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吏毁了大明王朝

2017-02-16 08:35
文史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吏衙门官员

赖 晨

污吏毁了大明王朝

赖 晨

明代官吏的选授,特别是科举制独盛以后,多以进士为各级行政长官,这些书生熟读诗书,长于记诵儒家教条,而对政事却一窍不通;同时,明代任官实行异地回避制,官员不了解任所的风土人情,也无当地人脉。这一切导致明代官员执政离不开胥吏(“胥”指基层的办事人员,“吏”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两者都是指代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和幕僚,他们在明代官僚政治机构的运行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离开了胥吏,从中央六部到地方州县,整个衙门就会陷入一种无人做事的尴尬境地。

胥吏社会地位低下人所共知,他们级别低,工资薄。明朝在打击贪官的同时,也严惩污吏,采取剥皮、凌迟、斩首、充军和杖击等刑罚,就是官员也经常向他们施发淫威,一事办得不妥或不力,除被辱骂之外,往往会被打板子。

胥吏由官府发放的报酬称之为役俸,有别于官员的俸禄,明代一般每月的俸米在五斗到一石之间,约今225元至450元。

胥吏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有升入仕途的可能性,如宣德年间嘉兴人叶氏,早年在府衙中为吏,后来转升为官,官至通政司参议(国家信访局副局长)。此外,胥吏还有机会中饱私囊,榨取钱财。所以胥吏就成了一个世代相传的职业,或某些地方重要的职业。明初,朱元璋规定户部官员不许用苏州人、松江人、浙江人,因为这些地方是重要赋税收入之地,害怕这些官员与当地地主勾结逃避赋税。但帝国行政机器的运转离不开他们,特别是户部更离不开苏松浙江之人,而绍兴则是当时产胥吏较多的地方。

晚明《三刻拍案惊奇》第30回《窃篆心虽巧,完璧计尤神》,描写了一个张姓门子(旧时指在官衙中侍候官员的差役)的发财术、发迹史。张门子原来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因为会来事,被江苏无锡何知县相中,成为其心腹。于是县里的各房书吏、皂隶人等舞弊贪赃、准状子索好处、办公事钻门子都要通过他在知县面前说项。张门子逐渐知道办什么事要多少钱,起初只收书吏、皂隶一二两银子,后来就收几十两、几百两。这种收入,张门子独吞大半,少半奉献给何知县。不久,张门子找到了户房书吏的肥差,控制了县里其他胥吏,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承发房、架阁库、柬房、本房、书柬房等部门的政务都由他负责,打官司的都要央求他办事,他因而广收贿赂,大发不义之财。更有甚者,哪怕在本县有万贯家财,如果栽倒在他手里,他要么陷其服徭役,要么找人诬告,一定将其财产折腾个精光。因此,张门子留下了“拆屋斧头”“杀人屠刀”的恶名。

胥吏贪赃枉法,掠夺他人财产之不择手段,在张门子身上有着典型的反映。其实,其他胥吏也是这样致富的,他们索取各种陋规:代人书写状子后盖戳的有戳记费;行状要预先登记有挂号费;传递状子有传呈费;准于审理后取保候审的有取保费;馆吏送稿有纸笔费;结案有出结费;请求调解和息有和息费。此外,状子递上去后,长官数日不批,便要索取买批费;状子批后,数日不出传票,要索取出票费;传票出后数日不开堂审理,便要索取升堂费;审讯时要索取坐堂费;将结案时要索取衙门费……

对于这名目繁多的种种陋规,长官虽然知道,但却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他们鱼肉百姓。因为官府办公费和长官收入有限,无法给胥吏发放工资福利,如无这些陋规,胥吏们要么消极怠工、玩弄手脚,要么用别的手段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

但胥吏们贪得无厌,决不会因此而满足。他们于陋规之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需索:一是说事过钱,以代当事人向本官说情送礼为由,从中抽取好处费;二是吓诈求索,即用危言恐吓有关的当事人,向他们索取钱财;三是需索勒提,即办事时故意拖延,迟迟不办,当事人若想催促他们尽快处理,只好被迫向他们行贿;四是抑勒恐吓,即对罪犯进行威胁恐吓,强行向他们勒索钱财。

在所有胥吏们所惯用的营私舞弊、勒索钱财的手段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就是利用衙门的各种公文、文书做文章、做手脚,从中牟取厚利。俗话说,“在山靠山,在水靠水”,胥吏们手里掌握着处理衙门中各种公务文书的权力,公文案牍上的一字上下出入,往往是千金可得。

在衙门的六房书吏中,最有“油水”的,要算是户房书吏和刑房书吏了。户房书吏经办粮税的征收,自然是没得说。刑房书吏虽然不及户房,但由于经办案卷文书,有时文书上一字改动,便关系到诉讼的胜败、犯人的生死,所以往往借此收受贿赂,中饱私囊。刑房书吏只要有钱可得,甚至可以公然伪造证据,篡改证词,种种违法乱纪,无所不为。

正是因为胥吏有如此之多的手段榨取钱财,发家致富较快,所以从中央六部衙门到州县衙门,都聚集了很多胥吏。如苏州常熟县的胥吏曾被称为“衙蠹”,计有皂隶、快手、健步、民壮、马快,共200余名。每名由四人轮流充当,号“正身”。每一正身,则有四副手,号曰“帮手”。每两名帮手,又置白役六七名,号曰“伙计”。加起来,全县共有胥吏一万余人。这一万余人,被常熟百姓视为横行县中的虎狼,他们鱼肉乡民百姓,无恶不作。

有些地方,如浙江绍兴、金华二府,稍有文化之人都游幕(旧称离乡做幕僚)于外,充当胥吏。山阴、会稽、余姚等处,人多地少,成年人以胥吏为职业,本地职务不足,则往外地,乃至于北京之中,从九卿至闲曹细局,胥吏都由浙江人充当。胥吏也因此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他们混迹于官场之中,弥缝之术、贪污中饱之方及敲诈勒索之法,世代相传。这种人成了胥吏中的特殊部分,他们并不固定于自己家乡的官衙之中,而是跟着胥吏的保护伞——官僚们走南闯北,游幕于各地,因而被称为幕僚。

大明帝国的这些污吏,挖掉了帝国的墙角,蛀空了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和公信力,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振臂一呼,大明帝国土崩瓦解,之后,清兵入关,大明王朝从天潢贵胄,到卑贱胥吏,均大批流离失所,死于沟壑之中。

(责任编辑:楚文)(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

猜你喜欢
书吏衙门官员
杜甫妙用“敷演”驳书吏
我读封面
从《南部档案》看晚清县衙书吏请假制度
常态化督查 亮剑“衙门”作风
西安:“衙门”里跑出“店小二”
杜万卷
丘琼山巧对官员
杜甫智斗刁书吏
“搞”艺术的官员们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