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星怡街道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000)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灵,不了解他思维和感知周围世界的特点,那么关心儿童的话就成为空谈。”关心儿童,让每个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教师的使命。关心儿童,首先要研究儿童,解读童心,善于全面把握儿童的身心特点,以便更好地将爱洒遍每个儿童的心田。善解童心是开启幼儿教育教学管理之门的金钥匙,优秀的教师善解童心。解读童心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底,只有读懂童心,方能叩开儿童心灵之门,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关心儿童,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解读童心是一门艺术,解读什么内容?如何有效解读?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致力于童心的解读研究,现将自己解读童心的实践与反思和大家分享。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都幸福成长,为幼儿的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本着“为了一切的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关心幼儿。笔者着重解读幼儿如下三方面的内容:解读幼儿的身体,把握他们的生理特点;解读幼儿的思想,掌握他们的道德水平;解读幼儿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1]。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热爱幼儿,首先要尊重生命,呵护他们的身体,珍爱每一个幼小而脆弱的生命体,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精心培育每一棵稚嫩的幼苗。优秀的幼儿教师,不只是关注幼儿的学习,更会了解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保护他们,让他们每天都能安全健康地生活,快乐幸福地成长。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生理特点,有的身强体壮,有的天生缺陷。对于身体残缺的幼儿,我们不但不能歧视,反而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聂耳说过:“若无正确的思想,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这充分说明了思想的重要性。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和习惯。教师不仅要了解儿童的身体,更要了解儿童的思想。“世上最难的工作就是思想”,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般,幼儿的差异性决定幼儿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幼儿的心思很难猜透,幼儿的思想更难解读,但不管怎样,教师都要设法解读学生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分析他们的思想品性,把握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做到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了如指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心灵是人的灵魂,纯洁开朗的心灵是健康幸福人生的标志。把幼儿培养成具有纯洁美好心灵的未来接班人,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培养幼儿美好的心灵,就要解读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解读了幼儿的心灵,就离教育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幼儿的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情况比较复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要打开他们的心门,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在解读学生心灵时,我们要充满爱心和耐心,“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英布尔德说过:“不愿看的人,比瞎子更看不见。”观察是幼儿教育成功的真谛,教师要拥有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幼儿的身体,善于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在观察中捕捉信息,把握幼儿实况,剖析幼儿行为[2]。教师要学会近距离地去观察幼儿,而不能远距离地眺望。教师不能与幼儿隔空对话,而要俯下身子去亲近学生,洞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给予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近距离观察是解读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工作不是在办公室里完成的,而是要走出办公室,走下讲台,走到幼儿中间,在零距离接触中观察幼儿的外貌特征及言谈举止,了解幼儿的身心状况,观察有无身体缺陷,感受有无心理缺点,以便对他们及时实施人文关怀。
笔者在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时,都会对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细致观察。曾经遇到一个叫小雨的孩子,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从外表上几乎和正常幼儿没有两样。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她的孩子患有心脏病,体质较弱且不宜剧烈运动,家长提出要求不让孩子上体育课,课间不让出教室。笔者开始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在近一个月的观察中发现:小雨同学看到别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欢蹦乱跳非常羡慕,一个人待在教室里显得很郁闷孤单,这样下去反而不利于她的成长。于是,笔者就做她妈妈的思想工作:要让孩子适当锻炼,以逐渐增强体质,同时增加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体育课上对她予以特殊照顾,适当做一些低运动量的活动。她课间时也开始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但叮嘱她自己要当心,不要剧烈活动,不和其他同学追逐。自此之后,小雨身体不断变得强健,心情变得开朗,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培根说过:“和他人交谈半小时,胜过独自沉思一天。”虽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但言语中也可以洞悉人的心灵世界。交谈是了解学生思想的最佳手段。有时候,一场争论或许成为了解两人思想的捷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辞获得蛛丝马迹,解剖审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解读他们的思想状况。
笔者经常与幼儿倾心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在交谈中,笔者甘当聆听者,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边倾听边思考。倾听,触摸到幼儿的思维信息,领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交谈,感知到幼儿的喜怒哀乐,获悉到他们的心理冷暖需求。
例如,笔者曾与班上一个叫“苗苗”的小朋友聊天。苗苗说:“妈妈要生小弟弟,她不会喜欢我了,我不想活了。”从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对生活产生了悲观情绪。于是和她谈心,帮助她疏通思想障碍,告诉她:“有了小弟弟是好事,你就多了一个亲人,多了一个玩伴,你的生活反而变得有趣。”“你和弟弟都是他们的孩子,你帮助照顾弟弟,妈妈会感谢你,会更疼你。”听了老师的话,苗苗喜笑颜开,抛弃了思想顾虑。笔者在交谈中主动与学生沟通,潜移默化地进行疏导和感化,帮助幼儿化解思想矛盾,驱走心理阴霾,走出情感低谷。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了解儿童的心灵,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师幼关系应当是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教师要主动与幼儿交往,和幼儿交朋友,同他们一起玩乐,只有融入幼儿群体,与幼儿亲密接触,才能在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幼儿,从幼儿的行为中品悟幼儿内心的想法,描绘幼儿的心灵成长轨迹。
擅长解读幼儿心灵的教师,懂得与幼儿互动,融入幼儿中间,在交往中审视幼儿心灵世界。“游戏几乎是幼儿的全部工作。”游戏活动是了解幼儿心灵的最佳途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心理最为放松,幼儿的行为表现最为真实,此时可以窥探出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是脆弱还是刚强,是阴暗还是阳光,是谦逊还是霸道,是否助人为乐,是否关爱他人。所有的内心表现,都会在游戏中纯真流露。笔者经常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借助游戏平台,审视幼儿的行为表现,叩问幼儿的内心世界。
[1] 武秀兰.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J].江西教育,2017,(12):90.
[2] 张天舒.爱的天平不能倾斜[J].山西教育(幼教),201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