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合作标准构建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制度保障

2017-02-14 18:42:12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标准质量

文 黄 伟

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模式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免造成各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无章可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一种规范的形式。自1986年霍姆斯小组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为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教学研究和发展所能考虑的最佳形式”的指导原理后,美国开始逐步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美国在PDS建立过程中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标准》,标准反映了PDS发展的事实,保障着PDS的质量,成为促进PDS发展的指南。纵观我国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要使得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取得规范化的发展,就应该确立明确的标准,成为其发展的导向。

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标准制定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已经成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改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发展趋势。为了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完善教师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陆续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可以发现这些标准都是为教师教育和促进教师发展而制定的,并没有具体指向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标准。既然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形式,并且能极大地提高中小学的办学质量,就应该重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的制度建设,建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标准,打破合作制度上割裂的模式,使其在双方合作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形成同一标准、统一遵守的模式。

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过程各有不同,但总结其合作的方方面面,发现在制度文化层面、平等的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建立方面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根据已有合作的理论以及实践的经验,把合作制度化。大学和中小学在合作中建立一致的质量和优质的实践标准,并使其成为合作基础性设施的部分内容,维护合作的发展,对于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1.标准要反映合作的真实世界,具有可操作性。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达到融合共生。合作是长时性的,因此,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对合作的整个过程有真实的反映。从合作之初责任的分配、合作过程中伙伴双方平等地位的保持,到最后质量评估的标准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合作的可持续性。标准的内容是可操作的,在合作的过程中是要以标准作为指南的,合作的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以免合作陷入僵局。

2.标准要反映伙伴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平等共生。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平等共生。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从最初一直是由大学来倡导的,很容易就使人们形成大学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是专家和指导者,小学教师是受教者、跟随者。传统观念上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被认为是“上”与“下”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维特福尔德等人所提出的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层次划分理论中的“协同合伙”。在“协同伙伴”合作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目标不一致,地位与权利也不平等,大学是合作的受益者,中小学只是大学教育实践的基地和服务者。在合作地位、话语权不平等的环境下,教育的效果将明显降低。标准的制定就是为了保障合作之间的这种平等关系,平等的关系才能促成双方的共同发展。

3.标准要反映出构建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共同体最广泛的成员。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共同体包括大学的教职人员、中小学教师以及职前教师。标准要考虑到所有的参与者,使职前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丰富、在职教师继续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标准还要考虑到存在的外部相关者,对于政府等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和干预的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定。

4.学生发展是合作工作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是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合作的基础,也是检验合作成效的指标。职前教师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培训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标准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制定,使得合作不偏离这个主题,出现重视教师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在合作之初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根据遇到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合作的策略。

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标准的内容

1.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内涵。最早提出“中小学—大学互结伙伴”概念的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和霍姆斯小组,提出的一份报告把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构想为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合作关系,认为合作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有共同的目标,旨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共同的兴趣和利益 ,旨在推动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共同决策和一致行动。根据这一构想,标准就可以把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内涵界定为: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是大学和中小学在共同的目标、兴趣和利益的前提下,为了推动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而进行的平等合作。

2.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目标。为职前教师提供实践的环境、改善职前教师的教育质量、促进大学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在内的参与者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目标。无论是实践的操作还是制定标准,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3.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标准的基本内容。(1)结构、资源和角色。在结构、资源和角色中,合作的双方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支持中小学生、准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合作的承担者要做好结构的调整,有效利用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双方的时间、人员、图书、设备以及思想经验等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关键性知识上实现共享。大学和中小学与其他支持者建立联系,向公众、政策决定者、专业人员汇报其工作,获取全面支持。大学和中小学各自在合作中做好角色定位,大学在合作中做好自己领导者角色的同时,大学教师也要做实践的学习者,用一线工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实自己的理论。中小学教师走入大学的课堂上讲授教学经验,参加课题研究,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2)责任和质量评估。在责任和质量评估中要求合作双方对自身和对方负责,维持教与学的专业标准。因而要明确机构和个人参与合作的内容,运用评估策略和手段考核其实践,为所有的中小学学生以及参与的工作人员建立结果指标。在合作之初对于双方的责任要有明确的界定,发展专业责任,确保公共责任,确立参与标准,发展评估,搜集信息和利用评估结果。

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质量保障因素有合作、实践、指导、共赢、协调等。合作的质量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态度、理念是否一致,合作双方的关系、交流的顺畅性;实践的质量取决于课程的实施以及教师的实际操作情况;指导的质量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经验和技能;共赢的质量取决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意愿以及是否有共同的合作基础和目的;协调的质量取决于合作双方在运作的范围、时间、资源、评价和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安排是否一致等,这些因素都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因为在质量评估中,一方面可能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无法做到真正的“明事理、明自我”而影响合作研究的深度进展。质量评估标准对于由谁评价、如何评价进行了明确界定。标准中用到了复合型评价体系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并结合了合作质量几方面的因素,对于合作的质量评估进行全面的要求。

(3)多样性和公平。在多样性和公平中,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标准要求合作伙伴双方致力于所有学生良好的知识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要求合作伙伴机构的所有政策和实践应导致参与者获得公平的学习结果。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是多样性的,合作的形式以及实践中形成的多种模式标准都予以认同,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在评价的标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标准中的公平主要是对于学生来说的。在合作之初,各合作伙伴和准教师检查不同学生学习的差距,然后根据公平性的原则找出导致各学生学习差距的原因,进行课程调整;查找资料以及有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弥补不同学生成绩鸿沟的方式。

(4)合作。在合作中要求合作者摆脱之前的相互独立的状态,进而走向相互依赖。大学和中小学是合作共同体,为此,在标准中可以设置三个影响因素:从事联合工作;设计角色和结构,增强对等的合作与发展;系统认识和赞美联合工作,彼此贡献。标准中规定,在合作之初,各合作伙伴联合制订合作计划,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有获得学习的机会和环境。然后,各合作伙伴在教师培养、学生学习,以及实践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相互合作。最后拓展合作伙伴的关系,把其他部门也纳入其中。

制定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标准旨在使不同形式的合作有统一的界定,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制度和文化的融合。我国的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标准化的阶段,因此需要制定标准,保证我国教师教育的水平,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在职教师的继续发展,对职前教师进行专业训练。

大学和中小学都是合作的执行者,对于标准的制定有一定话语权,但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就要求第三方的介入。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双方合作,合作的参与者还包括政府机构等,因此对于标准制定要有严格的要求。

猜你喜欢
大学标准质量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质量”知识巩固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忠诚的标准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美还是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