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与构建①

2017-02-14 13:05李琳娟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关键词:要素资源系统

荆 雷 李琳娟(山东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与构建①

荆 雷 李琳娟(山东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本文通过对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资源配置与运营模式进行了探索性论证。自循环生态系统的尝试性建立,使教学原则、教学方式、组织形式等也将为之转变更新,学校、教师、学生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将与系统良性运转一同演化。

设计人才;创新培养;生态系统;平台构建

伴随着国家创新战略驱动,构建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成为设计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立足于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设计教育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使得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然而,基于平台构建与系统构建的思维模式,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性生态系统的创新共同体,并整合为一个具有特色目标的价值创造系统,是一个值得尝试并能够取得实效的思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伦德威尔(Lundwall)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系统(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此后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阐释,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如Adner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1];而Russel则强调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跨组织、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互动,形成一个有利的创新氛围,以催化和促进业务的持续增长。[2]Luoma-aho等人则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在生态环境中起互动和交流作用的长久性或临时性的系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主体,它们能在这个环境中相互传授思想,推动创新发展。[3]近十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创新生态系统,黄敏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共同的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其作为核心组织,在创新的过程中频繁地与其它相关组织不断发生联系、交换知识或信息等资源,并进化发展出系统化、网络化的新型组织模式。[4]杨荣则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在系统中,各要素为了创新的总体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协同演化和互动适应。[5]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国内外学者的表述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共性。基于不同学者的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根据自然界的生物群落理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以食物链、物质与能量交换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反馈、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生物体的自适应、自组织、能动和变异机理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生物体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已呈现出由个体创新进入到系统创新或平台创新的趋势。在系统与平台当中,同质个体形成的种群与异质个体形成的种群相互融合,且相互协同演化,进而促成了多态的、异构的、实时数据的整合和利用。

一、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可行性

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运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相类似的机理。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了各种专业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共存的专业种群形成了专业群落。群落内部存在着类似食物链的知识供应链关系,以及与能量交换相近的价值交换关系。此种群的观点不同于其它组织理论,因为它强调组织的多样性和在组织共同体或组织种群内的适应性。种群是指进行相类似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它们在学习中利用资源的方式类似,其经营结果也类似。同一种群内的组织为了类似的或相近的资源展开竞争。种群生态学模型既存在于垂直平台种群,也存在于平行平台种群,如竞争对手、其它生产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等之中。

1.来自不同视角和立场的主体要求,是构成种群差异性的基础。高校作为核心能力主体,可以容纳多主体以各自不同的立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多主体不同的立场和目标使得系统运行的过程会因为目标不同而产生纠结和问题。但是,也恰恰契合了实际设计项目中,多主体视角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因素。因此,构建平台,并在平台的各个子系统运转过程中出现的沟通、交流,甚至是妥协、包容,实质上地能够取得最终成果的艰苦努力,是对实际项目全过程的一种真实体验。 对于系统中各个具有主动性的主体来说,这个过程非常重要[6]。能够改变教师的认识角度,改变学生唯形式论的习惯性思维,改变企业唯市场论的狭隘视角,在各自立场上共同提升改变的结果,往往能够带来令各方共赢的惊喜。

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要求,使得高校与产业、与社会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需要。高校为社会提供的知识、信息以及优质的人才资源,在与社会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得到激发和拓展,技术转移为企业进行产业研发节省了相应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高校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了高校的研究能力。创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研发平台,使得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的教师、研究者、学生通过研发目标的要求聚合在一起,通过必要的研发资金支持、环境优化、灵活的政策,使不同的创新主体间构建起非竞争性的协作机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实质性的运作模型。

2.设计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为系统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对于高等设计教育来说,其学科特征已经使得其教育教学的内容具备系统内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融合艺术创造力、科学的理性思维,以及对当前最新的技术、工艺、材料的吸收借鉴,还应该包括围绕需求、市场的研判能力等等,设计本身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已经使得其系统内部呈现出多样杂糅的丰富性。而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完全把握。加之我国的高等设计教育起源于艺术类院校,后来综合类院校的加入,使得艺术、技术与科学的渗透和表达较为明显,甚至各有偏重;但融会贯通、全面考虑的综合学科专业教学却有所不足。

高校相对独立的自系统体系,所提供的生态位和要素链接点,已经呈现出关联互动的生态效应,即高校主动地通过综合改革,将人才培养规格的细化、多样化,以及围绕培养规格的要求所形成的差异化培养“氛围”进行了多元化的建构与配置。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启动企业导师岗位,建构科研院所、企业、学校协作创新平台等,使得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路径形成差异,以平台建设方式实现生态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对于本身便具有边缘和交叉学科特制的设计学人才培养来说,创新、应用是其核心,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依靠单纯的创新思维模式的教育能够完成的。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化科技的快速变化,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将迎来一个新的变革时期。

