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程
摘 要:详细分析了不同电阻与电抗比值对下垂控制的影响,指出了经典的微网下垂控制一般适用于电抗远大于电阻的场合。通过电阻与电抗的比值构建了一种新的功率变换矩阵,并根据变换矩阵推导了新的下垂控制方程,新的下垂控制方程适用于任意电阻与电抗比值的场合。
关键词:阻抗;微网;下垂控制;变换矩阵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1.073
现阶段,为了解决环境压力过大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清洁能源接入电网中。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接口,微电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由于清洁能源一般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对微电网的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微电网的控制策略一般采用下垂控制。下垂控制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功率控制、电压频率控制以及负荷的最优经济分布。其中,频率的调节可以通过有功功率实现,电压的调节可以通过无功功率的调节实现,其是所有下垂控制策略中的理论基础,即经典的P-f,Q-V下垂控制理论。但经典的下垂控制策略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只有在纯电抗等网络中才能应用。
鉴于经典下垂微网控制策略存在的理论缺陷,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经典下垂控制策略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了其限制所在,进而研究了一种通过功率变换矩阵实现的新的下垂控制策略,其适用于任意微网场合,为下垂控制在微网中的进一步使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经典下垂控制策略
在一般的高压系统当中,存在电抗远大于电阻分量,即X?R,
因此R可以忽略。同时,考虑到功角δ很小,存在sinδ≈δ和cosδ≈1,因此,式(6)和(7)能被简化,得到:
由此可见,功角δ可以调节有功功率P,而功角与频率紧密相关,即频率f的控制可以通过调节P实现;电压与无功强相关,因此,电压的控制可以通过调节Q实现,得到了经典的下垂控制方程:
其中,kp和kq为频率和电压控制下垂系数,其曲线图如图2所示。
2 新的下垂控制策略的研究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经典的下垂控制策略的前提条件是X?R. 但在微网当中,由于电网规模不大,输电距离十分有限,因此,为了输电的更加可靠、缩小占用耕地面积,有些微网采用电缆输电。低电压的电缆中电阻分量远大于电抗分量,即R?X.
当R?X时,则:
此时,功角(频率)的调节需要通过无功来实现,而电压的控制需要有功调节来实现,这与经典的下垂控制策略完全相反。
2.1 功率变换矩阵的提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R/X比值不同时,其控制策略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需要一个统一的控制策略来实现对任意比值的R/X的控制。因此,提出了一种功率变换矩阵,其目的在于经过变换的功率,其变换的有功功率P′仍然控制频率f,变换的无功功率Q′控制电压,变换矩阵T如下式所示:
显然经过变换后的方程中无功Q'决定电压,而功角δ(频率f)依赖于 P',需要指出的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没有引入任何的条件,因此,新的推导方程对任意比值的R/X都适用。
图3给出了在不同的R/X比值下新、旧两种控制策略的比较解决。在新的控制方程下,有功功率控制频率,而无功功率控制电压。
新的下垂控制方程是表征了改进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与频率、电压的关系,与线路参数并无关系,可以适用于任意微网场合。
3 结束语
本文借助功率变换矩阵,在理论层面展开了关于对R/X任意比值的控制策略的研究,新的控制理论有以下3个特点:①为搭建微网控制模型带来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微网下垂控制策略需要不同的线路参数与之匹配,否则,微网的模型不够精准。②经过功率变换后的控制策略适用于任意比值的R/X. ③新的控制策略频率永远受变换后的有功功率控制,而电压受变换后受无功功率控制。
由此可见,新的控制策略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相比经典的控制策略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吴翔宇,沈沉,赵敏,等.基于公共母线电压的微电网孤网运行下垂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24).
[2]苏海滨,高孟泽,常海松.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有功无功下垂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
[3]杜燕,苏建辉,张榴晨,等.改进负荷分配的孤岛微网下垂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5).
[4]张野,郭力,贾宏杰.基于附加阻尼的微网改进下垂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8).
[5]吕振宇,吴在军,窦晓波,等.基于离散一致性的孤立直流微网自适应下垂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7).
[6]陈杰,钮博文,张俊文,等.微电网运行模式平滑转换的混合控制模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7).
[7]陈燕东,罗安,龙际根,等.阻性逆变器并联环流分析及鲁棒下垂多环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18).
[8]张继红,李华,杨培宏,等.分布式多能互补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J].可再生能源,2015,33(01).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