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周 洁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周 洁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感性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与内涵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默会知识的理解。本文主要介绍三种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方法:重视备课,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阅读,增加默会知识的储备;实践应用,注重过程性评价。
小学;语文;默会知识;实践应用
默会知识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易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易传播,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自行学习,积累默会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模仿和亲身实践感悟是积累默会知识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默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预测与判别能力、鉴别观赏能力及观察力,最终达到提升个人综合智力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备课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语文教学备课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体验文学魅力是默会知识理论强调的重点,学生解决特殊问题及完成教学任务中会获得默会知识,而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活动是对原有默会知识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默会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创设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情感感悟氛围,使“情”与“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触动学生的思想、震撼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学习默会知识的能力。
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备课应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小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意识,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所以通过语言讲解及纯文字描述,小学生很难切身感受到九寨沟的风景和自然山水中蕴含的美。此时,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九寨沟的风景拍摄保存下来,备课时,把收集到的关于九寨沟的景物信息制作成动态可感的影视作品,以备教学时供学生观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累默会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组织学生在假期去九寨沟实地考察,在现实环境中学习,感受自然的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佳方法之一。学生自行阅读一方面可以陶冶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语感水平,这两种技能都是默会知识储备的先决因素。鼓励学生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无意识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表明,无意识学习比有意识学习更复杂、更微妙,学习效果也更好,无意识学习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通过不断的诵读,能有效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如古诗《题西林壁》一课教学中,学生先听老师诵读,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后老师讲解,学生在基本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朗读,直至可以流利背诵为止。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要将自己完全融入自己脑海中“题西林壁”的画面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背诵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又如学习《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学可以以试读、表演配音读、同桌或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读展开,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读出文章该有的语调和气势,在阅读中真实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实践应用,注重过程性评价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运用默会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展开语文实践教学活动,重视过程性评价。语文课堂教学只是语文大课堂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当中,如组织安排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造物主精妙绝伦之作,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其次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法,最后要对活动的整个过程做出合理的评价。
留心处处皆学问,默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从三方面做起:一,运用于自然之中。如组织学生去西湖旅游时,面对金灿灿的田野,连绵起伏的山脉和清澈见底的湖水,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春雨的色彩》,让学生在西湖的美景中体验春雨色彩的迷人景象;二,运用于社会。“社会大学”才是最为丰富的课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听广播、看新闻、学民谣、做市场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能;三,将兴趣运用于实践中。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学生爱画画的,爱唱歌的,爱玩游戏的,爱看电影的,爱手工制作的,都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要求教师必须适当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添鲜活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防止教学中只重视理性讲解,忽视感性体验;只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现象发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最常用的语言表达若只重视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忽视表达者的思想情感,就会毫无意义。所以默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运用能力应从小学教学做起,引导学生积累默会知识,培养高雅的语文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