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云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外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乐学善学”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体现。学习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养成。利用课标、《补充习题》、预学单、活动单、课后练习和“素读”等开放多元的启学,让乐学善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品质,必然让每位学子受益终生。
关键词:乐学善学;语文启学;开放多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37-2九月中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对外发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顶层设计引领着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正在推动中国教育的升级换代。
其中,“乐学善学”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体现,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核动力。这种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养成。“启学”的“启”,就是启蒙、启示、打开、开导的意思。“启学”,就是开启学习的征程,通过学习让孩童从混沌走向澄明。几年来,我们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作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课标启学
我们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分学段提出启学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1.我能借助拼音、图画,或者通过查字典,在家人的帮助下,正确认读生字词,并能按照笔顺正确、工整地书写;2.我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大多数课文会背。
第二学段(3~4年级):1.我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精彩语段;2.我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经验,理解有关词句,学习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我会提出自己读书时的疑问或看法(尝试思考解决课后问题),与同学讨论。
第三学段(5~6年级):1.我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精彩语段;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3.我能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4.我会提出自己读书时的疑问(思考解决课后问题),在小组讨论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能”“我会”,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强化主体意识。“借助拼音、图画”,“通过查字典,在家人的帮助下”,“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提出疑问或看法”,“与同学讨论”等,对学生来说,在明确“学什么”的前提下,“怎么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己学,向生活学,向工具书学,向家人学,与同伴学,借助图画学等,学习就应该是四通八达的。“读、背、写、讨论”,锻炼的是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合作交际能力。“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精彩语段”、“学习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等,瞄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螺旋上升,步步深入。
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补充习题》启学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是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编写。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它立足课堂,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因课而异,难易适中,经济适用又接地气,很受学生的欢迎。
它依托教材,又不拘泥教材。如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了阅读诗歌《春,我悄悄告诉你》,并进行适度仿写,把学生引向诗歌的王国。《林冲棒打洪教头》,通过练习介绍最喜欢的水泊梁山英雄好汉,让学生亲近名著。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链接高尔基的作品、名言和故事,不知不觉中心灵得以洗礼和净化。
三、预学单启学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课堂”,实施预学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预学单是重要的抓手。
《只拣儿童多处行》预学单
一、信息驿站
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距离市中心约19千米,原为帝王行宫花园。颐和园建成于1764年。园内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三大景点,共有殿堂楼阁﹑亭台水榭3000余间,是帝﹑后政活动和游憩的地方。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溪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历时10年,竣工后改名“颐和园”。现为旅游胜地。
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建成时间、和历史等方面来介绍颐和园的。
二、了解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阅读课后“作家卡片”,“我”知道冰心奶奶,“我”还知道她的主要作品有、等。
三、走进课文
1.我能正确地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能分清“解”的读音,说出句子意思:
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2.冰心奶奶游颐和园的顺序是:颐和园门口——()——()——玉澜堂,她看到了和。
3.要求背诵课文5~9自然段,我已经会背了()个自然段。
4.我的疑问:
预学单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搜集了解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完成基本的背诵积累,读出自己的疑问。读思结合,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作铺垫,打基础。
四、活动单启学
活动单,是在预学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板块化的活动将学习推向深入。
我们来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1课的学习活动单:
《槐乡五月》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第一自然段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
1.这段话用了三个比喻,写出洋槐开花的美,边读边想象她的美;2.小组内讨论,我认为三个比喻好在哪里?3.比一比,谁背得快背得美。
嗡嗡嗡……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1.读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的快乐;2.把自己的感觉朗读出来。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1.句中有个词写得特别有味儿,圈出来,读读品品,好在哪?2.比一比,谁最能把槐花香读得最有味儿。
学习活动二
1.感情朗读背诵第一段。
2.你能学习作者写写荷花吗?
六月,荷花开了。满湖的荷花,,像,。有的,如。有的,似。还有的……
语文学习活动单,重点是帮助学生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漫溯,引导他们发现语言的精彩和表达的精妙。《槐乡五月》课文非常优美,我们要让槐花的靓、味儿的香和文字的美,留在学生心中,印在脑里。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段话稍有点儿长,根据文本特点,我们拆分成三个语言块,在感情朗读和背诵中,感受“三个比喻”的精彩、语言节奏的诗意化和槐花世界的“各香其香”,其妙无比。最后,由“槐花”到“荷花”,有效实现语言表达美的迁移。
五、课后练习启学
苏教版课后练习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凝聚了编者的智慧,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请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后练习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用钢笔描红、临写;3.读一读,再抄写;4.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5.默读课文,说说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最后是名著便览——《水浒传》。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喜欢,有讲故事的欲望,复述故事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需求。名著便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他们开启了一条亲近名著、走进名著的绿色通道。课后练习导学,最经济,最实效,理应为学生学习的导航。
六、“素读”启学
目前,大多课堂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是属于“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是老师或者借助一个学习抓手,来牵着他们。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学会放手。
素读是一种很好的好方法。什么叫素读?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这是我国古代私塾里常用的读书法。学习一篇新课文,如果完全放开让学生素读,读着读着,产生一定的问题或困惑,这就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学与问》,放手素读,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为什么呢?句中“差”第几声?文中“能者为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完整的诗句是什么?课文为什么只选哥白尼和白居易的故事,可不可以换成他人的故事?课题叫“学与问”,实际上课文中写“学”的内容很少,而“问”作为重点,课题是不是应该改一改?等诸多问题。
细细品味,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课堂上,放手让他们探究,一个个兴趣盎然,思维涌动。或静思默读,或查阅资料,或与同伴交流,或求助老师。课堂上,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个“外人”,个个都是主人。当学习成为他们的最爱,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时,其动力是无穷的,学习也就成了一种享受。
当然,开启学习征程的方法是多元的、开放的,像大自然课堂启学、语文实践活动启学、微课启学、微信启学、师生共研启学、亲子共读启学等等。丰富多元的启学将学生的学习向四面八方打开,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持之以恒,学生乐学善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常态,形成学力,内化为品质,深厚的学养,必然让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