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娜
摘要:家风不仅是家庭成员文化底蕴的积淀,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立足于家庭伦理观的视域下,探索其与现代家风建设的逻辑关系,不难发现,家庭伦理观中的子孝父慈的待亲原则、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等内容,对现代家风的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家庭伦理 现代家风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0-03
家庭伦理观是借助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与教化的力量,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水平,更彰显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风貌。立足当下,经济的腾飞不仅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重塑家风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服务”呢?家庭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为家风的塑造提供新的切入点以及发展视域。因此,汲取家庭伦理观的精华,将其嵌入到现代家风的建设中已成为时代之必然。
一、试析家庭伦理观内涵
家庭伦理观内涵丰富,内容广博,主要围绕人们在处理父子、夫妻、邻里等关系时,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禁止做什么等内容,凭借子孝父慈的待亲原则、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来阐释家风建设的大智慧。
第一,子孝父慈的待亲原则。毫无疑虑,孝文化不仅是中国道德教化的核心因素,亦是家庭伦理观的核心因素。子孝父慈是其最基本的家庭观。纵观古今,在家庭伦理观中,“孝道”一直很受重视,正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曾强调:“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对父母生活的关心与奉养,对父母精神的慰藉与情感的呵护,以及父母死后对亡灵的追忆与悼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关照、相互包容、各尽其责基础上的尊重与关心。家庭伦理观在重视子女尽孝道的同时,还强调了父母应尽的义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父母要爱护孩子,要充分地尊重与理解子女的选择与爱好,但决不能溺爱,要引导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父母要在孩子未成年时赡养孩子;父母要教导孩子勤俭持家,不可负债;对于生计要有计划,要量入为出;父母要为子女选择配偶,父母要将家产托付给子女经营,以壮大自己的家族。父母与子女只有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遵循父慈子孝的待亲原则,才能促进家庭生活的阖乐与幸福。
第二,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简言之,即夫妻之间要像恋人一样相互关爱,要像对待宾客一样,相互信任,相互尊敬。列昂尼多娃曾经说过: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是尊重。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是处理夫妻关系的智慧之举,夫妻和睦、相敬相爱是营造幸福家庭的根本保证。婚姻是一门需要“调理”的艺术。那么如何“调理”婚姻?何为夫妻的相处之道?这些问题必然会产生。在家庭伦理观中,必然会重视相敬相爱相处之道。家庭伦理观是这样阐述相敬相爱相处之道之重要的:结婚之后的男女,定不可将自己的兴趣喜好强加于对方,要以恭敬之心来处理夫妻关系,否则就会违背伦理道德。家庭伦理观主要是借助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护夫妇间的正当生活,促进家庭和谐的。由此可知,夫妻之间的尊重与爱情是幸福婚姻的不二法门。夫妻之间只有遵循相敬相爱的相处之道,把握婚姻艺术的三部曲:真爱、博爱、实爱,才能顺利踏上通往幸福之门的康庄大道。
第三,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要求个人要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规范,要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与行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以高度的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家庭文化的内涵与素养主要通过个体的价值选择、言行举止、处事方式传达出来。因而,个体只有做到克己慎独,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明确“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禁止做什么?”,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对家风建设的价值,才能为家风建设做“贡献”。家庭伦理观很重视克己慎独的做事方略,强调任何事皆起始于个人,凡事要以个人为起点,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多多帮助他人。因此个人是否能做到克己慎独对家风的形成尤为重要。那么,何以做到克己慎独呢?一方面,克己既是家风建设的较高境界,也是家庭伦理观推崇的道德境界。只有克己,才能消解邪念,个人的言行举止才能真正符合家庭伦理所倡导的义理。另一方面,人格卑下的人常常在与别人相处时假装善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还满以为自己做的事别人都不知道,所以选择在“旁若无人”的时候做一些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事情,这就是伪善的表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慎独,为世人所不耻。慎独是建立在个人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认同感,才能达到将道德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家庭伦理观与现代家风建设的逻辑联系
家庭伦理观与现代家风建设同属于社会道德教化的范畴,有很多互通之处,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二者的逻辑联系主要从内容的互通性,价值取向的同向性,目标的一致性三种范式展开。
第一,二者具有内容的互通性。从家庭伦理的故事与论述中,可以提炼出其倡导的观点主要包括慈、孝、敬、爱等,而这些观点恰巧是家风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可将慈、孝、敬、爱等观点作为契合点,取其精华,巧用方法,使其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内容上的互通性决定了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家庭伦理观可以为现代家风建设增添新的活力,现代家风建设可以促进家庭伦理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二者具有价值取向的同向性。家庭伦理观究其根本是为了宣传克己利人的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家风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家庭伦理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与现代家风建设的道德追求“不谋而合”。家庭伦理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同样适用于现代家风建设,并已升华为家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种不谋而合的契合性,充分论证了二者价值取向的同向性。
第三,二者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家庭伦理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等,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家庭不仅是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更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家风的丰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一致,并且会反作用于社会和国家的风气。二者相近的服务对象造就其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如此,家庭伦理观的重要功用了调节家庭矛盾,处理家庭问题,其得以世代传续的部分也正是其与时代文明相吻合的部分。而现代家风的构建不仅是为了调节家庭关系,更是为了与现代文明的完美接洽。在这种情形下,二者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是一致的。
