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箫笑
那个老头,前额有疤,推一辆木推车,敲着木鱼梆梆地从我家门前过。每天深夜,木鱼的脆响在错综的小巷里钻来钻去。
我拽着被子非常精神地问母亲:“妈妈,那是什么?”小时候我的作息时间迥异于常人,白天睡得像虫,晚上闹得像龙。母亲被纠缠地不耐烦起来,挥挥手像赶虫子一样把我赶回被窝,很严肃地道:“那是和尚。和尚敲着木鱼来抓小孩了,特别是那些不听话、睡得很晚的坏小孩,要被抓去整天替他们抄经书的。”
我被吓了一跳,立刻就乖乖躺倒了,嘴上慌张地嘀咕:我已经睡着啦!我已经睡着啦!但是眼珠子还在骨碌碌瞎转。一阵夜风偷偷窜进来。鲜香。我舔了舔嘴唇。
一年寒假,母亲带我从外婆家回来。那时夜很深了,死寂本应该锁着小小的街道,但由远及近的木鱼声,悠悠地打破了一切。那个老头,前额有疤,颤巍巍地推着他的小推车,梆梆地晃过去了。
母亲指着他问我:“你要不要去吃一碗和尚的馄饨?我可以在这儿看着你,你要自个儿去向他要一碗。”那老头停下来,在不远处看我。
我踌躇了好一会儿,终于犹犹豫豫点了点头,攥着钱飞快地向他跑去,一面跑一面紧张地回头,确认母亲的的确确还在那儿。带疤的老头默默地看着我冲到他面前,梆梆的木鱼声停了。他用眼神示意我,要吃啥?
“一碗馄饨。”我把手伸到他面前摊开来,露出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硬币。
我终于知道“惊为天人”还能用在馄饨的身上。擀皮,包馅,下锅,一气呵成。小巧的馄饨很快出了锅,水晶的面皮裹着坚实的鲜肉,透出肉色的诱惑。我在旁边看得呆了。
“小丫头,你的馄饨。”
“你馄饨怎么做得这样好?”我满足地叼了一小只馄饨,耸耸鼻子问:“你真的是和尚吗?怎么没剃光头呢?”
“谁告诉你我是和尚?”那人擦着砧板问。
我偷偷把塑料勺又舔了一遍,干干净净,“我妈妈,她说你晚上是来抓晚睡的坏小孩的。你怎么没剃光头啊?”我斜了他一眼,心想这一定是个不守佛门规矩的和尚。
老头笑嘻嘻地低头看我:“有些和尚不用剃光头,比如像我们这些卖馄饨的和尚。”说着他帮我把馄饨碗用塑料袋装好。
母亲很快就在身后喊我:“阿呆,很迟啦。”我头也没回应了她一声,杵着不动。他蹲下来,戳戳我背后:“你妈妈在叫你呢。”
“嗯,我听到了。”我看着他的老疤,想了想,凑过去小声道:“喂,要不,你把我抓去吧。”
“我抓你去做什么?”
“抄经书呀。我帮你抄经书,你给我做馄饨。”
那老头憨憨地笑起来,老疤跳舞一样扭动:“我抓你去,你妈妈不急吗?”
他顿了一会儿,看我一脸纠结,又继续道:“这样吧丫头,以后我每个星期一,给你捎一碗馄饨好吧?但你要保密。”那人伸了一根小拇指要跟我拉勾。
“干嘛要保密?”
“啊呀,大家都知道了,都要来分一杯羮,我留给你的不就少啦?”
一想到这,我就立刻严肃起来,正了脸色跟他发誓:“放心,我一个字儿都不会说。连我妈也不说,连小红也不说。”
“小红是谁?”
“小红是幼儿园漂亮老师养的小狗,它和我玩得可好了。”我非常耐心地给他科普。
“好好好,”那老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大笑起来:“不说,不说。”
从此以后的每一个星期一,我真的都会拿到一碗小馄饨。
星期一对于我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日子。放学的时候,我通常都是心情愉悦地收拾书包,踩着一教室的夕阳,哼着小曲儿跑出去。
有时候和尚早到了,他带着他的小摊车就在那个小巷子口等我。我一出来看到他,就兴奋地拼命着招手。和尚脸上的疤也高兴得眉飞色舞。
有一次老师问我:“阿呆最近什么事那么高兴啊?”
“嘿嘿,和尚要给我送馄饨啦。”
“和尚是谁?”
我得意地朝她笑了笑:“不告诉你。”
那一年我五岁。
我六岁的时候,要上小学。全家准备搬到学区房。
我们家搬走的那个星期一,我带着我的小汽车、小积木坐在台阶上,眼巴巴地等着和尚,准备把它们送给和尚。那一天,我等了很久,直到爸爸的货车来把我接走。我都没看见一辆小推车。和尚从没失约,但是那天他没有来。
我把汽车和积木留在台阶上,压了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自己从字典里翻来的字:和尚,我上小学去了,我会再来找你。
我不知道和尚看没看到,但是我知道,过去了十年,我再也没见过木鱼和小推车,即使见到,也和十年前的感觉不一样了。早前我回老家去看过,有人说他太老了,做不动了,回家养老去了。有人说洪水的时候,他被大水冲没了。有人说,谁知道呢,本来就是一卖馄饨的,总是在到处跑。
母亲现在还在用“和尚抓小孩”来忽悠我表妹。当表妹问起姐姐以前有没有被抓走过的时候,母亲笑道,她小时候可顽皮了,不知被抓了多少次。
我蹲下来很认真地跟表妹讲:“姐姐以前被抓走的时候,发现和尚会做馄饨,而且做得可好吃了。”
她的眼睛猛地亮起来。我听见她说:“姐姐,我也想被抓走一次。”
我蹲在那里,看着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和尚一样的陌生人了。他将母亲给予我的谎言变成美丽彩虹,小心地编织了一个小女孩童年所有的幻想。
木摊车,小馄饨。一下一下敲着木鱼的老和尚。
推荐理由:童年里的木鱼声,敲响木鱼的“老和尚”,“老和尚”做的美味馄饨,从声到色到味,文章将“我”的整个童年都沉浸在木鱼声与馄饨香当中去,透露出人性的纯真。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人物的塑造,天真浪漫的小女孩,慈祥善良的“老和尚”,疼爱“我”又对“我”编造故事的母亲,鲜活立体,有血有肉。
薦评:黄忠 徐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