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开放思想和全球化思维

2017-02-14 17:23黄文夫
中国民商 2017年1期
关键词:胡耀邦经济发展

黄文夫

胡耀邦以其全球化的眼光,较早的提出了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一系列对外实行开放的思想。

经济问题决不是一国的现象,必须联系到国际关系来加以考察

1982年1月14日,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发言时说,马克思那篇有名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导言》,在说明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之后,指出还应当研究“生产的国际关系”,并且认为,应当把这种关系作为经济学的专门篇章来研究,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等方面的内容。

胡耀邦认为这个提示很重要,简单扼要地指明了在近代条件下,经济问题决不是一国的现象,必须联系到国际关系来加以考察,而不能同国际关系割裂开来。当代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也许只有极个别的国家除外,都把对外经济关系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甚至把它放在生死攸关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逐步取代了原来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近几十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情况又有了空前巨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讨论今天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我们不应当忽略马克思的这个重要观点(参见胡耀邦《关于对外经济关系问题》,《胡耀邦文选》,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356页)。

“无论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摆脱经济陷于萧条和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都愿意发展同我们的经济交往。”这是胡耀邦对我国实行开放战略的基本判断。据他分析,1982年美国在国外的资产为8340亿美元,外国在美国的资产为6660亿美元。《美国与新闻世界报道》预测,到1985年底,美国在国外的资产将达到9500亿美元,而外国在美国的资产将达到9700亿美元。美国做了很大的努力,从别区引进他们急需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借用外资累计达280亿美元,用来开发石油、煤炭、木材等资源。各国之间经济交流日益扩大,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一大特点和必然趋势。

正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局势和缓的准确判断,胡耀邦完全赞同邓小平提出的把对外经济工作提到战略性的高度。但他用“对外经济关系”代替了邓小平的“对外经济工作”这个概念。也许由于马克思“生产的国际关系”论述的影响,他也没有用“对外贸易”的概念,是因为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比对外贸易广泛得多。他认为,我们一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把视野从国内范围扩展到国际范围,不但要放手地调动国内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而且要放手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因素,以天下之长,补一国之短。用《管子》的话来说,就是要使“天下之宝,一为我用”。只有这样,通过对外经济联系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尽快地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才能使我们面临的困难得到更为顺利的解决,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胡耀邦归纳了三种利用外资的方式:一是吸引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补偿贸易以及加工装配等等;二是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中长期、中低利贷款以及各种名目的开发基金、救济基金等等;三是一般商业贷款。就近期来说,他认为吸引直接投资,应当成为最重要的方式。它有同投资者的利益直接挂钩,共担风险、可以更好地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两大好处。许多国家的成功事例证明,这种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个经济和技术的训练班。他举例说,美国那个大资本家哈默,当年同列宁见过面,现在愿意同我们合作开发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可能投资2.5亿-3亿美元。争取到100个哈默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为了有效地吸引直接投资,胡耀邦认为需要一套开明的方针。第一是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当前以中小为主,这样见效快。第二是欢迎外国资本家、华侨资本家和港澳、台湾资本家一起来。第三是适当放宽政策,让他有利可图。你不让他赚点钱,就没有吸引力。有胆有识地放手地干,才能争取时间。

如何正确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胡耀邦主张大致可以包括五大项:一是先进设备或部件;二是新型和优质的材料;三是新的原理、数据和配方;四是新的工艺和科学的操作规程;五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对外经济关系所包含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胡耀邦认为概括起来,无非一个输出,一个输入,或者叫做一个出口,一个进口。而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为条件的。因此,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使它们辩证地结合起来。他还强调,在对外关系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崇洋媚外,奴颜婢膝,结果是丧权辱国,被人民所唾弃。另一种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结果是自甘落后,被历史所淘汰。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一部分人们当中,包括在我们一部分党员和一部分干部当中,这两种倾向都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反映。有些人在外国人面前自惭形秽,以为外国一切都好,我们什么都不行。有些人却又深怕对外开放,以为不开放或少开放,才能天下太平。这两种倾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相信我们今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能够开辟一个全新的局面。

能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搞上去,在本世纪搞出一个名堂来,就要看能不能站在历史潮流前面,有点眼力、魄力和毅力,并且有一整套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打开新局面。胡耀邦十分赞赏唐朝杰出政治家和理财家陆贽所说“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认为这对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应当有所启发。那种吝少失多、因小失大的事情,一切高明的、善于薄利多销、把生意真正做活的商人即“廉贾”们,是不会干的。那种溺近迷远,拘泥于眼前利害而迷失远大前景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具有普通见识的人们也会懂得是错误的。这就是说,一定要善于看大局,看到事物的总体和发展的前景,有战略眼光,而不要目光短浅。

