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淄博市工业强市建设的财税扶持研究

2017-02-15 13:45代明明
现代交际 2016年11期

代明明

摘要:淄博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大企业带动不足、新兴产业发展迟缓等问题。从完善财税扶持的角度出发,应当健全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改进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推进税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从而加快实现工业强市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老工业城市 工业强市 财税扶持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20-02

淄博市作为一座闻名遐迩的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在于工业,发展的优势也在于工业。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如何推动淄博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就淄博市工业强市建设的现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财税扶持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淄博市工业强市建设取得的成绩

以上世纪初工矿业为发端,淄博市工业发展迄今已走过上百年的历史。经过百年变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六十余年的发展,淄博工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一是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从建国初的民生凋敝、一穷二白,到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3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淄博市占了35个,其中以机械、建材、化工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占比超过七成;三是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30.2亿元的同时,万元GDP能耗下降17%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工业强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淄博市工业强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淄博市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大而不强的痼疾依然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优势逐渐丧失

淄博工业最初是建立在丰富的工矿资源基础上,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一直占据主导,但随着主要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资源方面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导致要素价格不断攀升。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出口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下行压力加大,再加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倒逼效应越来越凸显,均给淄博市的工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大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淄博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据统计全市近30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74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只有6户,数量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且大多集中在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行业领域;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依然不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3.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一方面,淄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在全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使得整个产业结构依然偏重,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驻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偏少,科技研发能力薄弱,人才资源比较匮乏,这些都制约着淄博市工业经济的提档升级。

三、推动淄博市工业强市建设的财税扶持对策

针对当前淄博市工业强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财税扶持的角度,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1.健全财税政策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30条”政策的精神,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园区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并发布“工业企业50强”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榜单,通过健全完善的财税政策体系,落实好“加减乘、促转调”的目标任务,助推淄博工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打造“三最城市”的目标要求,确保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落实到位,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编制涉企收费的目录清单,凡是属于目录清单以外的一律不准收取,严厉打击涉企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2.改进政府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实施全口径的预算管理,加强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的调剂与统筹;加强中长期财政规划,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确保项目建设与资金投入的协调一致;提高预算执行力度,及时清理结余、结转资金,盘活存量与用好增量双管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变直接投入为市场化运作模式,比如通过设立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转贷应急资金帮助企业融资,通过设立企业技术改造引导基金、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技术研发,通过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基金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稳妥地推广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模式,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行政开支,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的投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科技含量高和节能环保的产品,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采购,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预算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提高财政支出的成效。

3.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坚决贯彻中央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的指导思想,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营改增”等重大税收制度改革以及针对小型微利企业、困难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结合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推动国税与地税两家部门联合办公,同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网上办税、微信通知、电子票据等手段,为企业节省纳税时间和成本,提高办税效率;定期开展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对纳税诚信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

倾斜,对纳税失信企业则纳入“黑名单”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曝光,并给予相应的惩戒。

参考文献:

[1]白羽.推进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23):42-45.

[2]赵福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财税体制[J].地方财政研究, 2013,09: 46-48.

[3]张志儒.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财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钱淑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

[5]孙智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