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乎理,发乎情,止乎痴
——高考古诗词“无理而妙”手法运用例析

2017-02-16 20:55:50贵州毛永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人

贵州 毛永健

悖乎理,发乎情,止乎痴
——高考古诗词“无理而妙”手法运用例析

贵州 毛永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而“无理而妙”的诗人,显然为“主观之诗人”,其诗词的最大美学价值不在于炫示技巧,而在于于痴言痴语中彰显其无理之想;不在于合乎常规的生活逻辑,而在于合乎特定情况下的情感需求。所谓“无理”,是指作者有悖事理、物理和情理的一般规律即常理的意象描写,是对“有理”的否定,是对逻辑的合理背叛。所谓“妙”则是指通过似乎逆常悖理的无理描写,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和审美快感。

2009年高考湖南卷考查了两首古典诗词的比较阅读,命题者从情趣与理趣角度设题,颇值玩味。其一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一诗:“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其二为元好问《点绛唇》一词:“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秦观诗题所言“三月晦日”,原本就是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也就意味着时令进入了夏季,美好的春天随即成为回忆。源于此,尽管知晓“节物相催”是自然的规律,人力根本无法予以阻止,但是“痴心儿女”却依旧想“挽留春”,不让春归去。这“挽留春”的想法,虽然违背常理,但却写出了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留恋与不舍之情。元好问词中“绿窗犹唱留春住”一句,明明是自己思春恋春,却不明说,假借“绿窗”“留春”,以表其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一句,词人原本询问春天去了哪儿,却故意问而不答,仅言“莺无语”,留下大片的空白供读者思索体味。这“绿窗留春”及“莺无语”,用语原本就不合常理,但是词人却随性用之,将常情寄寓于不可理喻的事物,借以抒发自己对春的痴情挽留以及内心因春天逝去而生发的淡淡怅惘之情。比较这一诗一词,不难发现其相同点,那就是都使用了“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使看似矛盾悖论的文字,蕴藏了无以言说的趣味。

1.迁怒人事,故作痴语以娱人

无理迁怒,貌似不合常理,却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抒发了主人公的一片真情。物本无情,譬如山掩、云遮、月照、花落、树茂、鸟啼、蝉鸣等,均为正常自然的现象;人本无过,而抒情的主人公因心中有事,胸中有情,于是自认这些自然现象和人物是逆人之情而出现的,于是感情的潮水决堤而出,胸中的怨怒发泄于人和物,构建成了无理而妙。这种故作痴语的表现方式,妙就妙在无理而“怒”上,抒情主人公正是在对外物的“怒”中,表达出了其内心的忧、愁、悲、哀、恨、怨、恋、爱等真挚感情,令读者于被误导之后顿然醒悟受“痴语”所困,于是不禁捧腹。

例1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诗歌三四两句,女子因无夫婿消息,就去怨恨起算卦之人,似乎很没道理,却符合常情。试想一下,丈夫一去无消息,女子就到卖卜人那里占卜寻求安慰。卖卜者自然巧言讨好,预报归期。思夫的焦躁,使女子相信卖卜者的谎言,自己欺骗自己,却也胜于无望的等待。然而丈夫仍是到期不归,女子本应责怪丈夫一去无音信的薄情,却迁怒于桥头的卖卜人。转嫁怨恨,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由求卖卜人到恨卖卜人,表现出女子莫可奈何而迁怒于人的小儿女情态。这首诗的最大趣味就在于女子的不可理喻,然而越是如此,越能深刻反映出独守空闺的少妇爱夫怨夫的微妙心理。

例2

春思(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歌第三句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自己遣愁;第四句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实,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诗人却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这一点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的,但东风之来,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便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春风未能吹去而失望、抱怨,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的,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诗人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2.刻意炼字,一字千金以夺人

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诠释着最绚丽的心中画卷,于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去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古诗词中的炼字往往会打破通常事理和用词规范,貌似“无理”的诗句中,实则极有妙趣,可谓无理而妙。

例3

浣溪沙·闺情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上片首句“一笑开”三字之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似乎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古人常用“芙蓉”来写女子娇容,此处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有美不胜收之感。

例4

漫 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诗歌第三句“渐觉乡音异”,实际上是写离家渐远思乡之情渐浓。这时又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因而倍感亲切,潜在的思乡之情沛然而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忧伤惆怅,转而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恨莺声”深刻细致地传达出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态。有人评论说末句一个“恨”字,出人意料,无理至极。然而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莺鸟不改“乡音”,其实是恨自己有家难归,流露出对故乡的殷切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更觉神奇。

3.虚拟梦境,另辟蹊径以衬人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潜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潜意识是人本能渴望和冲动的所在。客观而言,梦是诗人情感补偿的一种寄托方式,给一代代在现实中失意的诗人带来最蕴藉最细腻的人生体验。但即使是委婉深切、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梦境,依旧只是现实的一种折射。诗人一旦梦醒,便会怪罪于梦之美好与短暂,于是诗歌就有了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莎士比亚曾说:“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于梦境诗而言,理亦然。

例5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下片次句无理而妙。词人对远人的深切怀念,寤寐求之,不免形之于梦,这是合于情理之事,但其却出人意外地写“路遥归梦难成”,说是因为路途遥远,难以在梦中相见。其实,梦是人思维活动的一种形态,是潜在意识的一种表现。能否成梦,与路的远近全然无关。然而诗人就在这无理中表达了极深挚的感情,不仅远人路遥难归,连归梦也做不成。这就把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见的抑郁、凄凉、悲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虽写得无理,可读来“不觉其虚,弥觉其妙”。

