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华
(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江苏南通 22640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开展的,是联系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实际生活的桥梁,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1]。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的结构性突破,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设及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有必要对其实施深入的探讨,明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小学必修课程,属于一种超越学科领域框架,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该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可有效体现生活及经验的价值。
目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冲突,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一般是教师及家长评定学生的重要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面对升学压力,学校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二,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学生考试的重要科目,所以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任课教师,一般由语文、数学等教师兼任,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不够,大大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学设备缺乏,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设备缺乏,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遭受较大的限制,无法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学科课程并列、不从属其他学科的综合课程,教育部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程,且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了该课程的目标、任务、性质及其特点、学时等,学校需要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和对待该课程,明确课程性质,制订针对性的措施,保证课程能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改革计划中独立设置的课程,为了保障该课程能健康、有效地开展,有关部门制定了将该课程成绩适当加入中考成绩等系列的政策,有效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各大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小组,实施教学研究活动,交流相关教学经验,制订相关教学计划,以教研为龙头,步步计划、层层领导,有效推进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也是其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对于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较强的课程意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已成为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经验性、综合性、生成性等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展开学习,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水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联系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针对性设计,使课程体现出教师独特的课程意识,扩展课程空间。学校还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有效提高其专业水平。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所选择、积极愉快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而且印象深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有重大的科研发现,所以课程教学的关键点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及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式方法来实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教师要明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设计课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 王丹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3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