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颖
摘 要:聋校全日制实验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后面都精心安排了“思考.练习”,它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揭示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教师正确理解教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思考练习”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思考练习
一、“思考.练习”在教师设计教学思路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参考书,但参考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讲授课文的基本思路,而在具体实施时,我们还是不知道通过哪些问题的预设来引导学生把握整篇课文的结构。这时如果去分析一下课后的“思考.练习”,就会发现思考练习中的练习内容,能够让你很轻松地制定出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
就拿第16册第10课《将相和》之后的“思考.练习”来说吧,通过“思考.练习”,我们便可以拟出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依据第1、2题可以拟出第1个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依据第3、4题可以拟出第2个目标为:分析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据第5题可以拟出第3个目标为: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依据第6、7题可以拟出第4个目标为:会复述“负荆请罪”,缩写“完壁归赵”。
这4个目标与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比较,你会发现内容基本相同。但我认为,扣住“思考.练习”备课,会让你快速下手,而不会让你“望文长思”,更不会使你丢掉教教学参考书就不会备课了。或许,你可能备得更实在。
二、“思考练习”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上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从中年级开始,我们就会逐步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在具体实施时,学生的预习效果往往不佳,只是按着规定程序把课后生字组上词,读几遍课文。这种“走形式”的预习并不能给教学带来太多好处,也不利于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时如果我们教师让学生借助课后的思考题来预习课文,使他们由被动到主动,这样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也为我们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思考.练习”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训练性”
(一)“思考.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思考.练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思考.练习”题中有专门用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如排列句子的顺序,加标点符号,把句子换一种说法,概括层(段)意,以某个词或短语为开头说写一段通顺的话……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想象等方面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思考.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聋哑学生说不清楚,别人听不懂,就认为没有培养他们朗读能力的必要。其实,在我们听来聋生的那种呜呜啊啊的声音就是他们非常宝贵的有声语言,我们教师一定要珍惜,因为它是是形成聋生内部有声语言的重要基础,是发展聋生思维能力的物质条件。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从一到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中,除了应用文以外,其余每篇课文课后的思考练习中都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或段落)。可见朗读在“思考.练习”中所占的分量。
(三)“思考.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聋生由于先天失聪,原本语言表达能力就差,只有少量的“口头语言”,没有书面语言。即使少量的“口头语言”也是很不规范的。因此,聋教材“思考.练习”安排了大量的背诵和默寫课文。综观全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除了应用文和阅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要求背诵和默写,从五年级开始背诵要求略有所降低,是选择重点段落或精彩的语句要求会背诵默写。在“思考.练习”中,也有很多内容都安排了“说”的练习,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 “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有的是“仿说练习”,有的是“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还有的是“复述课文内容”等,这些形式的练习都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思考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与健听人的交往中,聋生使用最多的还是书面语。因此聋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回归到主流社会。那么“思考.练习”又是怎样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呢?分析课后“思考.练习”便可看出,在训练写作能力上,“思考.练习”题中有的是直接练习,有的是间接训练。以第7册为例,第2课、第9课、第23课中的第6题,第18课中第4题都是看课文中的插图说话,再写下来。就是直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第4课、第6课中的第6题,第24课中的第7题仿照课文,说写一段通顺的话,就是间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聋生上学的最初九年里,我们的语文教育要真正做到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把课文内容及要求与“思考练习”中的训练要求进行有机的组合,发挥教材的作用与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引导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让聋生在语文课堂里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