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并存,这种现象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在晚唐乱世生活的温庭筠,具有愤世刺世的儒家思想、叛逆不羁的道教思想和显而不浓的佛教思想,且有互相交融的趋势。
关键词:温庭筠 儒释道精神 入世 隐世
温庭筠是晚唐五代著名文人。他生于太原祁地的名门望族温家。其先祖温彦博是初唐宰相,受唐太宗信任与重用,温家显赫一时,但后来家道中落。他被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使温家可以再次飞黄腾达,他本人也有光耀门楣的愿望,但怎奈生逢乱世,志高命舛,他有才难以施展,有怨无法呐喊。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他只能借助其独特甚至被人所诟病的行为和文学作品表现他的内心情怀。在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代,他的思、情和愤自然也融入了浓厚的三教思想。
一、愤世刺世的儒家思想
温庭筠时刻有着济天下、安苍生的理想愿望,他和所有儒生一样想积极入世、报效国家,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从游庄恪太子,入京求仕不得又漫游江南,寻找机会。即便后来与佛教中人结交也是选择在文人和朝臣中颇有名望的宗密禅师,希望借此可以认识更多的权贵,为入仕打好基础。不过晚唐冷酷残暴的现实打碎了他的理想,使他无法治国安邦,但他内心对于时政的关怀丝毫不减,所以,即使他被世人冠以品行不端、薄于操守、行径恶劣等不堪的标签,他仍不忘通过文学作品揭示和讽刺社会陋象来表达他的愤怒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
温庭筠的传奇小说集《乾子》很能说明他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心态。
首先是《乾(月加巽)子》的创作原因。据考证,这部传奇小说集很有可能是温庭筠为了科举前“温卷”而创作的。“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些方式容易使举子的才华得到当时名流显贵的认可,更能留给主考官好的印象或得到推荐,增加考中进士的机会,所以,成为举子参加科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晚唐时受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的影响,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这种情况下,科举也大受影响,出现许多营私舞弊、暗箱操作的考试弊案。此时,“行卷”“温卷”尤其受举子欢迎和青睐。《乾(月加巽)子》很有可能就是温庭筠为显示自己才华,提高名望,增加科举竞争实力和录取机会积极创作而出的。
另外,小说集中一篇作品叫《阎济美》,讲述举子阎济美几次科举考试不中,后写一首六韵诗给主考官。主考官看过之后对其才华大为惊叹,对未能录取这样的栋梁之才而抱憾。后来阎济美再次参加科举,主考官还是那位大人。在这位惜才主考官帮助下,阎济美考试中虽出了几次小错误,都被这位主考官巧妙周旋过去,最终考中了进士。借这篇小说,温庭筠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一些舞弊问题,更借此表达了他自己渴望通过各种努力得到社会名流的欣赏并顺利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心态。
温庭筠咏史诗也是承载他入世思想的一类重要作品,约有五十多首,其内容主要包括:借古讽今、揭露和抨击时政;抨击藩镇割据、期望国家统一;歌颂先贤英烈,渴望国家再次强大辉煌;借古抒怀,发泄理想无望的愤慨。这些诗几乎都可看作是他借史刺世、借古讽今的佳作。这些作品将历史中的丑恶与晚唐社会的黑暗联系起来。如: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马嵬驿》)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阴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经五丈原》)
两首诗中,《马嵬驿》讲述唐玄宗、杨贵妃遭马嵬兵变而生死相隔之事,对李杨爱情悲剧深表同情,同时揭示晚年李隆基的昏聩荒淫是导致唐代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警醒晚唐统治者要做一代圣贤明君,不能重蹈覆辙。《经五丈原》一诗除却温庭筠向一心忠君报国的诸葛亮致敬之外,更借助刘禅昏庸,使诸葛亮空有雄韬伟略却不能一统中原,且偏信卑劣佞臣谯周谗言的历史事实,表达了他渴望晚唐统治者重用贤臣,一统朝政,安定藩镇割据下动荡不安局势的政治愿望。
从上可以看出,温庭筠虽然未被晚唐统治者重用,但他时刻关心社会现实,永远有一颗济苍生、安天下的儒道之心。
二、自然随性的道教思想
唐代道教盛行,其崇尚自由、率性、超然物外的理念受到人们极力追捧,因为面对处处受挫、时时遭受束缚的现实,人们在道教意识中容易得到精神的解脱和放松。另外,晚唐五代的乱世现状使饱受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荼毒的唐人格外希望生命得到保障,道教的服食丹药、长生不老、各种法术给人们打入了强心针,带去了希望,所以,道教格外受关注,传播十分广泛。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温庭筠身上自然也有浓厚的道教思想,尤其是其中“道法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是深入骨髓。
温庭筠是一个性格狷狂、率性乖张之人。“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也曾“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测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他流连青楼、与纨绔子弟甚至市井无赖相交。他放荡不羁,行为惊世骇俗: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的温庭筠后来在科举考场上名声大噪,原因是他在考场上凭借敏捷的才思多次做“枪手”,帮别人作弊。在这个时候,中举已不是温庭筠的主要追求,发泄对科举考试的不满反而成了他的一个重要目标。据史料记载,他多次为人假手的行径太过出名,引起主考官的注意,特意层层把关,严密防范。就是在监考官的眼皮底下,温庭筠居然能提前交卷并且帮助八名举子渡过难关。可以说,这种科举考试对此时的温庭筠而言,俨然成了戏谑当时科举黑暗不公正的游戏场所。另有一次,年近七旬的温庭筠主持国子监考试,一次选拔了众多贫寒学子,并对其中针砭时弊、指斥贪官污吏的举子大加赞赏,得罪了当朝者被贬官。可以说,年龄越大,温庭筠这种耿介不羁表现得更突出,虽然这种率性行为有性格中的张扬,狂傲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道教自由逍遥理念发挥了作用。
