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
克制坏脾气不能光靠“忍”
在和孩子相处中,很多家长喜欢发脾气,并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的原因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的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事实是,家长发脾气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还有反作用。也就是说,家长的脾气越大,其教育效果就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胡乱挥舞的锤子,破坏当下的一时一事,更像是弥漫在空中的毒气,让在场的人都受到损害,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
家长大发一通脾气后,孩子的反应但凡做家长的都可以描述出来: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造成孩子严重抑郁、性变态、障碍性人格。可以这样说,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损害。所以我们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其实,发脾气的坏处大多数家长都明白,只是脾气上来了,做不到不发。有些家长下决心改掉坏脾气,可是事到临头,火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着重谈谈家长应该如何克制自己的坏脾气。
克制坏脾气不能光靠一个“忍”字。古话说得好,“忍”字心头一把刀。一位家长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其标题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说邮件内容如何,光看标题上的5个忍,就已经够惊人的了。一个人心头有这么多把刀,若不去掉,不是会割伤自己就是会割伤他人。
这就说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心中常有怒气?他们的“火”到底从何而来?治病治根,知道病因,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坏脾气追根溯源一番。
据我多年的观察,凡是脾气差的人,其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时期的这两个特征,埋下了他具有坏脾气的隐患。
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如果坏脾气的人动不动就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那么他在无意中就教会了孩子用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观点。同时,坏脾气的人常常让家庭生活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负面情绪,并慢慢积淀起越来越多的负能量。孩子成年后,会跟自己的父母一样学会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喜欢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孙子长大后性格也不怎么样——家族轮回链条就此形成,正如大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坏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爱发脾气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这脾气,天生的,改不了!”把坏脾气等同于双眼皮一样的生物遗传,这也反映了很多人对自己坏脾气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我改变的逃避。
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这个缺点从何而来,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我们只有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能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对原生家庭的缺陷予以原谅。
体验克制后带来的喜悦
如何改变坏脾气?关键一步是立即行动,即从今天从此时,不再发脾气。
脾气这个东西,不发就不发了,你不纵容它,它就不会张牙舞爪。反之,如果你不加约束,坏脾气会被喂养得越来越大。这个现象不仅在心理学上被观察到,而且得到了生物学上的证明。我们发现,凡是惯于摆出暴力姿态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和恨意。
克制脾气,可以从每一个让你想发火的事情练起,哪怕觉得自己在演戏,也要演下去。情绪没到位的情况下,努力让行动先到位。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而且人的情绪有互动性,投射出去的情绪往往会反弹回来,每一次反弹都是强化。好情绪有好强化,坏情绪有坏强化。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做出勇敢行为而变得勇敢。”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变成好脾气,就要先模仿好脾气,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并尽量不让坏脾气露出来。
大部分情况下,人只要体验过一次克制坏脾气带来的喜悦,以后就会更容易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案例一:
妈妈对儿子忽然有了心疼
有位家长说了这么一件事。她一直对儿子的学习抓得挺紧,所以儿子的学习还不错。遗憾的是,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脾气不好,常因一点小事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而且从不认错,经常气得她“简直要发疯”。因为她知道打孩子不对,所以强忍着没对孩子动手,但和孩子吵架却是频繁发生的事。有一次,她又和孩子吵起来,吵到最后实在黔驴技穷了,她愤怒地朝孩子大喊一声:“你就不能让妈妈高兴点吗?”儿子大声回敬道:“我不知如何让你高兴,就知道如何让你不高兴!”当时,她感觉自己被气得要吐血了。
一天,儿子从学校打來电话,说作业本落家里了,但今天必须交,所以需要妈妈送一趟。这不是第一次了,孩子丢三落四的,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丢在某个地方了。妈妈赶到学校后,黑着脸把作业本递给孩子,刚开口说:“以前叮嘱你多少次了……”下面的话还没出口,儿子就不耐烦地摆摆手说:“好了好了,你快走吧!”然后,扭头走了,没一点认错的态度,更没有对妈妈的辛苦表示感谢。望着孩子的背影,妈妈气愤难当,浑身发抖,但因为是在学校,她没有大喊大叫,而是憋着一肚子气回家了。晚上儿子回家,她很想批评儿子几句,但害怕儿子发脾气和她吵,才忍住没吭声,心想:等下次你再忘带东西,我一定不饶你!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第二天,儿子又从学校打来电话,说要交给老师的一张表格落家里了,要妈妈送去。妈妈一听,火“腾”一下就上来了,没好气地说:“我今天忙没时间,你明天再交吧。”然后,啪地把电话挂了。过了一会儿,儿子的老师打来电话,说这个表格必须今天交,现在班里就缺她儿子一人的,希望家长配合一下,赶快送来,否则,孩子没法放学回家,老师也没法下班。老师口气软中带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头工作,赶紧回家拿了表格,给儿子送去。一路上,她说当时的自己简直可以用“怒火万丈”来形容,恨不得一把抓住儿子痛骂一顿。
