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芳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科学识字就是按规律办事,科学的汉字教学是两种规律的综合体现:一种是汉字本体构造和使用的规律,另一种是学习者接受汉字教育的心理认知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任务繁重,紧靠机械记忆必然枯燥,也容易忘记。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科学识字告诉我们,引导孩子识字,要从汉字的系统出发。汉字总数虽多,构字部件却有限,相当多的义符和声符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这就形成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遵循汉字的系统性,势必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益。
在现行的各版本教材中,一部分汉字的编排都遵循了汉字系统的特点。例如,相同部首的字的安排,或者相同声旁的字的安排,常常安排在识字主题单元中。如何在规定课时的有效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系统特点[1]。笔者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微课形式为载体,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汉字,达到“学一个,认一串”的作用。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丁丁冬冬学识字(二)》第五部分,安排了四个和手有关的部首“手、攵、爫、扌”。其中,“攵”也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学生单从偏旁称呼中理解,产生很多歧义。“攵”在演变的过程中,一部分已经改变了原来的读音和形状。如何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意符表示的意义,我们特地制作了三分钟的微课《最早表示手的汉字是哪个字》,直观的画面加上生动的讲解,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了解到:最早表示手的汉字是“又”字,“又”字不断演变,又延伸出“支、殳”等汉字,直至写成反文旁,这个偏旁表示与敲打、击打的动作有关。除此以外,在微课中,又延伸了带有反文旁的一系列汉字,并行呈现,既加深了学生初次学习的印象,又归类识记了一串汉字,使得汉字的系统性得到深度体现。
同样的课例,在学习《鸟的王国》系列与鸟有关的汉字中,也应用到微课,将所有带有“隹”字的汉字归类学习。学生可以集中突破难点,微课将一系列的汉字并列排开,并着重突出每个汉字中相同的偏旁“隹”字旁,加上教师详细的组块讲解。原本陌生的汉字脱下复杂的外衣,学生学得集中,学得轻松。可见,信息技术得力,让汉字系统学习集中高效。
除了按照汉字的系统性归类,在编排的教材仍有许多生字之间并无音形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只能一个个孤立去识,绝大多数教师主要让学生机械分析笔画、偏旁,这样的识字教学看似分散了字形掌握的难点,但难点并未得到突破,只是把学习矛盾后移,延缓了识字进程。科学识字,提倡汉字溯源,让学生不仅认识这个字,还知道我们的先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字。课堂实践中,学生对这样的汉字溯源无不充满欣喜。巧妙借用信息技术的力量,让学生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造字之初,了解每一个汉字的字形后面藏着的有趣故事,令学生记忆深刻[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月桃花水》一文,用“回旋”一词来形容三月的河水流淌的美丽,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读出这个词,词语中的“旋”是个多音字,怎样引导学生区分它的读音呢?
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旋”字进行溯源:(1)教师讲解:这个“旋”是本课的生字,它是有来历的,请看这是旋的金文(出示金文“旋”的图片)。(2)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读成yan,表示旌旗飞扬(出示旗帜飘扬的画面,将表示旗子偏旁的部首由旗子图片转换成汉字),认识表示旗帜意思是意符读成yan。(3)下方为shu底,表示绕行的意思(将“旋”字两部分分开动画演示)。(4)它本义指的是得胜归营的军队挥舞旗子绕行军营(出示凯旋庆祝场面)。后来又延伸为回旋的意思。
将古文字用图片和动画演变的方式呈现,令学生耳目一新,快速记下新的偏旁,而下方的汉字则是与行走有关,学生既不会写错,又能快速区分多音字,一举两得。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原本抽象的汉字还原成鲜明的画面,汉字逐渐生动,具体可感,情趣盎然。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注意力就会无形中被集中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由此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它形象地呈现了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孩童体验书写艺术美,单靠教师的简单示范,不能大范围地拓展,传统的教室课桌排列也提供不了体验距离。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让汉字的书写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操场上》一课,要求学生书写汉字“足”,一年级的孩子,书写技能还很稚嫩,对汉字字形的观察还不细致,不能准确地写好字中“撇”和“捺”的舒展,两个笔画或者过直,或者过平,使得整个字的书写不美观,甚至出现不均衡的歪斜现象。教师针对这一书写难点,用课件展示“足”的甲骨文字形,告诉学生,“足”就是两只脚迈开走,双脚迈开的步伐要大,“撇”“捺”犹如人的两腿,走路姿势要潇洒,学生通过动画临摹撇、捺的书写流程,书写一下顺畅了。同样,“足”的中竖应站直,撑起整个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用信息技术将这样生动的图画展现给学生,一方面吸引学生了解汉字的本源,一方面在脑海中形成字形的定型,有力地促进学生书写兴趣和能力。
汉字书写中,很多笔画在不断演变中发生变形,尤其是单字变成部首后,为了书写笔顺的连贯,也为了书写空间的合理布局,很多笔画在变形中产生避让、转换、牵连。如果课堂上单纯地告诉学生书写时注意哪个笔画变成哪个笔画,就成了枯燥的知识点,学生多半记不住,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演示笔画变形后,笔顺的连接过程,讲清笔势的运行,学生就恍然大悟。例如,指导书写“扌”时,讲解如何从“手”变成“扌”的过程,用幻灯片演示将“手”的笔画逐笔变成提手旁的笔画,顺势接连右边字的书写,达到书写的连续性,同时优化书写路线,使得左右两边的字相互连贯、呼应。
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象、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我们的识字教学事半功倍。科学识字,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变化的立体式演示功能,更能遵循汉字特点,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使用推动了语文识字教学方式的变革,让识字教学更具科学性。
[1] 王晶颖,李辉.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及其对幼儿写字教育的启示[J].幼儿教育,2015,(36):8-11.
[2] 李江.“科学认读”实验中的几点做法[J].现代特殊教育,200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