我们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只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缺少建设资金和技术落后的问题,即使将来我国经济强大之后,对外经济交往和技术交流,仍将是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度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国策。

以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引进、对内开放市场

对于“改革”的全面论述,始于胡耀邦1983年1月20日的那篇讲话。最早把“改革开放”连在一起的,也是胡耀邦(参见张耀杰《胡耀邦最早把“改革”和“开放”并提》,羊城晚报2011年4月17日)。

1980年9月23日至24日,中央书记处第五十二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胡耀邦主持会议时提出,要充分发挥两省优势,先行一步富裕起来,为全国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培养干部。两省要有远大眼光,对外更加开放,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尽快把经济搞活,闯出一条道路,成为对外联系的枢纽。

1982年2月13日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上,胡耀邦指出,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使我们有条件更主动地放开手脚来搞国内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中央先在广东、福建试办经济特区,接着在进一步办好已有4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在这些地方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增强它们开展对外经济的活力。这些港口城市加上所在的省、自治区,是我国经济、技术、文化的发达之地,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都占全国之半;科技力量、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沿海城市连同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和海南岛(后来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从北到南形成我国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积极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经济改革政策先行先试,为改革开放在全国推行积累了经验。

特区建设发展与胡耀邦密不可分。在广东、福建两省还没有迈开步子以前,有的人就开始担心两省“太特殊”、“太灵活”。有的人甚至指责特区为“租界”。胡耀邦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顶住压力,坚定实行开放政策,旗帜鲜明地维护特区建设与发展。1980年初,视察刚刚起步的珠海和深圳特区时,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5月,胡耀邦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再次视察深圳,专门题写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题词。

胡耀邦到过许多边疆地区,十分重视发展边境贸易,主张一路向西打通西路贸易,建立新的丝绸之路。视察中蒙边境二连浩特市时说,要切实实行开放政策,放开搞贸易,从集宁到二连这330公里铁路沿线要建设好,别让交通妨碍贸易。在新疆喀什,他说,祖国汉唐大发展时,维吾尔族人民有过重大的贡献。你们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过辉煌,现在也需要向西方开展贸易。黑龙江黑河地区是中苏边境,他吿诉同志们,我国和12个国家为邻,我们的方针是四句话:争取长期睦邻友好,坚决反对任何侵略,不要别国一寸士地,不许别国侵占我国一寸士地。你们怎样创造性执行这个方针呢?我看,一、必须把经济搞上去;二、必须把黑河建设好,要敢和对面城市比;三、和苏联人民讲友好,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存的;四、要发展边境贸易。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你们可多搞自建、自管、自营。发动群众,呼朋唤友,投亲靠友,开发三江平原。党的富国富民政策,就是最大的群众观点,不领导群众勤劳致富,就是最没有群众观点。

在胡耀邦看来,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开放战略包含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对外开放互为基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依托,必须同步推进。但现实状况是对内开放明显落后于对外开放,加快对内开放步伐也已成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尤其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胡耀邦的开放思想与全球化思维有了新的升华。他认为发展对外经济,不仅是对国外开放,国内各地区之间更要互相开放,要打破省域、市域、县域的限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做到“外引内联”。1984年2月5日,他在汕头党政军干部会上讲话时说,对外不只是一个外,对外有两个,一个是外国的外,外省外区也叫外。你们要研究国内的外,与上海、镇江、苏州、无锡、汉口交流。当年2月10日,与外交部一位领导谈到经济特区建设时说,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太大了,先搞几个特区和世界经济接轨,搞好了再向沿海和内地延伸。

可以说,改革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相结合,以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从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看,中国的对内开放作为开放的重要内容,是从对内搞活经济开始的。对内搞活经济的核心,是在国内开放市场,营造一个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具体说,就是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中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方面,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国以全新的姿态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以至认识世界文明格局,融入人类文明和时代发展的大潮提供条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改革,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从过去封闭、半封闭转变为开放性的,即从封闭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的交换方式转变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从封闭性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的所有制结构,从封闭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而对内开放的进程也是从农村开始的。通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开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进程。城市经济改革从简政放权,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体制由封闭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体系转轨的过程中,所有制结构也从封闭性的单一的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发展为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进而奠定了对内开放的基础。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开放包括对内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入世后,“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必须先要对内资开放”。在新形势下的对内资开放,说到底主要是对私营资本的开放。入世后,虽然政府各部门和各地区逐步放开了国内市场,但目前私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方面仍然遇到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不时地受到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打击;依然存在着“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难题。

