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英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四小学校,四川达州 635000)
开启语文教学情境探究的多元随机对话
侯红英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四小学校,四川达州 635000)
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而开发的多媒体和网络课件,常常是创设“趣、新、奇、疑”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营造愉悦、接纳、融洽的环境氛围,多媒体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与情境、与课文、与教师、与伙伴随机对话的时空。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情境对话;作文研究
通过多媒体设置各种情境活动教学的具体流程为:科学利用情境—自主对话探究—互动对话交流—评价展示延伸。根据学生年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对话形式亦可以多姿多彩。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活阅历较少,在情境空间设想方面比较欠缺,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让学生自己去构思一种情境去做学习或者对话的话,不但不能起到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反倒有一点拔苗助长的感觉。所以正确的,以学生能尽快理解的,并具有一定带入感的情境影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识字情境与生活体验导向对话识字,让学生在情境观察、感知、体验、探究的对话中识字,改变识字枯燥、缺乏情趣、不注重体验识字过程,单调的“读、认、写”和机械记忆的倾向,使识字活动成为探究发现活动,有情有趣、有滋有味、有感有触。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对情境的自主观察与感知,对字词情境、读音、字形结构相互转换的探究和多维思考体验的对话,认识和巩固新词,而且还能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五》,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多媒体课件情境: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金色的沙滩上,孩子们在拾贝壳、捉小鱼;海水冲击礁石溅起朵朵浪花;不远处人们在收获珍珠,一排排椰子树迎着海风……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目不转睛,不时发出惊讶之声,充满了兴趣与兴奋,尽情地观察感知。当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物时,教师进行点击就跳出相应词语:海鸥、贝壳、珍珠、浪花、椰子树……点击的词语同时显示出拼读、朗读、字形结构……接着,学生像沙滩上玩“拾贝壳”“捉小鱼”的孩子一样读词识字。学生读准一新词,写有该词的贝壳就跳进竹篓,比比谁拾得多;“捉小鱼”是比认词速度,慢了就消失了。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少,口语交际课堂上往往无话可说,利用多媒体创设适宜的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既给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促发学生有话可说,愿说,乐说,不说不快。
例如,一堂二年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动画:小动物们正奔向森林里的空地开交谊会。一只小松鼠跳到树上说:“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叫松松,住在林子深处的树洞里,希望我漂亮的尾巴会给你们带来好心情。愿和我交朋友吗?”小猴也跳起来说:“我叫皮皮,有点小顽皮,也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当学生看得正入神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乐意与它们交朋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喊“乐意”。教师说:“那就赶快把自己介绍给小动物们吧。”同学们高高地举起小手,跃跃欲试。当几个学生自我介绍后,教师说:“我们不但要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全班同学也要成为好朋友。”接着,前后排四人相互介绍,最后各推选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收到了很好的口语交际效果。学生都学会了主动热情地抓住自己的特点,把姓名、优点、缺点和特长介绍给自己的同伴。学生在自我介绍的同时,看到其他同学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自己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培养其自我价值的体现,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成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要无数次地做自我介绍,将自己展现在不同的人面前,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做朋友。这堂课可以说对学生以后的性格成长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学习研究中,我们利用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创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精神,借助适时的媒体情境交替展示、语言诱发、质疑促进、深究引探等办法,把超文本的情境对话阅读与课文文本对话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把独立自主对话与多方互动对话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初读感知,扫清阅读障碍的表意感受;深读探究,质疑文中问题的内涵诠释;精读研读,互动对话交流的综合探讨;品读悟情,放飞情思的求新求异学习;自评互评,拓展延伸的迁移领悟,从而获得了理想的课堂探究阅读对话效果。
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教师从多渠道收集的信息资源开发的《水上城市——威尼斯》课件情境的感知和对课文的初读,自然地融入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异国风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情境中,兴致勃勃地展开了深入阅读对话,质疑提出了“在如此丰富美妙的景物中,为什么作品只选择‘小艇’来写?”“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来写?”“小艇与威尼斯有什么关系?”“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作者是如何具体描述的?”“有哪些语句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等问题进行自主阅读的对话探究。在学生与情境和课文交替对话阅读,层层推进精读、研读、品读,会话讨论和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较好掌握了奇特别致的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抓住事物特点描述的方法,受到了心灵和人格陶冶。
