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7-02-16 20:19仲昭慧
关键词:高校对策

仲昭慧

摘 要:文章以江苏苏北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高校大学生信用现状,并提出解决大学生信用失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86-0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活动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个人的信用信息息息相关。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信用教育是社会信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据此,课题组选取苏北4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咨询有关专家反复论证问卷,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认真比对,分析出苏北高校大学生信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力求把高校层面打造信用苏北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研究设计

问卷设置:在对大学生信用教育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梳理、筛选、比较、分析以及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紧扣研究目的,课题组于2015年 9月制定了调查问卷初稿(含22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并在淮阴工学院某班级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放,经过信度和效度分析,修订与完善了问卷整体结构。

问卷结构:其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户籍、专业学科门类等方面。其二,测量被调查者对信用认知问题的基本评判,如对信用报告、征信认知、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失信惩戒的理解。其三,测量被调查者对个体失信行为产生诱因的看法,如高校信用教育效果、大学生信用评价与评估体系、大学生失信行为等问题产生的诱因分析。其四,关于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教育策略选择,如档案管理、信用教育、征信课程等。

调查对象:课题组对苏北地区的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4所高校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与生源类型

从461份有效问卷反映信息来看:男生占 58.7%,女生占 41.3%;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男女性别比例接近 1.4∶1,与整体男女生性别比例基本一致。从生源类型来看,农村生源比例远高于城镇生源学生。其中,农村生源为 313 人,占调查总数的 67.9%;城镇生源为148人,占 32.1%。

(二)调查对象的年级与学科

调查对象以二年级和三年级为主。相对来讲,他们经过大学初期的适应以后,对社会和学校能够有比较成熟和较为稳定的认识,进而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能够做出理性回答,这点对保证调查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以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较多,多是苏北高校传统优势学科与专业学生。其中,理科专业67人,占 14.3%;文科专业 106人,占23.23%;农科专业 40 人,仅占 8.57%;工科专业 248人,占 53.9%。因此,他们反映的问题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问卷调查中所产生的数据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的分析

(一)大学生信用认知与信用行为

调查显示:近五成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大学生整体信用认知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关于信用报告的认知情况,竟有30.74%的大学生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里

的逾期记录会影响未来的金融生活,知道信用报告中逾期记录保存几年的大学生只有12.3%,进而可知,逾八成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

关于信用整体情况,在收回的461份有效问卷中,当问及“高校大学生学业信用、生活信用的失信行为多不多”问题时,选择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占到45.57%;选择一般的占47.86%;选择很少和几乎没有的仅占6.57%。可见,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信用方面的失信行为比较多,这些失范行为必须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的注意。这表明,社会和高校在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信用评价标准

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信用状况最终评价主体是谁”时,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5.61%,选择家庭评价的占13.58%,选择征信机构评价的占31.45%,选择高校行政部门评价的占39.36%。这表明,在学生看来,能最终评价学生信用状况的主体有两种:一是学校,二是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但无论哪种主体,其信用评价的公信力都遭到了人们的质疑。根据国外信用評级市场的经验,由作为第三方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信用报告能代表大家的选择。但这一经验在我国是行不通的。由于我国高校信用服务机构经营较散,规模较小,行业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之,第三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获得的学生信息不全面、不系统,因此,难于保证向社会出具质量较高的信用报告。这表明,在高校信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健全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三)高校信用档案管理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哪些信用档案可公开”时,多数学生倾向于身份识别信息和公共事业信息公开,而对于自身比较敏感的个人贷款交易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不愿公开。这表明,大学生群体有很强的隐私保护感,他们认为只有本人才可以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如若有不守信行为记录,就不会主动向用人单位出示档案,那么,用人单位也就无法较为全面地获取学生的信用情况。

(四)大学生信用教育

当问及“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申请的助学贷款是否应按时偿还”时,选择无条件按时偿还的占67.38%;选择没找到工作不需偿还的占11.72%;选择离开学校就可不偿还的占3.54%;选择不清楚的占到17.36%。可见,大学生总体信用行为较好,但信用教育还需加强。

数据显示,有48.98%的学生选择了本校组织诚信人文讲座;有43.91%的学生选择本校组织了社团宣传;有32.99%的学生选择本校开设了诚信课堂;有35.4%的学生选择本校组织了诚信大型活动;有27.59%选择了本校开展的其他与诚信和信用相关的活动。这显示,高校诚信宣传教育已经开展,但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信用教育长效机制。

