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文斌
(作者系太原五十九中校长)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工作,专程前往吕梁山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调研。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他要亲眼看一看身处贫困地区、生活贫困的群众情况到底怎么样了,脱贫攻坚政策是不是精准落地了,乡亲们摆脱贫困还有什么难处和要求。这正是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点:扶真贫、真扶贫。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校长,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应该树立“做真教育”和“真做教育”的基本信念。
我国的扶贫工作做了很多年,但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即什么是真的教育?环顾当今种种教育现象,教育改革典型层出不穷,杜郎口、洋思、昌乐二中等等,这些课改典型搞得五彩缤纷,甚至变成了收门票的“教育风景区”。素质教育提出多少年,却总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出现了让我们吃惊的衡水二中、毛坦厂中学等超级应试教育大户,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机器,早操、课间操每个学生手里都拿着书本抓紧每一秒钟在背诵,那种刻苦求学的场景确实令人佩服。我曾多次去类似的学校参观学习,有一幕场景永生难忘。那天是太原某名校的高三誓师大会,我站在操场高高的主席台上,活动最后学生们以班为单位跑步离场,孩子们整齐的步伐加上如雷般的口号向我涌来。那一刹那我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套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中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中学,那里是地狱!对有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学校真是天堂,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学校也许是地狱。正如著名教育学者刘庆昌所言:“听到‘做真教育’,自然能想到‘伪教育’,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混迹于市场中,以教育的名义进行的极低教育含量的训练;二是存在于学校的,虽非故意,但因不知何为真教育而心安理得地偏离教育的行为。”
什么是真的教育?孔子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所在的太原五十九中是一所非常普通的普通中学,如果仅拿中考分数线来衡量就是太原市中学的第三世界。套用一句名言:位卑未敢忘忧教!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学会关心、追求进步”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国家和社会、关心世界和未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我们坚持把理念从挂在墙上到落到地上,就是落实到课程体系上。几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育人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努力打造一所照亮学生内心的学校,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学园、家园、乐园。
今年7月初,我们学校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沿着习总书记这次来山西视察扶贫工作的路线走了一下,亲身体验了从晋绥革命根据地到赵家洼村崎岖的山路和贫瘠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袖坐在赵家洼简陋的窑洞土坑上和村民刘福有拉家常;走到扶贫工作队的宿舍去看一看,蹲在村口唯一的水井旁边看打上来的水清不清;随后又召开了专题会议提出精准扶贫的进一步跟进措施。通过多种帮扶措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真正过上好日子。
真做教育就要像习总书记提出的真扶贫一样真抓实干、创新发展。真做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把教育自身作为目的,而不能借助教育去获得个人的私利,更不能以教育的名义去做非教育的事情。五十九中这几年在育人体系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开学第一周进行选课大会,教师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校本课程,“墙壁上的装饰”“生活中的数学”“手工坊”“花式跳绳”“从共和国战争看当代国际政治关系”等2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们打破班级、打破年级自主选课、报名。每周二、五下午高一、高二大走班,将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用学分制规范过程管理,真正把我们“学会关心、追求进步”的办学理念落实到课程和课堂上。
每年5月我们举行“关心节”,带孩子们去聋校和盲校,和那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们一起互动、一起游戏、一起聊天。在盲校,我们有一个“你是我的眼”的游戏,就是盲校的孩子拉着我们带上眼罩的孩子在校园里参观,体验黑暗中的感受。在聋校和聋校孩子们学手语,许多孩子和聋校孩子通过纸笔交流他们喜欢的音乐、小说、明星偶像等,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们的仁爱之心最有效的途径。
每年10月举行“克难节”,徒步30公里,高中学生全员参与,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攻坚克难精神。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符合这项活动设计初衷的山路。这条路是一条近30公路的乡间公路,前半部分一直在上坡,后半部分下坡路段多一些,中间地段有个林场看护站空间相对大一点,有利于学生休整集合。而且这条路通行车辆较少,从安全角度考虑更保险一些。最重要的是这条路我们非常熟悉,我和同事每年活动前都要上山两三次探路,路标的设置、临时厕所的布置和12个答题站点的设立位置都熟记于心,这也是安全最重要的保障。连续走了六年,克难徒步行成为我们五十九中的标志性活动,孩子们再过若干年后可能会忘掉所学的知识,但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会忘,遇到困难咬咬牙坚持走下去的精神不会忘。
最近认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回忆当时的生活: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种“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正如郑板桥诗中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一名教育人,我深深被这种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的精神折服。
当今办学,社会的不同层面对校长和学校有不同的期待。政府希望学校稳定有序,有较高的办学质量;家长想让孩子考出最好的成绩,有更多的升学机会;教师期望能提高个人待遇,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孩子希望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校长,应该怎样把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学校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六年的校长生活,我和我所在的五十九中在发展的征途上还有诸多的坎坷与不足,关于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也仅仅是一点粗浅的思考与实践,本文算是抛砖引玉,以期求得更多更好的真经。
我相信,任何的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向往,努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前行,做真教育、真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