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位专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在他之前,词主要在民间流传,文人主要精力不在词的创作上把词当成游戏之作。到了温庭筠,他不光致力于填词,更是离经叛道地以女性和风月为对象,创作了不少描绘浓艳香软、姿色风情的女性形象的词作,开创了“花间”一派。尽管其中不乏借助女性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的作品,是带泪的诉说,但更多的是为当世所难接受的香艳之词,所以,他的词被看成是艳俗之作,为一些正统文人所不齿,但这恰恰反衬出温庭筠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逍遥,回归内心真实自然的思想。
温庭筠的词作中比较突出的是表现道教“人生如梦”理念的作品。道教坚持“人生如梦”的处事态度,是“虚寂”“尽幻”理念的体现。温庭筠现存的七十多首词作中,写梦的作品有十五首,堪称词坛写梦第一人。温庭筠笔下的梦常常和女性、爱情相联系,多种多样:有给人欢乐、甜蜜的香甜之梦,如“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更漏子》其二),“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菩萨蛮》其二),等等;有代表梦醒即面对悲凉之事的残愁之梦,如“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菩萨蛮》其六),“花半坼,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遐方怨》其二),等等;还有反映自己失落抑郁的迷幻之梦,如“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菩萨蛮》其六),“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菩萨蛮》十三),等等。各种形式的梦说明温庭筠带有浓厚的道教理念。
三、显而不浓的佛教思想
随着晚唐五代社会政治局势日渐纷乱复杂,以慈悲为怀,讲求普度众生、远离红尘的佛教在当时受到人们追捧,温庭筠也如此。他曾说:“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却经商山寄昔同行人》)他信奉佛教,广交佛缘。据统计,温庭筠一生游历寺院众多,广交僧友,并创作了大约三十首酬答僧侣的诗作,他还与宗密禅师交往颇深。宗密禅师在中晚唐是赫赫有名的高僧,更是华严宗的一代宗师。温庭筠曾受到宗密禅师的传授,并行弟子礼拜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接受过得道高僧的专门教诲,思想中一定存有佛教的教义理念。
温庭筠的佛教思想是比较鲜明的,他信奉“空”“无”“知”等佛教理念,吟诵出了“禅房无外物,清话此宵同。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橡霜诸壑霁,杉火一炉空。拥褐寒更澈,心知觉路通”(《宿辉公精舍》),“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寄清凉寺僧》),“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赠越僧岳云二首》)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幽远宁静心境的感悟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从有到无再到知的佛理禅意参悟的智慧。
值得关注的是,温庭筠对佛教的参悟是一种显而不浓、明而不迷的境界。他会从思想上、精神上赞同精妙的佛理禅趣,却没有沉陷,没有皈依佛门。佛教于他而言,是精神休憩和疗伤的港湾,却不是他永远停驻的家园。他曾说:“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题僧泰恭院二首》)它告诉读者,温庭筠信慕佛禅主要因为现实俗世中的忧患,当内心对尘世自有所得时,便不会对俗世厌倦。所以,一旦温庭筠心魔解除,便马上回身俗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大业了,“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赠僧云栖》)便说明他虽曾在佛寺参禅,但最终关注的却是当时的朝堂和政局,是一种退而不隐的生活态度。
另外,温庭筠还将道教融进佛教之中,主张用道教的方式进行佛理参悟。“曾读逍遥第一篇,尔来无处不恬然。便同南郭能忘象,兼笑东林学坐禅。”(《却经商山寄昔同行友人》)诗中“逍遥第一篇”明显代指《庄子》中的逍遥游,他认为,只要逍遥自适、怡然自处,就能得意忘象,不必进行坐禅那种痛苦的修行。这种将轻松逍遥和修行参悟相结合的方式,更易于人们接受,也利于弘扬佛教。
可以说,温庭筠的儒释道思想是交融的。在为入仕努力中通过参禅悟道释放入仕不得的苦闷;在尽情发挥道教的自由随性理念,狂傲不羁、行为乖张的时候,又能看到他对朝廷和时局的不满;在参悟佛理的同时融入了道教的方式,带有一定的入仕目的去和高僧宗密禅师交往。在温庭筠身上,儒释道三种思想相互交融,因他在当时有一定的名气,其思想中的这种特点对于后来的三教合一的出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96.
[2] (后晋)刘.旧唐书文苑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张会.唐代文人心态变化历程探析——以温庭筠为例[J]学术论坛,2013(3).
[5] 杨遇青.温庭筠禅思想论析[J].暨南学报,2006(5).
[6] 王丽娜.浪子文人温庭筠的士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
[7] 王世立.寂寞文士的心灵悲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
[8] 徐安琪.试论温庭筠其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
[9] 李博昊.《乾子》创作动因考[J].名作欣赏,2011(6).
[10] 莫军昌.温庭筠词之梦意象[J].运城学院学报,2008(6).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山西古代文学家温庭筠文学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构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陈丽荣,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