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武乡县地处长治市最北部,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得名于境内的武山和乡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就是武乡人。武乡县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曾经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一度在此驻扎,因而也是受日寇扫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存的古迹不多,有分量的古建筑更少,据说多是毁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武乡县城中心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瘦高挑的八角十三级攒尖顶清代砖塔,如一把利剑直插霄汉,这是清朝初年的高僧阎福江主持修造的千佛塔,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动工,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方才落成,至今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座塔下部以条石为基,塔身全部用青砖建造,通高三十余米,一层的直径约有八米,自下向上渐次收分,到了最顶层,直径只有两米,整体造型挺拔秀气,在空旷广场的衬托下,更加显得高不可攀,可与云天相接。塔一层面南开门,门拱为整石刻成,塔内部中空,有梯道可以攀登。此塔虽名曰千佛塔,据说实际上全塔之内只有大小佛像200余尊,千佛之名显然有些夸张。
塔身上设有多座门窗,可以登临其上,俯瞰全城,各层檐下都以砖雕仿木结构做出精妙的斗拱与垂花,并镶嵌有多块砖雕装饰,有团龙和狮子之类的祥瑞图案,也有诸如“花开见佛”之类吉祥词句的浮雕匾额,二层至五层外墙上还残存有部分装饰性的栏板,全塔虽不及宋明古塔雄伟厚重,却胜在秀美轻灵,也算是清代楼阁式砖塔中的佳作。
千佛塔所在地原本是武乡县段村镇东门外的净业庵,自建成至今,也是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多次地震和雷击并没有将它摧毁,甚至日寇侵华期间,对段村的轰炸也没能炸毁千佛塔。在八路军收复段村的战斗中,日寇退入塔内负隅顽抗,为了保护古塔,进攻的八路军严禁使用炮火轰击,虽然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却最终保得千佛塔无恙。
抗战期间,武乡县城被日寇毁成焦土,后来新的武乡县城就迁到了段村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本来在段村东门外的千佛塔已经变成了县城的中心,并且在塔下建成了宽阔的广场,只可惜当初的净业庵建筑群已经彻底无存了,只余宝塔孤零零的矗立在空旷的广场中央,显得有些孤单落寞,因感其境遇,似乎觉得宝塔也增添了几分纤细瘦弱之态。现在塔身的砖雕尤其是下层部分,风化和水浸十分严重,许多地方已经变得圆滑无楞,相当酥脆,损毁程度令人痛心。
坐在广场南边的商店屋檐下,于酷暑之中强自屏气凝神,专注绘此浮屠,正热的满面流汗,苦于支撑时,天上竟然飘来一抹薄云,刮起几缕清风,让人精神顿感振奋,下笔都流畅起来了。
武乡县故城镇东边大约五里,有个北涅水村,再向南,跨过涅水河,则到达了南涅水村,一水之隔,南涅水已经属于沁县牛寺乡地界了。在村北的坡地上有一座歇山顶的古建筑,当地人称之为水阁凉亭,实际上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叫作观音阁。就是在一池清泉之上修建的一座佛殿,里边供奉着观音和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并有十八罗汉侍立两旁。
池塘之内泉水如玉,清澈碧透,可见水草丰茂,有小鱼游弋其间,正中央修起平台一座,上边面南背北建有小巧的佛殿,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皆为三间,设隔扇门,檐下为一圈回廊,房子体量不大,造型十分精致。池塘四周有石栏板围护,虽多有损坏残缺,但一些栏板上仍然保存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在栏板东侧基石下砌有水渠,泉水从这里流向村北的涅水河里,不过现在河水已成涓涓细流,更似一条小溪。
在村边野外忽然见到这样一座造型传统古朴的小小庙宇,感觉既新颖又惊喜,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年代也较晚,但水阁的形式颇为独特,是中国早期建筑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延续,这种阁水相依的古建筑现存的实例已经不多了,早期的也只有在壁画里才能见到,水阁胜在有水于阁下,亭阁与泉水一古朴一轻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人赏心悦目,围着池栏观赏,喜爱之情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