(五)高校信用制度安排

当被问及“学校有关学生诚信奖惩方面制度安排的执行效果”时,分析数据显示:选择执行效果显著的占13.87%;选择执行效果一般的占44.29%;选择没有执行的占9.05%;选择不了解的占32.79%。这表明,高校的信用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信用失范问题的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用教育

大学生信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2]。为此,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高校应围绕三个方面工作展开:首先实施信用引导工程,培养大学生的信用意识。高校要将信用教育引导工程贯穿于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等重要关口。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基础。其次,实施信用学风建设活动,培育学生的信用契约精神。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倡导诚信考试、学术诚信,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实施信用助学工程,锻造学生的信用品质。要紧密结合高校助学贷款和困难资助政策,引导学生还款守信,信誉做人的观念,时刻珍惜信誉这笔无形的资产。

(二)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

第一,夯实高校信用规章制度。完整的高校信用规章制度应涵盖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行为评价、信用监督以及信用奖惩等内容。高校信用管理人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遵守校纪校规、生活契约行为等进行归纳,在总结分析、对照考核量化标准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评估等级。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信用情况给予信用评级或信用指数,以此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及考察对象等工作的重要评价之一,从而在制度和校规层面上,对学生信用行为形成有效的刚性约束。第二,完善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编制一张严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网,能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完整的大学生信用管理制度是“集信用评级、信用奖惩、申诉救济以及信用报告为一体的制度范式[3]”。第三,建立信用监管管理机构。积极拓展信用监管的渠道,如建立信用公示制度、举报制度等,定期公布学生履行信用的相关情况,使每个学生既是信用的监督者,也是信用的被监督者。同时,设立对失信学生的举报制度,本着绝不冤枉一个学生的原则,对被举报的学生情况认真核查,核查无误后对违反信用行为学生予以通报、查处、提交给学生所在院系督促有效整改,真正做到学生失信有人查、有人管。第四,加快高校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加强和完善大学生信用档案,不仅在制度上使大学生信用行为有章可循,而且在机制上对其失信行为实行强制约束。要规范设置大学生信用档案账户,科学整理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并将部分信息转换为量化指标,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在学生信用信息等级评定上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信用评级结构及指标。第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信用隐私保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校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大学生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学校行政部门,还是第三方征信机构都不得随意采集个人的信息,其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等工作,不得侵扰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三)完善高校信用教育体系

首先,夯实信用教育基础。高校要积极探索加强信用教育的理念、机制、手段与方法,要善于把信用教育纳入到学校“两课”教学、学生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日常管理制度之中,不断增强信用教育的针对性,努力使信用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创新信用教育模式。在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苏北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信用主题课外活动,如信用讲座、信用主题演讲等,把学校的人文教育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信用意识,树立正确的信用价值观。最后,开设信用或征信相关课程。苏北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适当增加信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将信用课程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信用课程教育,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四)加强高校信用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信用管理队伍建设,为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面对多部门管理学生信用信息的现状,单靠一个部门很难把信息的录入、分析、审核等工作顺利完成,为此,加强专门队伍建设必须要提上高校管理的日程上来,建立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实行“分权控制、动态管理、持续维护、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严格责任制,由一名校领导专门负责,统筹协调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定期整合系统信息,并在信息收集、日常管理、评价等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基础,以辅导员队伍为骨干,保障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此外,鉴于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要定期对大学生信用管理人员进行责任意识、业务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五)营造浓厚的高校信用文化氛围

首先,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全力参與信用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用课堂知识教育、信用能力培养,倡导信用的品德追求。围绕信用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借助“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把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养成学生的信用观念,形成良好的信用行为规范。其次,理论先导,找好切入点,开展全员、全覆盖的信用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信用文化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并将新理论成果作为学校信用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最后,推动校企间深度融合,共同开展信用文化建设。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信用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狠抓信用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苏北高校要将“校园信用文化渗透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实施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的行为习惯、专业素养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信用文化的要求”[4]。同样,学校的信用文化建设也需要走出来,向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习,与优秀企业的信用建设深度融合,取长补短,良性互动,为共同打造有信用的社会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信用经济的起步以及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立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是构建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较晚,所涉及的诸多环节还不完善,征信立法、征信评估及评价方法落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高校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有赖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健全。

参考文献:

[1]王雪岩.社会信用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 [J].征信,2015,(11).

[2]王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J]. 教育文汇,2015,(4).

[3]林妍梅,王艳红.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管理制度的 研究[J].教育探索,2008,(5).

[4]胡忠喜,商文怡,张怡涵等.论信用文化——高校文化建 设的核心内容[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