快到儿子学校时,她想到有可能会先遇到儿子的老师,突然有了一点胆怯,似乎没有勇气面对,害怕老师给自己脸色看。然后,她又想到,自己尚且这么怕老师,那儿子呢?他此时不知有多难堪!显然,儿子没有带表格,老师很生气,应该已经狠狠教训过儿子了。全班那么多孩子,就儿子一人忘了带表格,这让他多尴尬啊!想到这里,她忽然有点心疼儿子,心里的怒气一下子消减了不少,不知怎么生出一个想法,今天不批评儿子了,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多少次了也没用,还让他呛自己几句。这次干脆什么也不说,因为儿子也挺可怜的。
到学校见到儿子,她一反常态地没有生气,把表格递给儿子时,顺便把水壶也递给他,然后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水壶也忘了带,一上午没喝水,是不是有些渴了?”妈妈的表现让孩子大吃一惊,有些不相信地看著妈妈,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虽然孩子嘴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眼睛里却流露出感动和对妈妈的感谢。要知道,以前自己忘了带水壶,也是过错,回家后也要受到责骂的。
看着孩子的表情,妈妈越发觉得孩子可怜,自己没发火,居然让他这么意外这么感动,可见自己平时总对孩子发火,做得是不是有些过分了?想到这里,妈妈突然感觉有些心酸,忍不住拍拍孩子的后背。当孩子确信这次妈妈真的没有生气时,眼中突然泛起泪光,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嗫嚅着说了一句:“妈妈,又让您跑了一趟……”孩子虽然没把话说完整,但妈妈听出了他的歉疚,而且妈妈确信,孩子说的时候是强忍着泪水的。一瞬间,妈妈也眼眶一热,又轻轻摸摸孩子的脑袋说:“没事,反正妈妈今天不忙。嗯,没别的事了吧,那妈妈走了。”孩子轻轻地嗯了一声,还是没抬头,但是妈妈感觉到她与孩子之间有种温暖的东西在流动。
回家的路上,妈妈竟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原来,宽容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从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主动认错。晚上孩子回家后,一反常态地变得非常温顺,无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都愉快地去做,完全没有顶牛。
这次经历,让妈妈看到克制自己坏脾气的效果,她大受鼓舞。这之后,她开始不断地约束自己。她发脾气的时候越来越少,脾气慢慢就变好了。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她会觉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场不可,现在却发现这些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根本不值得大动肝火。而孩子在妈妈的性格转化后,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这个孩子一样,家长一改变脾气,孩子就能马上领情,有所改变。很多孩子对家长初期态度的转变并没有积极的反馈,好像还是无动于衷的样子。有些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就忍不住着急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啊?不是说家长变了,孩子也会变吗?我倒是变了,孩子怎么不变啊?
这里,我不得不跟这些家长啰唆一句——你是变了,可你变的时间太短了。也就是说,不要气馁,哪怕遇到孩子主动挑衅也不要发火,让他把“拳头打在空气中”,时间久了,自己的脾气、孩子的脾气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好的。
案例二:
爸爸庆幸自己没有发脾气
有位爸爸说,他下决心不再对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发脾气了。但是那小家伙不但不知道收敛,反而蹬鼻子上脸,给他三分颜色就想开染坊,弄得家长越来越没信心,担心自己一味地退让,把孩子溺爱坏了。但是有一天傍晚,这种想法改变了。
当时,孩子妈妈把刚炒好的一盘土豆丝端上桌,又进厨房炒第二个菜。孩子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说菜刚炒出来太烫,再说妈妈还没来呢,再等一会儿吧。孩子一脸不愉快,手里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啪地敲着桌子。更过分的是,他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盘里吐了一口口水。
不承想,爸爸一扭头正好看见。是可忍,孰不可忍?爸爸把持不住,腾地一下站起来就想发火。也许是小家伙知道自己做错了,眼睛紧盯着爸爸,目光里既有挑衅,又有警惕和胆怯。爸爸看了儿子一眼,深吸一口气,把怒火强压下去,然后坐下看了孩子一会儿,再然后就低头看手机了。爸爸边看手机边平息心中的怒火,并思考对策。
不一会儿,妈妈端着盘子从厨房出来,显然她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爸爸也没说,一家人开始吃饭,只是爸爸心里憋屈得有些吃不下饭。小家伙觉得自己理亏,又没等来爸爸发火,心里有些忐忑,吃饭时表现得非常乖巧,一直老老实实地吃饭,不像平时吃两口就跑了,还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妈妈高兴地问:“今天,宝宝的表现怎么那么好?”
爸爸心里忽然有了一丝感动,庆幸自己没有轻易发脾气。饭后,他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管得太多,又老发火,孩子不逆反才怪?比如今天,孩子饿了,想先吃口土豆丝,家里又没外人,为什么不允许呢?这么点小事都要限制他,他当然会觉得你对他不友好,所以才故意在你面前捣乱。如果自己没压住怒火,又打骂孩子一顿,事情的结局肯定没有现在好!
在这么具有挑战性的事上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发火,而儿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隐忍,并有所改变。爸爸不禁为自己默默地点了个赞,很有成就感地想:以后要注意减少对孩子的限制,少发脾气,甚至不发脾气。
说真的,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有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而家长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开始了自我改变,那么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