竟,这种至乐是人生的大快乐。”
崔先生问:“怎么不断追求?”
我說:“首先,您应该给小威无条件的爱,即无论小威漂亮不漂亮、聪明不聪明、学习成绩好不好,都给他无保留的爱。有您无条件的爱,小威会有充实的安全感,并把这种情感逻辑泛化到自己的成长之中,成为一种平和的思维模式。其次,您要自觉摒弃自己的竞争式快乐,不要有‘拼娃意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特点,用学习成绩来比较有失公允。同时,您应该有意识地淡化小威的竞争式快乐。可以告诉小威,学习尽力就好,别人的成绩只是参考,用来给自己定位,不可计较名次,更不能让名次影响心情。再次,您可以适当鼓励小威享受条件式快乐。比如,考试有进步、破解了一道难题、改掉了字迹潦草的毛病等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条件。但是,您要注意观察,如果发现小威把改变不容易改变的现实当成快乐的条件,要及时干预。比如,如果小威认为只有长得像韩国影星宋仲基那样才快乐,就要立即介入,帮他打消这个念头。”
“可是,”崔先生面露难色,“小威马上要参加中考了,竞争在所难免,淡化他的竞争式快乐,会不会让他无欲无求,自毁前程呢?”
我说:“淡化竞争式快乐不是不参与竞争。事实上,真正的快乐和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才会成就真正的优秀。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往往不是竞争的胜利者,而是陶醉者。比如科学家牛顿、音乐家贝多芬,莫不是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达到了至乐境界。您要做的是,引导小威不执着于结果,不管成败都欣然接纳,他的内心才能安宁于当下,从而学会自我激励。反过来说,执着于分数和名次,只会成为干扰小威备考的心理祸根。他现在心理状况起伏较大,正是这个祸根在释放病毒。”
崔先生如梦方醒,感觉一身轻松,感慨道:“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在帮倒忙!”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