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明
摘 要:文章以河海大学为对象,从大学软实力的内涵需要出发,以理念、精神、制度、文化、形象与声誉为经纬,分析河海大学软实力建设现状,并提出行业特色型大学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软实力;行业特色型大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58-03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1世纪9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把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界定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大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大学自身发展而言,所谓大学软实力,就是指大学发展过程中一切无形的、难以计量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
一、大学软实力的内涵要素
本世纪以来,大学软实力建设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要素,宁滨认为,包括办学目标、培养理念、文化氛围[1];李培根等将其分为内在精神、内部管理、外部(软)资源、领导素养[2];蔡先金认为,包括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各类机构和人员权力的分配以及日常工作的计划、管理,还有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和学校师生员工的士气、精神状态,以及学校的传统,大学文化氛围,大学的形象、声誉与品牌[3];李化树认为,涵括了大学文化力、大学政治力、大学精神力、大学制度力[4]。由此可见,大学软实力的内涵要素,主要包括理念、精神、制度、文化、形象和声誉等六个方面。
二、河海大学软实力建设的实证分析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现有教职工3200多名,各类在校学生5万多名,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水利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
2012年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工程学”“环境/生态学”2个学科领域在ESI世界排名中进入了前1%。
“十二五”时期,河海大学的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理念与精神
一所卓越的大学,必定有明确的使命定位和强烈的使命自觉。百年来,河海大学经历了1915年建校、1952年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和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1915年,张謇先生以“大工将施,储才为急”为宗旨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启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建校之初,即确立三项教育方针:“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校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校长茅以升倡导“先习后学,既习又学,边习边学”。教务长李仪祉强调“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思想要高超,胸怀要廓大,要有坚韧不拔之精神”。华东水利学院首任院长钱正英提出了“爱国爱水”的办学理念。老院长严恺提出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他指出:“水利是艰苦的事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教育部2015年核准的《河海大学章程》,突出了河海大学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
人才为己任,以探索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引领科学技术进步为使命。
崇尚科学精神,倡导严谨学风,继承“普下利物沐群生,天下有溺犹己溺”的崇高品格,弘扬河润万物的献身精神,博大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是河海人发展的内在要求。1956年毕业的陆佑楣,60年来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组织了长江三峡、刘家峡、盐锅峡、石泉、安康、龙羊峡等水电工程的建设,获得了201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杰出工程奖,成为该奖项设立27年来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大陆工程师。1960年毕业的杨针娘,在大西北一干就是30多年,探寻我国西部山区降水与冰川、雪线变化的特征及融水变化规律,提出的冰川融水资源计算方法为国内外冰川和水文学界广泛应用,获得国际冰川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成为获得该称号的唯一中国科学家。1985年毕业留校的彭世彰,经过10余年刻苦钻研、反复试验,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研究成果,成为2012年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全球唯一获奖者。2008年毕业的辛明伦,担任南京江浦街道差田村主任助理,创办劳务服务公司,承包西瓜大棚,建设农村创业示范园,因为业绩突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近年来,学校为海军部队培养的近千名国防生,有的在南海守礁,有的在亚丁湾护航,有的在“辽宁”舰上坚守重要岗位。其中,2003年毕业的虞洋,荣获全军装备比武竞赛金牌,攻克多项装备技术难题,被军区表彰为“东线尖兵”。
(二)制度与文化
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通过重点跟踪支持,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显著、领导才能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实施“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通过出国研修资助、优先项目支持和发放专项津贴等方式扶持入选者。实施“青年教授”计划,以国家、部、省各级人才项目为依托,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一批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青年教师进团队制度、博士后培养制度等,以及支持青年教师赴校外挂职锻炼、借調交流等举措,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适应期。
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大禹学院,实现本硕一体化,培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开阔的视野和具有价值判断、社会协调、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确立了“3+5”模式,即前三学期水利土木大类培养阶段,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后五学期专业培养阶段,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程序到各专业方向。经过多年努力,2009级江汇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2010级赖豪杰等捧得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高教社”杯大奖,一批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探索两年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100多家行业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要求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在基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接受双导师指导,把学生送到水电建设顶尖工程一线岗位上培养锻炼,形成了企业、学生、学校“三赢”的良好局面。
“基础宽、重实践、学风正、品德优”的育人传统和“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连续多年开展“张闻天班”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张闻天同志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通过命名严恺、徐芝纶、钱正英、钱家欢等奖励基金,引导学生向前辈先贤学习,积极投身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以“校园文化月”“社团巡礼月”“金水节”等文化活动为载体,调动师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培育优秀社团文化。校男子足球代表队获得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林俊先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获两项健美操比赛金牌等一批优异成果,有力推动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三)形象与声誉
