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波
(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693)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班主任,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和认识。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班主任一定要有长期培养、持续训练的意识,树立养成教育的班级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不断地强化和引导。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源于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班级管理中,结合学校提出的“六好”教育,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细节上更加注重。比如,学生的坐姿,读书写字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思路、语言逻辑,学习时间的安排等。教师从这些细节入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和督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坚持引导,由单个行为方式慢慢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1]。习惯就是通过有意督导所形成的稳定的、自动的行为,非朝夕之功,需要持续地关注,不断地强化,反复的巩固,把规范的要求、良好的标准、有效的方式转化为学生的自然行为。
例如,小季是刚从外地转来的学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但是,每次数学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很多的试题都是因为一些很小的细节问题丢分。他本人考试完后也感到非常遗憾,每次统计都有不少因为不够细心而丢掉的分数,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做题不细心,检查不细致,造成很多遗憾。笔者就从学习习惯养成做起,从细节纠正开始,首先笔者要求这个学生做题都要认真检查,而且每次作业都要认真检查步骤,力争逐步检查。开始小季不适应,感到非常麻烦,笔者先请这位学生到办公室做题,在我的监督下要求他完成作业后逐步检查,每一次都能检查出问题,但错误数量在逐步减少;接着要求这个学生在班里完成作业后自我检查,之后再交给老师检查;到后来对这个学生不定期进行抽查。之后的几次测试这个学生的考分都在逐步提高,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仔细认真检查的好处,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自觉检查的习惯。不仅成绩大幅度提升,在生活上也学会了细心,丢东西的现象少了,衣服也穿得很干净周正了,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学生观察最多也是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他们对老师有着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把老师当作自己模仿和崇拜的对象,经常听到学生讲“老师都这样说”。所以,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老师做起,树立教师形象、发挥榜样力量。如果班主任平时干净整洁,注重仪表,班级学生都会表现得很有精神;如果班主任板书认真、字体美观、做题规范、步骤严谨,学生都会自觉练字,做题非常讲究步骤,作业较为规范。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我做起,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做好表率,讲课、板书、分析仔细认真,对学生注意规范用语,管理班级一丝不苟,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本班一个学生小孟,家庭环境不太好,父亲管理子女简单粗暴。该生也是言语随便,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平时作业字体潦草,书面邋遢,还经常说粗话脏话。笔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针对他的特点,特意强化自己的文明礼貌用语,每次学生出现问题,总是说“请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到办公室后对这个学生说“请坐”,用非常温和的语气指出这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道理。每一次在学校见到这位学生问声“早上好”,特意安排这个学生做一些事情,并向他表示感谢。小孟作业字体潦草,我的评语总是会用最工整的字体书写,并做到版面非常整洁。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见到每个任课老师都会主动鞠躬问好,语言变得非常文明,并开始主动练字,作业书写及作业质量都有明显改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纽带作用,构建紧密的家校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土壤。班主任管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在学校做好引导、督促,还应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请家长配合,做到协调一致,实现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无缝隙覆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小谦同学聪明伶俐,但是学习习惯不好,作业马马虎虎,做题粗枝大叶,回答问题逻辑条理性差。笔者做了一些观察,发现在生活中这个学生经常丢东西,作业本经常是没有用完又换了本新的,有时衣扣都扣错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对这位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就要从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开始。笔者做了两次家访,多次电话访问,了解到其家长就是不拘小节的人,通过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家长从自己做起,生活上做到井井有条,整理家务规整有序,做好学生的榜样;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做好记录,定期和班主任交流,班主任也把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通过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引导、监督和鼓励相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习惯逐步克服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更需要积极的鼓励和表扬。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做好正面的积极鼓励,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情感上认同,让学生感到良好习惯的价值和意义。班主任除了多对其进行道理分析,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改变,并做好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逐步改变,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小莹同学平时的思维较为单一,做题思路不够灵活。针对这位学生不善变通的学习习惯,笔者一方面做好方法指导,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在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试题,再引导学生运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分析已知条件和结果的关系[2]。这位同学在作业完成以后,尝试着把一道试题变换不同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笔者看到以后,甚是欣慰,并把她的尝试做了一个展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全体学生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位学生感到很有成就,在以后的数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学习中都会有意地尝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思路大开,思维变得非常灵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成绩的重要保障,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成长的基础,更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初中教育管理需要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也需要切实地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1] 陆霖.有效预习:学习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综合版),2013,(10):16-17.
[2] 蒋玉荣.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