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莲
(德清县新市镇人民政府)
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17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许多历史遗迹,涌现了众多文化名人,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档案在新市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人是稀缺资源,他们可以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的专属名片。深入挖掘历史名人,不仅是将其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发扬光大,更是盘活古镇文化资源、打造独特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新市有历史文化名人近百位,主要有南宋状元诗人吴潜、参知政事吴渊、明代兵部侍郎胡尔慥、大学者陈霆,清代大画家沈铨,近代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和他的翻译家女儿赵萝蕤等。为深入挖掘这些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向外界展示新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市镇借助多方力量,特别是档案的力量,查找档案文献,寻找名人轶事的“历史凭证”,为打造新市“百馆镇”提供素材。目前,新市已建成镇文史馆、仙潭民间艺术馆、钟兆琳纪念馆、沈铨纪念馆、明清新市胡氏名人纪念馆等10多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场馆,档案文献使这批场馆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长廊的建设,将历史名人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在2016年德清县名人教育活动中,利用部分档案文献,与其他部门发掘整理合作编写了新市名人教育系列丛书,如《中国近代神学领军人——赵紫宸》《中国近代电机工业拓荒者——钟兆琳》《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先驱——童润夫》《中国古代著名花鸟画家——沈铨》等,极大地丰富了新市档案文化的宝库,为未来新市名人档案工作编写起到传承作用。
新市作为千年古镇,历史文物不计其数。但经过“太平天国”、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洗荡,许多文物遭遇了严重的破坏。2003年后新市镇开始有计划地对历史遗存进行保护维修改造,特别是 2008 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保护维修改造步伐加快。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掌握文物的历史变迁,从还原历史原貌的角度对这些文物进行了修复和保护。目前,新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文物保护点17处、历史建筑20处、各类文物点近百处,囊括了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及近现代重要史迹。
文物保护要“四有”,就是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文物保护的“四有”工作弥补了文物的损失,帮助文物的修复,促进文物的学术研究。文物是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文物也是生产力。文物挖掘保护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壮大旅游业经济收入。
蚕花庙会是新市最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2013年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为将这一活动更加完整有效地传承下去,新市镇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从档案资料中可知,蚕花庙会是清明期间杭嘉湖地区最为盛大的蚕桑节庆民俗之一,直接源于清明祛蚕祟习俗,最早成型于南宋,盛行于明清,目前可知的最早记载是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宿新市》中提到的清明春歌社舞的场景。《民国德清县志·风俗》载“清明后觉海寺有香市,村农妇女结伴成群名日轧蚕花游手混杂莫之能止”。几百年来未曾中断直至1937年,日军入侵新市,活动中断,1946年至1950年恢复,其后停办直至1994年民间恢复,1999年正式更名为新市蚕花庙会。庙会活动期间展示的民间艺术门类众多,有民间歌舞集中展示、打拳船、划龙舟、扎蚕花、背蚕娘等。有了详实的档案资料,就可以将这些民俗事项一一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是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是古镇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历史认同感。文化产业如新市古镇的蚕花庙会,为新市镇创造了经济效益,扩展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镇区旅游业、科技教育业、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帮助新市镇的文化转型,着力打造“运河古镇、海派水乡”。
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保护新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宣扬独特的江南运河水乡风情,2003年 2 月,新市镇提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申报过程中,新市镇人民政府以及规划部门分别从县档案馆和镇档案室调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各种版本的《新市镇志》《新市镇后志》《新市镇续志》《新市镇再续志》《士林镇志》、各个时期的新市地图、新市镇总体规划、 新市镇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等。这些档案资料,为撰写申报材料提供了坚实的依据。2008年申报成功后,新市镇根据同济大学规划院编制的《新市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又相继完成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保护规划的制订。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新市镇的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