3.学生差异化培养要求平台创新和系统创新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样,多样性是其和谐发展的重要特征。以设计产业链的配置以及设计研发阶段所需要的综合知识素养为基础的多样化资源配置,能够有效保障不同学生依据不同的兴趣、专业需要,而逐步实现自主化资源配置方式。从创新的实质性原则来看,多样化的资源通过以学生为主导的差异化配置,理论上必将能够带来丰富的发展可能性,以及突破创新的可能性。随着信息智能化时代的进程,我们面临着一个时代变革的拐点,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化,使得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向同事项目小组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通过实地调研、研讨、合作等方式,与课程知识内容相连接,引导学生将“所学”真正变为“所用”,更好地在真实世界中接受挑战。学生“学以致用”,在行动中反思,能够改变以往教学环节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项目研讨,针对实际问题的构思创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获得成就感。而教学课题从虚拟课题到真实课题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在真实的课题研发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课题解决的方案中。在这个过程中,来自资源平台的各种要素,为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整合项目资源把握机遇和承担风险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和拓展。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自身的优势,形成一个项目组中承担不同类型任务的合作关系,主动利用自身的优势,寻求项目小组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主动寻找、主动构建、主动协调并共同努力以确保项目组顺利运转的过程,体现了系统内自组织运行的协调性与共生共赢的机制。

与此同时,面对跨学科的资源要素,一方面需要学校的资源配置,联动企业以及社会多方资源共建。另一方面需要校际合作联盟突破了校与校之间的界限,使得各个学科的整合和交融更加迅速,更加贴近行业,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提供学生部分实践协作的机会以及相关的商业知识、产权知识、法律意识等创业所必需的知识储备。

二、设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资源配置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以学校为创新核心,联动科研单位、行业企业,以及同类院校和其它相关配套服务等主体所构成的互利共生,相互依赖的协作伙伴关系,共同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平台基础,也为学生差异性、个性化追求提供丰富的可选择配置资源以及基于此平台基础上的发展的可能性。

设计学科各专业融合的生态系统将现存平台的不同学院、各个不同专业、合作企业、企业研发人员、高校的教师、研究者、学生等多方资源融合在一起,并且遵循其自循环方式构成了一个多态的、异构的、动态的,能够实时对离散、零乱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的创新生态系统。此生态系统对于不同规格设计人才目标,如应用型、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在资源配置方面都彰显出实效性的作用。

在此系统中,设计教育现存的各种资源因某种目标而相互作用、重置、构建、演化。在设计教育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要求从设计专业实际出发,尽量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工艺、技术、设备、材料都贴近生产实际,并且应具备工作现场的综合设计环境,集成式、现代化、综合性的创新生态平台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在创新生态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将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社会企业、现实的实战项目等纳入此平台中,对于应用型设计教育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实践实战项目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尽早接触现实真实的项目,并在实战项目的创作、实现过程中,参与到整个实战项目的洽谈、策划、开发、设计、运作、转化等各个环节,也有利于其以后的行业生涯和现实创业。来自于学校所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在演化、交融、合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多样的、多元的信息、经验、技能,以及方式,直至影响到他们进入行业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同时,关注国际领先技术的科研成果、科研理念和先进的设计思想,是引领并推进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中国的艺术类院校的设计类专业或者有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部分地方院校,仅凭单一设计类专业或者单一院校之力往往很难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科研环境,因此,更需要在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纳入更多的国际国内的各设计类院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等各种要素,在交融、合作、演化过程中,为师生提供先进的、多元的信息、思维、方法以及相关技能。

三、设计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营模式构想

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互为协调,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互生规律,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适应与补偿协同进化,在其资源配置方面遵循再生、循环转化的动态平衡规律。存在于自然界中和谐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依存和共生关系复杂而稳定,各个要素间、各子系统间,以至于要素、子系统和大系统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存在形态有着丰富的建构,重置、混搭和交叉融合的可能性,也成为取得突破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利用共生关系进而演化生成新的关系类型和品类,使得共生的过程向着具有新质的方向演化,从而在稳定的系统内,衍生演化出新的系统模式,造就具有创新性的观念、形式、方法,乃至于路径和模式。