作文教学研究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图像、自然景色、人物事件、生活场景或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感受、发现、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经验,触发学生看图讲述,或观察写话,或真情书写我见、我闻、我做、我思、我感。在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中,总结形成了“情境引趣、激情激思、互动启迪、点拨作文”的教学方法和“情境对话、感受交流、真情构思、试写评改”的作文学习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童真童趣,点燃了学生主动作文的热情和自信,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丰富了生活经验,开掘了学生作文的灵感、灵性和灵气,使学生获得快乐作文的享受。
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了拍摄的录像片断:放学路上,大风呼呼刮着,大雨哗啦啦地下个不停。玲玲妈妈用力地撑着雨伞,遮在玲玲的头顶上,艰难地在大雨中大步急走。她身上的衣服全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她也全然不顾。这时,看见玲玲把雨伞推向了妈妈,妈妈马上又推向了玲玲,玲玲又把雨伞推给妈妈……妈妈深情地把玲玲紧紧地抱在怀里,双眼露出点点泪花……由此,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由于玲玲是大家熟悉的同学,不少同学也熟悉玲玲妈妈,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孩子们很有兴趣,观看的注意力很集中。紧接着,孩子们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探讨了“如何描述风、雨和场景”“妈妈在风雨中的神态、表情、动作有哪些”“玲玲有些什么表现”“这段录像反映了什么”等问题。然后,自拟题目构思进行作文。这种情境对话体验触发的作文,绝大部分同学表述要素齐全,表达清楚,写得生动,很有感情。
相比较于其他几种情境的设立来说,社会调查情境的创设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其情境创设的效果要比其他几种要明显得多,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过之后才会对情感和生活的感受更加清晰,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于“真、善、美”的珍惜。这种让学生走出课堂课本思维的定势,开放性地去挖掘生活周围的素材,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好奇和兴趣。
例如在讲到《穷人》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提前五天让学生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穷人,收集和考察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生活方式,以询问的形式了解他们对于生活现状的态度,然后将问题集中起来,在课堂上统一讨论。真正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五天前我让你们注意观察生活周边的穷人,都有什么收获没有?”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都表现出异常热情的态度,首先举手的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们胡同里一直收废品的那个张爷爷,通过聊天询问得知,他家是农村的,因为年龄太大,也缺乏劳动技能,所以靠收废品维持生计,家中老伴常年有慢性病,生活很窘迫。”另外一个王同学说道:“老师,在我们小区有一家卖菜的两口子,平时穿得看起来就很穷,每天早上5点多就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整理回来赶早市卖菜,晚上收摊也都八点多了,中午忙的时候常常吃不上饭。即使是这样,他们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还捐了2000元人民币给灾区的孩子。”张慧娟同学抢答道:“天桥上要钱的那个男的,每天说是能要到一百多,要到钱就去下馆子,而且四肢健全,我上次还给了他5元钱,现在想想都后悔。”
看到还有很多学生在举手,老师就适当地往下按了按手说:“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在这五天时间里对自己身边穷人的生活都有所了解了。这节课我们要讲的课文也是《穷人》,让我们来通过课本学习,并和自己身边穷人的现状做一比较,看看什么样的人是穷人,他们为什么这么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快速地将课本翻到了这一课。实践证明,这节课大家都用心听了,也对于贫穷的原因有所了解,完美达成了课堂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学生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属性为基本出发点,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互联网视频、电影电视剧影像的播放,或者简单的图片材料通过幻灯片播放、社会调查研究等方式,营造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对社会有深入体验之后再来体验课文,进而使课文内容生活化、情境化,让学生感觉到其实书本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和生活脱节的,只有注意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就可以看到书本中所描绘的种种。各种情境模式的搭设,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爱上学习,爱上上课,真正做到开开心心上学来,满满意意回家去。
[1] 高霞.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学问 现代教学研究,2011(4).
[2] 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 陈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新课程:小学版,2010(05).
侯红英,1968年4月生,女,四川达州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副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