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聪 王芳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技巧啦啦操属于竞技体育的一种,因其项目特征,对成套难度的完成要求较高。对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的托举专项力量训练可有效提高其专项能力,提升托举难度系数和稳定性。
关键词 技巧啦啦操 底座 托举专项力量 训练方法
近几年,技巧啦啦操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郑州大学啦啦操队参加诸多啦啦操比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技巧啦啦操的发展与国内高水平队伍相比最大的差距是托举技术动作的难度低、动作的稳定性差。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底座运动员托举专项力量不足,这也是影响郑州大学技巧啦啦操队更快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技巧啦啦操成套的难度系数和稳定性,必须加强底座运动员的托举专项力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Happy Feet啦啦队底座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内容与分析
(一)底座运动员上肢专项力量训练
上肢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托举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底座的托举动作对上肢力量的要求也最高,增强底座运动员的上肢专项力量与专项力量稳定性,在提高托举动作完成质量、提升托举难度等级中起到关键作用。需要注意在训练中必须安排人员保护。
1.卧推尖子
此训练方法最适用于初级底座运动员。底座平躺在垫子上,曲臂双手抓住尖子运动员的足弓,食指和中指扣住尖子脚后跟,做曲臂推撑的动作。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可在训练过程中,结合底座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逐渐增加底座运动员的负重。針对底座运动员进行练习时的次数和组数,一般来说以50%的负荷强度进行20次为宜,如若增加强度可适当减少练习次数[1]。对应的稳定性训练是卧控尖子,可适宜增加晃动或尖子重量。
2.单杠(或肋木)推尖子
底座运动员面对单杠(或肋木),曲臂双手抓住尖子运动员的足弓,食指和中指扣住尖子脚后跟,成肩位托举,尖子运动员双手扶单杠(或肋木),底座运动员由肩位托举尖子运动员至高位。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逐渐增加底座运动员的负重,注意尖子抓紧单杠(或肋木),注意自我保护。对应的稳定性训练是单杠(或肋木)高位控尖子。
3.站姿推尖子
底座运动员身体垂直站立,曲臂双手抓住尖子运动员的足弓,食指和中指扣住尖子脚后跟,成肩位托举,做曲臂推撑的动作。此动作与实际比赛时相同,对于高水平底座运动员适用。对应的稳定性训练是站姿高位控尖子。
(二)底座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
尖子运动员上身直立站立于底座运动员的肩部,两脚加紧底座运动员颈部,稳定重心,同时底座运动员双手紧抓尖子小腿,做负重尖子行进间练习。注意在此项练习的时候安排人员跟随保护。尖子的站法可采用站肩或者底座肩位托举。
类似的训练方法,底座运动员肩位托举尖子运动员,底座进行下蹲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底座运动员下蹲动作的幅度不应过大,要与抛接准备位的下蹲动作的幅度等同。此训练方法更接近于赛场实战,同样注意安排保护人员。
(三)底座运动员核心部位的专项力量训练
与一般腰腹训练方式不同,核心部位力量训练尤其注重对深层小肌肉群的刺激。在训练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采用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2],所以上述训练方法效果甚好。
(四)上肢、下肢和核心三者协同配合的训练方法
对于初级阶段的底座运动员来说,可采用“抛托”的协同训练方法:尖子运动员背对底座,底座运动员双手抓住尖子运动员的髋部,双腿微屈与肩同宽,按照节奏两人同时蓄力下蹲,底座运动员快速发力向上,力量经腿部传到核心至上肢,将尖子运动员垂直向上抛起,尖子运动员同时借力向上起跳。待尖子运动员至最高点后下落时,底座运动员迅速接住尖子运动员的髋部缓缓放到地面,两人顺势下蹲重复进行训练。
另外的一种训练方法是双底座单尖子的训练方法:两个底座运动员面对面,保持间距约一个半肩宽,双腿分腿微屈,双手自然放松下垂掌心朝上。尖子分腿跳上,两底座各接尖子一只脚经由髋位到肩位至高位托举,再由原路返回至髋位,借力继续下一循环。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托举专项力量的练习,一般需要与尖子运动员配合完成,必须安排保护人员进行保护。2.上肢的专项力量练习,可采用卧推尖子、单杠(或肋木)推尖子、站姿推尖子等的动力性力量练习和静力性控制练习。3.下肢专项力量的练习,一般采用的是托举尖子运动员行进间和下蹲等的训练。4.核心部位在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可采用动力性练习,也可采用静力性练习,同时加强底座运动员全身的协调发力练习。
(二)建议
1.技巧啦啦操运动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涉及到对尖子运动员的托举和抛接等难度动作,必须非常重视保护,把尖子运动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2.技巧啦啦操运动对技术动作的要求非常高,在进行训练时要注重对技术的理解运用。专项力量的训练较为灵活,要提高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胆尝试更多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193-200.
[2] 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9).
[3] 崔东霞.核心力量体能训练法北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