三、家庭伦理观对现代家风建设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只有家庭和谐美满,社会才能安定团结,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家风建设面临着严重的时代难题。学习与借鉴家庭伦理观的处事态度与方法,对我们攻克家风建设的时代难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发挥长辈的教育效用是现代家风建设的出发点。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家庭,而家庭又是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长辈的教育效用必然成为现代家风建设的出发点。家庭伦理观强调的“子孝父慈” 待亲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家风建设。发挥长辈的教育效用需要遵循以下两种范式:其一,孝亲教育。百善孝当先,孝不仅是家庭伦理观的基础,也是家风建设的核心构件。那么孝是如何产生的呢?《孝经》曾指出: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此可知,孝是道德之根本,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衍生出来的。因此,对家庭成员进行孝亲教育是家风建设的必要之举。构建良好家风需要长辈树立孝顺楷模、传递孝敬意识、秉承孝亲观念,以身作则地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在言传身教中对子女进行孝亲教育。其次,爱心教育。爱心教育即是建立在信任与关怀的基础上,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用爱心与耐心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长辈的爱心教育对现代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鲁迅曾在《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中,指出了长者在家庭中应扮演指导者与协商者的角色,不是命令者的角色。因此,当子女表现不好时,父母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打骂手段来教育后代,取而代之的应是立足于老师、同学或者自身等多方面找到问题的症结,用自己耐心与爱心帮助子女走出困境。长辈要教导子女成为有爱心的人,教会孩子换位思考,理解他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理解,受到教育,懂得家庭价值,并将这种品德外化于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兴家风、淳社风、正民风,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社会风气、国家风气。
第二,构建幸福的婚姻是现代家风建设的着力点。幸福婚姻不仅是家庭成员增进情感的纽带,更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剂。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关键因素就是夫妻“和”。夫妇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小家”家风的建构,还关系到整个“大家”社会风气的优劣。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下,离婚率居高不下。其实这也是缺少家庭修养,忽视家风建设的表现。婚姻是两个不同家庭的结合,家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处世方法的不同,极易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线。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家庭伦理观中这样阐释:人类社会依存于人与人的结合,理应相互关怀,相互照顾。面对因婚姻产生的各种责任与义务,人们更应发扬平等尊重的精神,遵循相亲相爱的相处之道。因而现代家风的建设应该承续家庭伦理观的婚姻相处之道。夫妻双方应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相敬相爱,做到六个相互,即相互尊敬、相互学习、相互关怀、相互礼让、相互体谅、相互安慰,才能夯实家庭基础,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夫妻之间是双向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挑毛病,家就变成了“地狱”。因此夫妻的相处之道就是放大对方的优点,缩小对方的缺点,以感恩之心、体贴之心、礼让之心过日子,遵守夫妻伦理纲常与法律道德的约束,才能白头偕老,把婚姻“经营”成天堂。
第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家风建设的永动力。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个人功成名就的坚实后盾,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因子。家风建设只有将个人寓于家庭生活中,才能使家风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着眼当下,人们注重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之风。因此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已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家庭伦理的要求,也是家风建设的现实需要。家风的优良与否,与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家风建设的永动力。那么如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呢?从家庭伦理视角分析:忍是道德修养的良好表现,当遇到利益矛盾的问题时,要以利他精神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现代家风建设也将忍视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道德境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磕磕绊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得失呢?一忍定乾坤,忍凭借其消解疑心、化解矛盾、发展自我的现实功用,一举成为处理是非得失的最佳选择。不仅如此,克己慎独还是道德修养之所在,是家庭伦理观的应有之义。克己慎独相对于忍,又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那就是高度的道德自觉。现代家风建设应该汲取家庭伦理观的“营养”。明确认识,建设良好的家风也需要克己慎独的道德境界作支撑,来遏制自己的欲望;需要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需要反对奢华,来提升自己道德品质。克己慎独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如能冲破顺利突破这一关卡,便能从“根”上治愈贪污腐败、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顽疾。
综上所述,以家庭伦理为切入点,在家庭伦理观的指引下,加深人们对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强化人们对家风建设的心理认同,进而深化人们对家风建设的践行力度,是家风建设的可靠路径。良好的家风的形成对抵御社会不良风气、抵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洁.报恩观与孝道观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11,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拜会[N].人民日报,2015-02-18.
[3]业露华.中国伦理思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5.
[4]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4-20.
[5]康雁冰.论家风的及发展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33
[6]丁文.家庭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2-109.
[7]阎旭蕾,杨萍.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8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