例6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片“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进程,词人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怨梦难成,于是顺势推出“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无理而妙。词人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于是觉得风声雪声,声声叩击心窝,难以承受,而当初在“故园”之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之声响?哪会“梦不成”?于此,词人将自身的主观因素推诿于客观因素,语似平淡,意更深沉。而其迁怒于风声雪声,怨其导致自身无法成梦的怨怒,实则充分表现了其焦虑、怨怼、幽苦的心理情态。表面看貌似无理,却更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4.反弹琵琶,迂回曲折以思人

无理而妙中蕴藏着相当精微的艺术辩证法,方东树曾说:“正言直述,易于穷尽,而难以感发人意。”古诗词中反弹琵琶似的矛盾语句就是一种迂回的艺术观照,表面上看诗句似乎前后矛盾,甚至违背常理,但仔细琢磨,实则其内核完全与情相符。诗词此种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就如黄侃所言:“传难言之意,省不急之文,摹难传之状,得意外之情。”最终使诗词意显情足,独特精妙,炫人眼目。

例7

春 思

李 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歌三四句紧承前两句,意为当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地之际,丈夫终于有了回归的打算,妻子知道心上人将要回来,非但不感到宽慰和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肝肠寸断。这种反应实在是出人意料,这“断肠”之感究竟因何而来?原来尽管丈夫归心似箭且即将起程,痴情的妻子虽朝思暮想,日夜盼望着他回来,却又因丈夫长年守边在外,自己独守春闺,而满腔委屈。所以此时的断肠,是一种饱含相思之苦的等待、盼望、埋怨和表白。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的消息之后,理应欣喜才对,竟言“断肠”,这种似乎违背常理的写法,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之切、爱之深。

例8

杨 花

黄 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

首句反弹琵琶,请求“行人”不要“折柳”,于理不通。折柳的送别方式,千百年来一再被文人墨客所吟咏,而今诗人却言“莫折”,实为奇崛之语。二至四句诗人另辟蹊径,在杨花的身上寻到了关乎离别的新意象。诗人认为杨花比折柳更令人黯然销魂,因为杨花“不知离别苦”,反而“还去作”那随风伴水、东漂西流、聚合无定的浮萍。诗人责怪杨花不晓人情“作浮萍”,勾起行人“离别苦”,故行人不必“折柳”,于是翻出一番新意来。诗人将杨花人格化,意象间的衔接转换,既在情理之中,又于意料之外。

5.故作假设,坦露心迹以弄人

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而无理而妙离不开出奇的联想。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往往会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事实上,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那些虚拟假设的文字,表面上看是反常的,实质上却是“合道”的。

例9

江南曲

李 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歌三四句无理而妙。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无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有嫁给他,这闺阁之想,可谓是无理至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未必真有信,少妇“嫁与弄潮儿”之言,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两句诗的妙处恰在其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例10

思帝乡

韦 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贺裳称这首诗是“作决绝语而妙者”。下片“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两句无理而妙,体现出了女子追求爱情的狂热大胆的精神以及义无反顾的坚定态度。“拟”可见其仅只是一厢情愿的假设;“嫁与”“ 风流”少年,可见其为求所爱,甘冒风险。这种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和要求自由选择婚姻的强烈愿望,当然与封建社会的“理”是相悖的,但这种发乎于内心的情感,却符合两情相悦的需求。

6.逻辑荒谬,曲径通幽以撩人

当代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指出:“情感逻辑不同于理性逻辑的关键,就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追求全面性,它常常绝对化,不讲一分为二,它的生命恰恰在于片面性,绝对化。”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古诗词中的这种令人摇头的荒谬,恰恰体现为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科学的、实用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中一切矛盾的荒谬的逻辑均在美学的意义上得以贯通,并呈现出诗歌由外到内的意趣来。

例11

鸣 筝

李 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诗歌三四句写弹筝少女“欲得周郎顾”,于是故意把曲子弹错,用这种反常的行为来博取自己属意的知音者之青睐。客观而言,这种以“时时误拂弦”来引人注意的行为显然是违背理性逻辑的,但是弹筝少女的心思却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情感逻辑。诗人将“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用活了,故此清人徐增在其《而庵说唐诗》中分析说:“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

例12

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下片末二句不合逻辑,却妙趣横生。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吗?不能。其“红衣脱尽芳心苦”能归咎于秋风吗?也不能。然而这“无理”的荒谬之语,却是词人的人格与际遇写照。不“嫁”春风,不与群芳为伍,正彰显其品性高洁;孤芳自赏,不随其流扬其波,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结局。词人显然是以花自况,寓情于花。简言之,这两句词中花儿的“不嫁”与“被误”,看似无理,却颇具“理趣”,很好地暗含了词人这个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失意而不自卑、凄清而不羞愧的无限感慨。

傅庚生在其《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说:“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者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手法,其终极的美学目标仍然是动人地抒情,而且抒发的是那种一往情深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以使诗词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是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的诗化之境。此外,无理而妙是高考古诗词考查的手法之一,考生若能在其无理的表象之下,探寻到内在的更为深层的意蕴,并在备考中,获得绵长的审美愉悦与诗学享受,那么,考生所获得的,必将是一个无理而妙、诗意盎然的人生。

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古人的谦称

山东 仲崇辉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作谦辞。

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②古代帝王的自谦: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④读书人的自谦: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面对别人时称呼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所用的谦词,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等;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⑥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位,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之辞,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面对父兄尊长时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面对别国的人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人
新锐诗人
椰城(2023年8期)2023-08-24 08:53:14
遇见一名诗人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我爱古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