河海大学一直把为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作为首要任务。2011年,在世界最大的河口整治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表彰中,河海大学获得“先进集体”称号,11位“杰出人物”中有5位为河海人。自2009年以来,持续干旱对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河海大学主动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前往旱区进行调研、寻找水源并开展技术咨询,受到社会好评。内蒙古高原极干旱地区的阿拉善右旗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人畜饮用水问题十分突出。依据河海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该地寻找饮用水源工作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5]。近年来,河海大学的水利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到水利基层一线工作的达到65%以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河海大学组织数百支由教授、博士为主的专业服务团,分赴祖国各地,把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并主动联合30余所水利职业院校组建教育服务联盟,建立服务水利基层一线的“云服务”教育公共平台。
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在沿海开发、水利信息技术、先进机电装备、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等领域,与江苏省南通市、淮安市、宿迁市,安徽省滁州市等共建驻外研究院,与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近百家地方企业共建企业研发中心。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摸清江苏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家底,以张长宽教授为技术组组长的科技团队,历经3年调研考察,形成了《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总报告》等重大成果,为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学术影响力。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和各类人才计划,设立“国际化工作专项基金”,支持一线教师赴海外研修,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实质性合作研究平台或产学研基地。通过积极的鼓励措施,任职自然科学类国际组织或国外机构的专家人数在“211工程”建设高校中排名前列。发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示范作用,设立“学生海外创新创业拓展项目”,择优资助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学生和学生骨干出国(境)交流和培训项目。以联合培养、交换生、夏令营、短期访学、实习实践、科研项目、国际会议等为平台,加强与海外高校、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三、行业特色型大学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十三五”时期,河海大学在学校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提升办学软实力的战略举措。结合对河海大学新时期大学软实力建设的思考,就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软实力建设提出下列具体建议。
(一)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十二五”时期,河海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河海大学章程》规定了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河海大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学者履行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职权、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2015年年初,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分委员会,为进一步发挥教授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提供了组织基础。河海大学现有20个学院,各学院的不同特色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河海大学章程》规定,学院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学校保障和支持学院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实行自主管理。
制度体系和学术传统,是大学有序运作的保障,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基本前提。据统计,河海大学校内二级机构正职管理人员中由教授专家兼任的达半数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校内二级党组织正职由专职党务管理人员担任;二级职能部门正职多数由教授专家兼任;二级学院院长全部由教授兼任。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规则,减少学术和行政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提高办学和管理效益。
(二)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行业特色型大学牵头申报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家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其中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政府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约为3000亿元,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近79%。2017年,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将建成。平台由科技部牵头,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行资源统筹和协调联动。
科技创新必须以增加人类知识总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民生生活改善为根本追求。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河海大学2015年获发明专利授权575件,居全国高校第18位。然而,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发挥作用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今后,应更好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依托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充分释放科技工作者的潜在能力,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组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引导其进入全产业链和创新链,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矛盾,促使人类视野更多地转向海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科学等领域,迫切要求水利高等教育积极探索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从水利向水拓展、从河向海延伸、从国内向国际推进。与此同时,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有机会选择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带来巨大冲击。
应当主动适应国家、行业、学生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拆除人才培养的“围墙”,鼓励专业复合,促进学生在科研中学习,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影响公共社会文化
现代大学不仅是从事科学研究、研发科技产品或技术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交流思想、汇聚知识、集聚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建立文化品牌、形成文化效应的重要平台。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工程师、作家刘慈欣获得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引发全社会对科幻文学的关注;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70后”嵇晓华创办科技知识社区“果壳网”,在青年人中掀起了“让科学流行起來”的热潮。
提起河海大学,人们不仅能够想到它先进的科研水平和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更应当能够联想到其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吸引力。社会关注度,对大学吸引优质生源、提升竞争力和拓展办学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为大学进行自我宣传和提升知名度开辟了广阔空间。今后,应当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等特点,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科普宣传和公众教育,促进优秀公共社会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宁滨.提升行业大学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3-04-10.
[2]李培根,王恭南.论大学的软实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6,(12).
[3]蔡先金.软实力:大学竞争力提升之道[J].中国高教研 究,2006,(3).
[4]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4).
[5]郑晋鸣,刘桂清.河海大学科研团队在沙漠中找到矿泉 水[N].光明日报,201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