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李花
口语交际是听和说互动的过程,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中,除了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以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融入到其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遣词造句是口语表达的基础,而很多经典的文本中往往会有精彩的用词和绝妙的句子。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经典词句让学生进行模仿造句训练。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使得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本中词句的精妙之处,更能让他们通过模仿,学会如何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思想。
《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虽简短,但形象地介绍了春天到来之际梅花山的美丽景象。这篇课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学生第一次遇见,如“寒气、挨着、散发、休息、欢乐、盛开、晶莹透亮、涌动”等等。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最好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尝试着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来进行造句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牢记词汇的用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挨着”这个词造句,有学生造句:“路上有很多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沙丁鱼罐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盛开”造句,有学生模仿课文造句:“花坛里有很多盛开的玫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提问:“‘盛开’这个词语是否只能用在描写花卉上面,能否形容其他的事物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孩子们的脸上盛开着笑容。可以将孩子们的笑容比喻成花朵,这样就可以用‘盛开’了。”在这样的造句练习中,学生对于词汇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造句练习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口语实践练习,往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词汇的数量,更能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如何准确用词,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写出更加精妙的语句来。
学生所积累的词汇量虽然不多,却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同义词,然而由于理解能力等原因,很多学生可能并不了解这些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口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的一些词句入手,让学生尝试将其中的词语用同义词替换,并在替换后尝试说说替换前后的区别,哪种用法更好。这种实践操练能让学生更精准地理解词汇的含义。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精彩的写景散文,作者将自己前往广东鼎湖山欣赏泉水时的经历用优美的笔调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对泉水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不少词句都用得十分巧妙。在口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句子挑选出来,让学生尝试将其中的经典词句用同义词替换,并说说替换之后语义、情感方面有什么变化。例如,“‘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扑面’这个词语,有什么同义词可以代替这个词呢?在代替之后,语义有什么变化呢?”有学生提出可以用“迎面”这个词汇来代替,在进一步细致分析之后,学生发现“迎面”和“扑面”的意思虽然相近,但是“扑”字有更强烈的动作感,让人感到泉水好像人一样,欢迎客人的到来,所以带着欢乐的心情“扑”到了游客的面前。相比之下,“迎”字显得较为轻柔,缺少这种独特的韵味。通过这样一番斟酌,学生对“扑面”和“迎面”的细微差别便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口语表达的时候也能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汇了。
单纯借助词典的解释虽然也能让学生理解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能够利用口语实践来进行同义词辨析的话,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之下深入理解词汇的意思。这样做不仅能够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组织学生围绕某些文本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可以将口语实践的内容融合在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讨论,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头脑中的观点,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甚至可以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
《烟台的海》主要描写了烟台的独特景观,同时展现了烟台人生活和工作的情况,表现了烟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在指导学生赏析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和口语实践练习结合起来,围绕文本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口语交流。如可以提问:“在作者的心中,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果让你当导游的话,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烟台的海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季节呢?”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没有什么固定答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有学生尝试用口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喜欢的是烟台的海的冬天,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却给人气势壮阔的感觉,那排山倒海的海浪是只有勇敢者才能欣赏的风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多说说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照着课本去读,要利用好这个机会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文本来练习口语,这能给更多学生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能让他们在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练习,这种口语训练的效果自然也会比较显著。
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自然是有区别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总结出两者的具体不同之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语言形式的句子,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出这些不同句子之间的区别。这些区别可能是语气方面的,也可能是用词方面的,这种训练能让学生在细节上更好地理解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不同。
《爱如茉莉》除了情节感人以外,文章中的对话也写得很有特色,给人真诚、真实的感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某些对话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文章中‘我’和‘妈妈’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问‘妈妈’:‘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回答:‘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现在把这两句话改成:‘母亲,你是否爱父亲?’‘讨厌的孩子,你问了一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样改行吗?”在分析之后,学生发现,“母亲,你是否爱父亲”中用了“母亲、父亲”这样书面的称呼语,和口语化的情境是不相符合的,而“是否”这种说法也不如原句显得具有生活气息。在后一句中也是如此,“死丫头”比“讨厌的孩子”显得更为亲昵,而省略了“你”字,这也是口语中常用的方法。在经过了一番对比之后,学生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用词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对比分析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启发,这种灵活的实践方式也正好符合课标的要求。所以,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中,可以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操练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尝试造句,学会区分同义词,结合文本进行问题解答,通过对比深度感受语言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