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教学主线设计技巧探寻

2017-02-15 16:56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题目文本设计

袁 帅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要义,厘清作者构思途径,为学生学习文本提供明确方向。文本教学的主线式设计,可以从文本题目切入,从关键词句切入,从悬疑话题切入。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性、适用性,值得一线教师尝试。

一、从文本题目切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文本题目我们常称为文眼,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指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抓住文本题目展开探究,常常可以获得明确的导向启发,顺利进入文本核心。

1.展开多元个性解读

教材文本大多具有经典性,题目精练且呈现较强的概括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清晰的文本解读思路。如《桂花雨》一课,这桂花如何会成为雨呢?里面又存在哪些故事呢?教师从这些角度设计问题,学生会自觉展开阅读学习,探究桂花成雨的原因,文本解读水到渠成。如《有趣的汉字》一课,“汉字”是中心词,学生都可以理解,汉字如何才会有趣呢?这里肯定要讲述汉字的趣事。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文本解读自然展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题目很有个性特征,什么事情需要这样针锋相对地评价呢?两句话分别出自什么人之口呢?教师从对比角度展开引导,文本解读自然展开。

2.设计细化学习目标

文本学习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引领学生对文本展开具体的探究。常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一般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文本解读目标设置既要观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认知特点,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角度展开具体考量,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文本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晰学习方向。

二、从关键词句切入,串联文本思想脉络

文本关键词句是指具有总领、总结、过渡、点题、引申等特殊意义的词句,在文本开头、结尾处比较常见,中心句则多在段首位置出现,过渡句则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能够有效串联文本的思想要旨。

1.开头结尾的关键词

文本开头和结尾常常是关键词比较集中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开头和结尾进行详细解析,探寻关键词的意义。所谓关键词,是指对文本解读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一般而言,在开头发挥总领、总起的作用,在结尾处则起到总结、概括和点题的作用。抓住关键词,无疑是抓住解决主要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多在关键词解读方面给出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抓住学习切入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如《梅花魂》一课,开头第一句就是“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不仅与题目形成照应,也给出了读者最直接的信息。紧接着写“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这里点出了外祖父死在异国他乡,他的“魂”自然与梅花形成关联。教师在具体引导时,不妨把“梅花”“外祖父死在异国他乡”相联系,让学生在继续阅读时,能够时时围绕这个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2.过渡衔接的中心句

文本过渡衔接非常常见,教师利用对过渡段、过渡句的解析,引导学生在思维上顺利衔接。过渡句段在文本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涵展示方面也同样不可或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过渡句段,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中心句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在文段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作者表达中心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松鼠》一课,一共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首句都是中心句,教师不妨让学生画出中心句,体会其表达作用。在对中心句进行解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习,体味中心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经过讨论后学生大多会发现中心句的作用:概括、总结、总领、点题等。学生对中心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文本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三、从悬疑话题切入,梳理认知构成途径

所谓悬疑话题,是指学生阅读文本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带有争议性的话题。教师针对话题展开教学切入,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思考。

1.抓住争议性话题

所谓争议话题,是指不同读者群体对文本所持观点呈现的差异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有限,对文本独立认知还存在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质疑,即使学生所提出的见解不够全面,教师也要给出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促进学生展开自我探究活动。如果学生对文本相关议题存在争议,这便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契机,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意见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从争议中慢慢达成学习共识,这对全面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有促进作用。

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关于该不该放掉这条鲈鱼,学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不妨设计辩题,鼓励学生展开课堂辩论,然后按照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正方观点旗帜鲜明:根据相关规定应放掉鲈鱼,这也是父亲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更不可含糊打折扣。反方观点:距离规定时间还差两个小时,放掉鲈鱼根本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死守教条规定显得太愚蠢……课堂辩论持续进行,师生在争议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特别是对父亲教育方式展开争辩,最后都能认同父亲的观点,这是原则问题,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放纵自己呢?通过课堂辩论,学生对文本解读实现了质的飞跃。

2.实施开放性训练

对文本展开个性解读,这是学习自主阅读的基本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常常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展开。其实,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方式很多,如果教师能够改进引导策略,利用多种训练形式展开引导,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所谓开放性训练,是指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评价都处于开放状态,让学生自由选择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而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展开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活动。

教师在设计阅读训练任务时,应该根据实际来展开。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给出一组训练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两个任务:(1)解词:不可估量、玲珑剔透;(2)列表:英法联军犯下哪些罪行,分条列举出来;(3)简答:而今的圆明园呈现一片荒芜景色,只有几根石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什么;(4)拟几条宣传标语,记住圆明园的耻辱,保持清醒头脑。学生积极展开行动,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在成果展示时,教师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学生纷纷举手示意。有学生说:“圆明园如今是一片荒芜,早先的繁华被英法联军毁掉了,那几根石柱一定是在向所有的人诉说着当年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它告诫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国耻,加倍努力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不让历史重演。”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积极评价,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味文本要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在文本解读时,要找到作者的构思途径,遵循其行文构思展开学习。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应该设计教学主线,给学生明确的引导指向,帮助学生尽快抓住学习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猜你喜欢
题目文本设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