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黄 婕
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构的实践与研究
⦿江苏/黄 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从笔者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来看,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并无根本性的突破。课堂上,“讲听”式、“问答”式还很严重。从教与学的关系讲,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授受”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改革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呢?笔者结合例子谈谈看法。
笔者设想,按阅读的要求和步骤,把教学一篇课文,分成几道明确的“工序”,完成每道“工序”时,均分提示引路(教师提示要求和方法),阅读精思(学生各自阅读思考),审议释疑(教师引导议论、评审,帮助释疑,总结)三个步骤,集中使用课堂时间,来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在完成一道“工序”之前,教师可用极少的时间,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必要的提示,一次提出,把“底”先交给学生,然后,再把整块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集中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筹划组织。独立完成不了的,可以作为“存疑”问题列出,准备在集中审议时提出质疑。在人人做了一番认真的探索和充分的阅读准备之后,再拿出一段时间,由教师集中组织审议,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参加争论、评审,在老师帮助下释疑解难,得出科学结论(包括教师必要的讲解)。这样,本道“工序”的任务才得以切实完成。如此一道道“工序”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完成全课阅读任务。
至于“工序”如何划分,要看学生情况和课文(下面将以《月亮湾》一课为例)的深浅繁简而定。就整篇课文的阅读步骤来看,笔者认为一般课文可以分为三道大“工序”,个别较为简单的或较为繁杂的课文另当别论。
第一道“工序”叫初探性阅读。第一道“工序”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初探性”的,要求学生通过表面的文字,能够读懂课文内容,如果内容比较多,能够知道主要内容。这是初探性阅读的主要目的。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是初探性阅读的次要目的。这道“工序”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完成,而且所花的时间也不会太多。学生如果在文字方面有障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或小组合作解决;如果在课文理解方面有困难,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当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这第一道“工序”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如《月亮湾》在第一道“工序”中,要求学生初读感知,以正确认读课文为主要任务,融识字学词于读书活动之中。学生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后,只要能够理解了《月亮湾》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略),就算完成了任务。
第二道“工序”叫深究性阅读。深究性阅读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写、怎么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里面包含明确的三层意思,但在教学具体课文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这一道“工序”主要是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以及课文在写作方面的特色及其作用,如布局谋篇的技巧及效果。这道“工序”明显比第一道“工序”难得多,我们教师要加强指导,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去“深究”,但也绝不能搞“排头砍去”的一问一答式。深究性阅这道“工序”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不仅仅限于“为什么写”、“怎么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具体课文和学生情况,可以安排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去“深究”。
如《月亮湾》在熟读背诵阶段,要分两段充分展开训练。要先让学生熟读欣赏,由部分、局部欣赏,到整体全方位欣赏;由学生各自品读体验,到教师示范有意引导深入欣赏。然后再指导学生背诵。由重点段到全文;由依托板书提纲、关键词语和课文插图,到去掉依托,独立背诵;由强记词句,到倾注情感进入情境。训练有力度、有梯度,过程清楚,步骤分明。重结果,轻过程,是眼下教学中的又一主要弊端。训练扎不扎实,到不到位,主要看能否充分展现训练过程。我们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朗读、背诵和语言训练。不知为什么,总有人认为一提朗读、背诵,就意味着不要理解思想内容了;一强调语言训练,好像就不要老师讲解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不理解思想内容的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有教师讲解的“训练”又将如何进行呢?
第三道“工序”叫整理性阅读。这一道“工序”要加强语感培养,由重语言知识的理解,变为重语言材料的感受,注重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的激发,不要满足于一般结论的获得。要重视“角色意识”的形成,联系交际实践学习语言,不要从形式到形式地生拉硬套,更不要鼓励学生罗列术语、概念去表白自己并不存在的情感。整理性阅读这道“工序”也不仅限于感受语言材料,根据不同年级(如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可以是文字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月亮湾》指导写字阶段。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和在课文中的不同地位,本课将识字、写字教学内容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串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但最后还是安排了集中指导写字的环节。主要教写六个生字,按不同结构类型,分别从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布局等不同角度,进行各有侧重的指导,意在揭示规律,教给方法,培养书写能力。
总之,教师要进一步转换角色,由教师急于讲解、告诉,转向耐心引导学生读懂、学会。由学生围着教师转,变为教为学服务;由师生一问一答的“钟摆式”、“短平快”教学节奏,变为有间隙、有起伏的“波浪型”、“变频节奏”,加大教与学的动静间隙,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个体学习”的机会。
江苏省丰县梁寨镇赵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