1.多元异质的资源配置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随着社会变革发展的深入,设计行业更加需要能够迅速转换自身价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设计教育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将学校的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个体与个体的联系,向学生提供主动、自主链接的资源,使得增进学生主动性参与、选择的基础上,完成多样化生成创新成果的可能。

在这个平台上,资源要素间的关系是以生态系统的状态存在的,利益共生,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变,形成系统中各要素资源在不同的选择与配置机能下的多元化、可能性的发展空间。同时,生成平台效应基础上的相互依存与共生的关系。在此,专业间的差异被项目目标的要求统筹到一个子系统的构建与运转过程中,资源极大限度地满足着设计项目运行过程中对市场分析、创意性构想、技术指标、生产过程、市场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也因此,基于资源平台可以生成多个围绕不同设计目标达成的子系统构建方式。这种临时的,阶段性紧密的联结,其基础在于资源平台中资源要素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以及数量和质量的不同。

2.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演化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系统要素围绕目标建设被组合、被深化,以及在组合深化过程中逐渐拓展、更新,潜移默化地为整个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系统可持续性的长效机能建设提供了基础。

创新生态系统以涵纳众多的要素,为创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来自行业内外的多种人员构成的丰富的信息系统,包含着行业前沿、学术前沿、经营管理经验、理论和技能要素、连接交融的特点等等丰富的资源,本身便成为一种多样化的机体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平台,多元、多样的资源是创新所需的必备土壤。并且,这一土壤内容越是丰富、多元,其创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的价值便越加突出。

设计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组织之间在知识交流方面的互动将会更加开放,也更加频繁,充满不断更新拓展的“生命活力”。互动、互利、共生、动态平衡的关系和状态,以及不断自身演化的生成机制,为高校、行业、产业以及社会提供可持续创新的机制保证。

3.角色的转变推进创新生态系统运营目的的实现。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设计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要的发展趋向,也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优势。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综合截取与自身需求和愿望相一致的某几个要素,加以组合、综合,甚至混搭,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理念和路径,学生的个性化追求能够得以彰显。

与此相伴随的是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发展者。在这个平台系统中过渡为资源整合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架构资源、引导路径、推动创新。引导者和教练员的身份,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学术前沿,更加了解行业需求,并运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创新观念和成果。同时激发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的积极性,分享企业成功创办的经验。在此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得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更加密切,还能将脱节的教学、科研、设计实践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构成教师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院系管理者的角色应相应地由控制者转变为平台的建设者和协调者,主导合作网络关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管理者从传统的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创造共享价值的平台管理模式,为平台提供资源,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良性协作与运转,构建推进生态系统优化配置、关联、运转的环境,实现以要素间关系的开放度所达成的开放性合作网络的建设与运营。推进系统内部资源的主导性与开放性并存,平台与社会环境间信息共享、知识溢出、协同演化与社会开放性的资源互动,更有助于个体价值的释放和创造力的发挥;协调各主体之间竞合共赢的态势,各司其职且协调补充、有效协作,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逐步过渡到良性的自主管理状态,共同推进系统的有机运转及可持续发展。

将创新放置于生态系统的研究范畴中,使得创新不再是局限于单纯或单独的某个要素的自主与自发的行为,而是更加注重要素与要素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融合共享以及协同共生所形成的创造性,以及面向未来的更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如生态系统所强调的那样,所探索和构建的将是一个在系统构架中自主选择与自主生成的开放性的融合与交叉。因此,构建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系统,其目的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更为注重的是为设计教育提供一种可供良性运转的自循环体系,教学原则、教学方式、组织形式等也将为之转变更新。学校、教师、学生作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与系统良性运转一同演化,并融入社会大系统中,才能获得存在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创造价值。

[1]Adner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98-107.

[2]RussellMG,StillK,HuhtamakiJ,et al. Transform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through Shared Vision and Network Orchestration[R].Triple Helix I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1.

[3]Luoma-ahoV,HalonenS.Intangibles and Innovation: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J]. Innovation Journalism,2010,7(2):1-19.

[4]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1.

[5]杨荣.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技术与创新,2014,3:12-17.

[6]BloomP, DeesG.Cultivate your ecosystem[J].Stanford SocialInnovation Review,2008:45-53.

(责任编辑:王 璇)

J50

A

1008-9675(2017)04-0142-04

2017-04-20

荆 雷(1967-),女,山东烟台人,设计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设计教育研究。

李琳娟(1981-),女,山东青岛人,历史学硕士,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科研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学,设计教育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齐鲁文化视域下的山东高等设计教育创新模式研究》(13CWYJ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艺术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设计学院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要素资源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WJ-700无人机系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资源回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