民营企业家为此呼吁加快改革步伐,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

利用两种资源、打开两个市场与学会两套本领

胡耀邦的开放思想和全球化思维,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两套本领”的科学论断上。也是胡耀邦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发展经济,融入人类文明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抅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书记处多次讨论了沿海发展战略问题,一致赞成胡耀邦提出的这个指导思想和战略构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按照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和战略抅想,就把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起来了。

为使对外经济关系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对于国内建设的促进作用,胡耀邦提出六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要善于吸引国外资金、正确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外,还要大力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正确掌握对外经济援助,以及正确处理对外关系中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等。同时为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打开两个市场,他特别强调要学会两套本领。主张我们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珍视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对于源头在西方的先进文明,不仅不隔绝更不排斥,而且要主动学习,否则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要有向世界学习的精神,“关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应当承认,我们脚踏实地地向世界学习不够,下苦功夫不够。”对外开放,就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的本领。198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说,要尽量吸收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要在努力研究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努力研究和分析别国、别地、别人的东西。

如何大力开展国际劳务合作?胡耀邦认为不仅是对外承包工程,还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来料、来样、来图加工;走出去,到国外开设各种企业和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等。198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总金额达到4.9亿多美元,实际收汇1亿多美元,按合同派在国外的劳动力17000多人。胡耀邦认为同我们的潜力相比,同国外市场的需要相比,特别是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做的事情还是太少太少了。我们建筑业对外承包工程,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显示了相当强的竞争力,同时又带动了国产建筑材料的出口。此事确实是大有可为。外国人说临潼兵马俑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1981年有5万外国人参观。我们要改善旅游条件,并且下决心把向旅游者卖的东西的价钱合理地降下来,薄利多销。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扩大了就业;第二是赚了外汇。改善交通和旅馆条件,最好是由国家同地方一起搞,社队经济富裕又有积极性的也可以参加。

针对国内产品的出口规模过于狭小问题,胡耀邦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更大规模地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将近1/4,而1980年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不到1%,只有9‰,名列第28位。出口规模过于狭小既有客观历史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他认为不必过于责备我们主观上的失误,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个严酷的事实。为了发展出口,赞成这样一系列方针和办法。例如采取适当的扶助出口的政策;打破等客上门的方式,走出去搞销售网、情报网、服务网;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信誉,讲质量,讲履约;解决运输和港口的问题,中央地方一起上,大中小港口一起上;统一组织,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以及打开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等。

在谈到扩大国内产品的出口、方针和方向时,胡耀邦认为需要总结一下我们的历史经验。过去,某些产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挤国内消费需要。50年代没有多少东西,只好走这条路;如果今后仍然这样走下去,就不妥当了。

1983年2月10日,胡耀邦在视察海南时,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与两套本领的开放思想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说,海南岛最基本的优势,就是地处独特的湿热带,能种植橡胶、咖啡、可可、椰子、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只有5万平方公里的湿热带,一块在西双版纳,一块就是海南岛。这里出产的许多东西全国其他地方都没有,加上广阔的海域,这是一个最突出的优势。海南的弱点是暂时还处于封闭状态,闭岛锁区,基本上是个待开发和待开放的地区,基本上或很大程度上对外界是隔绝的,好东西运不出去,这就很难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支持开放。开发和开放密不可分,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这就是方针。他特别强调解决发展问题的办法是对外开放引进,对内扩大横向联系。开放就是要敞开大门,就要放宽政策,在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搞经营承包。对海南岛应采取特殊政策,发挥其独立自主的积极性,让它自己搞港口,自己对外。一是对国外,一是对省外。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内部这个“外”,国内市场还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对外省的联合可以大搞。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关于区域经济的论述,对胡耀邦的开放思想做了很好的诠释。李义平认为,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应当研究区域落差的形成,而且应当研究一个地区何以从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变成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他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当市场的力量冲破行政的壁垒,横向联系代替了纵向联系,人们通常所讲的区域经济的现象就发生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过程的鲜明对照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参见李义平《来自市场经济的繁荣——论中国经济之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版)。珠三角、长三角从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变成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开始并没有人大声疾呼。环渤海经济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依然停留在讨论和呼吁的层面。通过两种现象的对照分析,不难看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纯粹的地理概念会上升到一个区域经济的范畴。是市场的力量还是行政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显而易见。

入世15年来,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带来了全球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这些都不难证明胡耀邦开放思想和全球化思维的高瞻远瞩和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胡耀邦经济发展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