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学院美术》提名青年艺术家推介词

2017-02-14 02:43银小宾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本体艺术家

银小宾

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学院美术》提名青年艺术家推介词

银小宾

邓洧

邓洧的绘画创作很显然属于“新具象”或曰“新写实”类型的作品。但他既不屑于那种以调侃与自嘲为主要特征的玩世写实主义;也不满于矫情虚假的所谓观念性具象写实。他对“写实”有着自己的独特认知,选取了更为逼近时代原象的描述视角。

在经历了纷繁庞杂的各式具象写实艺术的洗礼后,邓洧有理由安静下来重新思考当下“具象写实”艺术的本质问题。在一轮又一轮新的写实思潮中,“观念”的泛滥和“泼皮”式的夸张都同样令他生厌。回到当代社会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周遭人们的生活常态和存在意义,我认为这是邓洧作品透显出的主要品质。他从当下开始,从近距离入手来把握现实,试图用一种平实的眼光来观察和描述琐屑的生活以及寻常人的生存本相。这种写实手段也许不那么波澜壮阔,然而从认识当下社会的本质来说却显得更为真切。

在邓洧作品的写实描述中,其捕捉的物态、形象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然一经他的手,突然有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文化意味,这种寻常物象揭示出的“文化意味”,其实就是存在的真实。这“真实”没有意识流、没有情绪和象征,也并不直白地告诉你,而是让你在没有价值占位的写实描述中去体验生存的意义。这种描述看似没有立场,看似不假思索,看似笔调轻松,其骨子里却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图谋和沉重的文化担当。邓洧如此敏感和及时地通过描写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来叩问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为具象写实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李昊

有着丰厚学院背景和海外访学经历的李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他看来,当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信息、媒体的泛滥,在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了一群精神的漂游者,完全丧失了对超验理想的追求。的确,当代社会生活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走向外在化,对形而上的思考已转化为对信息的崇拜——人们在每日的信息搅拌中被分解成了无数个碎片,人的整体性已彻底在各种零碎、微不足道的生活事件中沉沦。

“生活在碎片中”——这就是当代人真实的存在。李昊由此看到了存在的毫无意义性:直到身体或心理不堪尘世的重负时,一代一代过客才会在死亡中找到安息之地。这种悲剧式的内在体验,在李昊的艺术创作中以一种形而上的个人图像经验方式呈显。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式的艺术家,一个乐于在书斋和画室中沉湎于思想中的人,李昊表现出有教养的艺术控制力和表达力。其作品智性、简约而又不失实验精神。多年的艺术实践,他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己明确的图式经验和语言方案来为当代人建构一座通往超验领域的桥梁,完成他文化担当和文化救赎的理想。李昊追求的艺术价值观和文化理想观,面对当下艺术的矫饰、颓废、玩世之风和左右逢源的功利主义,其文化挑战性和语言的批判性是颇具价值的。

于轶文

用重启批判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对于轶文艺术创作的特征定位,我认为是贴切的。在波普艺术最后的政治纵欲中,在玩世主义“泼皮”式的胜利姿态中,在市场对于古典与风情式艺术全面收编中,如果说还有一些艺术样式保持着艺术信念的话,那么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以新的态势复苏,至少是重要的一支。于轶文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

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于轶文内心是一个难以排遣的文化情结,这或许与他的生长环境、人格禀性和文化价值取向相关联。多年来他一直沉溺于用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方法描述单一的主题、单一的对象,在过程中他找到了创作的本体自由,或曰主动权。当他发现在一个超功利的存在环境中才能获得并保持艺术创造的主动性时,没有任何力量再能阻止他内心的冲动,并乐此不疲。

于轶文艺术创作的本质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一种背弃潮流和世俗世界的艺术方式,来试图重建一个真实的、非异化的、无功利的、超验的艺术世界,以此来抵御和抨击虚伪的社会现实。他的艺术思考和艺术实践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价值态度和文化批判精神,以企使艺术从先验的裹挟中复归自由和主动。

在我看来,于轶文艺术道途中对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坚持,犹如一个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坚守的姿态固然孤独,但较之当下社会过多的文化“热点”和世俗文化的洪流则显出一种罕见的高贵。这或许就是我感佩的根本原因,也是我提名的理由。

孙谋

孙谋的艺术创作始终秉持着自然生命的体验者、生活超验的沉思者和形式语言的纯化者,三位一体的创作观。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既具有古典情怀,又具有当代精神的智性艺术家。对他而言,对自然生命的体验并以此构成超验冥思的内容,进而转化成视觉图像的表达,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前提和学理逻辑。他正是在这一逻辑意义上才心无旁骛地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沿着一条理性的逻辑链向前推进。

在孙谋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图像符号的选取,形式语言的探究,都在个人体验的意义上,极大地向自然景物展开。他感受着自然生命的一切律动,并通过超验的冥想,将体验提升为特定的文化主题,以此达成作品的价值判断——回归自然本体、回归艺术本体、回归形式本体。“纯化语言”的含义在他的作品里陡然明晰起来:艺术创作在纯化掉意识形态和政治神学之后,必然是,也只能是自然生命的本体价值、艺术形式的本体价值。

孙谋把自己对自然物象生命体验与思考的天性,贯穿于自己绘画创作的始终。但他深知,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艺术家的体验与思考——无论它是多么伟大和意义深刻,都必须凝结到一个恰适的形式上才能成为超验寓意化和文化思想化的艺术作品,而这正是孙谋处心勤勉已然达到或将要达到的目的。

银小宾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本体艺术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眼睛是“本体”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