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立亭
一列火车的车头会带动整个车身奋力向前行驶,而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就好像列车车头,作用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众所周知,一节课要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展开,为了成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或者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在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导入环节的激趣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探寻名师的足迹,总结其激趣导入的方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是中心所在。从课题入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教师会直接切入课题,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鸟鸣声,课件同时播放珍珠鸟的图画。看上去很有意境,但仔细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依赖关系的过程,叙述了人关爱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情,并非一篇状物文。
名师靳家彦在导入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泛读课题。随后,对课题的读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采取各种各样的读法。而得到不同读法的方法则是将词语放入句子当中。他出示“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让学生不断练读,用重读不同词语的读法来体现强调的内容。然后再读好课题。靳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导入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读,还知道了文章写的不仅仅是一对鸟,还有作者“我”。
刘云生老师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则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这篇课文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颜色来想象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在体会后让学生美读课题。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总会从自己的期待出发去阅读文本。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句话充分说明提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的提问往往表达出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某种需要,教师只有满足其需要,才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学习是有效的,是自觉的,是快乐的。
靳家彦老师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板书课题“有一个村庄”。这时,学生马上就指出少写了“这样”两个字,靳老师郑重其事地将“这样”两个字写上去,又请学生们连续读了三遍课题,强调关键词——“这样”。靳老师采用“明知故错”法,引导学生在关键处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靳老师的导入水到渠成,学者抒发自身所感,听者享受其中的过程。
引导质疑的方式还有很多,刘云生老师在执教《小柳树和小枣树》时,给学生播放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录像短片,说道:“是呀,小柳树在春天里长出了绿绿的枝叶,小枣树在秋天里结出了红红的枣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柳树和小枣树随处可见,她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虽然,刘老师没有让学生质疑,但动画与疑问相结合,他的问题已深深植入学生心里,成为共同的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落脚于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进行导入,无疑是一种很接地气的方法。
名师王文丽在执教《长城》一文时,首先激动地说道:“身为北京人,你们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们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都精神起来了,期待的小眼睛不时地望着她,随后,王老师说:“因为北京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学生马上回答:“天安门广场。”王老师又说:“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学生回答说:“故宫。”最后王老师引入正题:“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学生都带着兴奋的表情说:“是长城。”王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自然引入课题,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并奠定了整节课的情感基调。
名师陈建先在执教《钱学森》一课时,先用轻松的话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看电影”是学生生活中都经历过的事情,并且都很喜欢,所以学生们一听都来了兴趣,这样为之后轻松学习奠定了基础。接着,陈老师由“电影之父”引到“音乐之父”“钢琴之父”,最终,在这一系列的联想过程中,陈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最后将生活储备引入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无形中告诉学生钱学森的地位和影响。陈老师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也有一个英雄梦。他在执教《郑成功》时就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点,并将其总结和提升,让学生对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问道:“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学生马上从自己的大脑中提取储备,说:“有本事的、了不起的、勇敢的人。”随后,陈老师又问道:“你知道哪些英雄?”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了战斗英雄、“非典”英雄、民族英雄。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概念很模糊,陈老师告诉学生“民族英雄”的含义,最终引入到郑成功身上。这样的导入很有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并且明白了郑成功的历史地位。有时,“反其道而行”也是一种好方法。教学《乡戏》一文时,由于“乡戏”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不了解。陈老师就播放了一段乡戏,学生顿时有了新鲜感,有了真实感。随即陈老师采访学生,让学生表达对乡戏的看法。这样自然引入课文,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由于课文体裁和题材的不同,导入的方式也有许许多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