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菁
《萝轩变古笺谱》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笺谱。由明代颜继祖辑稿,吴发祥刻版,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制于金陵。共收178幅笺纸,分上、下册。上册除颜氏自撰小引、目录外,收画笺90幅,分画诗、筠蓝、飞白、博物、折赠、琱玉、斗草、杂稿八目;下册88幅画笺,分别为选石、遗赠、仙灵、代步、搜奇、龙种、择栖、杂稿八目。
《萝轩变古笺谱》的两位关键人物之一是颜继祖,字绳其,福建漳州龙溪人,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进士。为官时较有作为,一度受崇祯帝倚重,擢升至太常少卿。清军入关后,守山东德州致济南沦陷,遂遭人弹劾,最后被崇祯帝赐死。吴发祥请颜继祖为《萝轩变古笺谱》作序时,正是中进士后的七年、入仕以前。
吴发祥,生于万历七年(1579年),卒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48岁时完成《萝轩变古笺谱》的刊印。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寥寥。清陈作霖《金陵通传》载“吴发祥,江宁人,居天阙山下,恂恂儒者,学极渊博,日手一编不少卷”。颜继祖在《〈萝轩变古笺谱〉小引》中记:“吾友吴发祥性耽一壑,卜居秦淮之干,志在千秋,尚有羲皇以上,闭门闲居,挥塵读离骚,唾壶欲缺。”可见吴发祥为人清雅,博学而志远。“萝轩”为吴发祥自称,“变古”意为权衡古今之变,如《小引》中引用吴氏自己的说法:“我辈无趋今儿畔古,亦不必是古而非今。今所有余,雕琢期返于朴,古所不足,神明乎总存乎人。”
在《萝轩变古笺谱》被发现之前,《十竹斋笺谱》一直被认为是明代雕版刻印的最杰出代表,甚至认为十竹斋主胡正言是“饾版”与“拱花”技艺的发明者。《萝轩变古笺谱》这部先于《十竹斋笺谱》18年完成的艺术珍品,不仅推翻了“发明”之说,在艺术造诣上也丝毫不逊色于《十竹斋笺谱》。
饾版与拱花技术的应用,是《萝轩变古笺谱》最大的工艺特征。饾版印刷,以套版印刷为基础,但比套版印刷更为成熟、精湛。好的饾版印刷作品几乎可以做到与手绘原稿无异。饾版套印根据原画稿的不同色彩色调不同,一色雕一版,再分解浓淡层次,由浅到深逐色套印。由于这种分色印版,形状琐碎、色彩纷呈,堆砌在一起形似饾饤,故称“饾版”。饾版印刷对工人手艺的要求也非常高。首先要能对画稿的色调明暗做准确地分解,用笔和雁皮纸勾画出各色块的轮廓。再按照原稿的各种线条和皴擦风韵雕刻每个色版。印时不仅套版的位置要精确吻合,还要通过掌握施彩的干湿、轻重实现色彩浓淡变化的效果,表现原作的笔墨风韵。拱花,俗称“凹凸版”,先把图案的轮廓线条雕刻在刨平的木版上,将纸覆在雕版上,再盖上羊毛毡,用木棍压印,在纸面上形成有拱起的花纹。也可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使纸面形成凸起的花纹。拱花常用于表现羽毛、云纹、流水等,脉络清晰立体,画面素雅别致。《萝轩变古笺谱》堪称我国古代拱花木刻彩印笺谱之首。不仅有无色拱花的“白拱”,还有将“饾版”与“拱花”相结合的“色拱”。对“饾版”与“拱花”的娴熟应用和创新变通,也正印证了在刻印技术上“变古”之意。
在清代,《萝轩变古笺谱》就已有翻刻本,但套色、拱花的技艺都十分粗糙,与真迹相差悬殊。1923年,日本美术史学家大村西崖根据他所藏的《萝轩变古笺谱》下册残卷,校辑重印笺谱,由东京丛刊会发行。因未见上册中的谱序,大村西崖从“萝轩”二字入手,考证“萝轩”为清康熙年间翁嵩年(号萝轩)所作,并将这些研究与考证写在重刻版的序中。郑振铎在与鲁迅编印《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时,就多次提到《萝轩变古笺谱》。抗战期间,郑振铎还在感叹“彩印版尚有风流绝畅图、殷氏笺谱、萝轩变古笺谱诸书,均流落扶桑,何时能获一睹欤”?他编写的《中国版画史图录》也收录了《萝轩变古笺谱》的书影,采纳的是大村西崖的说法。然而郑振铎先生一生未能得见这本笺谱。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本《萝轩变古笺谱》是海内外仅存的全帙孤本。1962年,嘉兴政府文化部组织成立了代表嘉兴向外界征集、收购书画等作品的社团“南湖书画社”。这年秋,南湖书画社的臧松年先生在海盐高可安先生陪同下,在海盐沈荡以30元购得一部《萝轩变古笺谱》。笺谱封面有“清绮斋藏”的题签,为海盐藏书大家张宗松所藏。在其所编《清绮斋书目》卷二史部食货类萝轩笺谱二册,即为此书。海盐涉园张氏藏书始于清初,至乾嘉之际张宗松一辈为鼎盛。道光后期起,家道衰落,持续了200年来的藏书陆续散出。到太平天国时期竟至荒废。高可安的外祖母正是海盐张家后人。高可安记得幼年曾见外祖母家中有本版画书,现竟被八十多岁的娘舅用作夹鞋样,于是便带着好友臧松年前往征购。然而嘉兴的文化部门一开始并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这部笺谱后以40元转让给了嘉兴古旧书店。
1963年初春,嘉兴古旧书店负责人史念先生派人专程送上海博物馆请徐森玉馆长鉴定。徐森玉早年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京师图书馆采访部主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主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940年他受教育部委托,在上海专门协助郑振铎鉴定收购善本以及点收善本的工作,是鉴定文物书画古籍善本的权威专家。徐森玉一见笺谱,便鉴定出这是明朝天启年的版本,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是他和郑振铎梦寐以求的无双国宝。这部完整笺谱的发现,证实了《萝轩变古笺谱》并非清代作品。它是比《十竹斋笺谱》更早的笺谱,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笺谱。历经300余年依然可见其色调和谐、雕印精良。欣喜之余,徐森玉还嘱汪庆正先生让人把此书送到上海图书馆,请顾师廷龙先生、潘师景郑先生、瞿师凤起先生过目,三位先生看过都说好。徐森玉将这一发现立即报告给上海市文化局主管社文的副局长方行先生,并坚持要把笺谱留在上海。为了让《萝轩变古笺谱》归属上海博物馆,方行从中协调,做了不少工作。最后嘉兴方面同意将笺谱留给上博,但向上博要了金农《隶书轴》、项圣谟《梅花轴》、钱载《兰花图轴》、郑板桥《竹石轴》、郑板桥《行书轴》、文徵明《山水》、李鱓《蕉石图轴》、吴昌硕《水墨水仙石头轴》、吴昌硕《行书屏》、吴昌硕《岁朝清供》、吴昌硕《七言石鼓联》、吴昌硕《墨荷》、蒲华《梅花轴》十三幅明清书画另加800元人民币作为交换条件,这十三幅书画现藏嘉兴博物馆。
鉴于《萝轩》的艺术、文物价值,方行和徐森玉等人就商量将此书交由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由于工程艰巨,准备工作议而未定,就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十年之乱。徐森玉受迫害于1971年含冤去世,方行也沦为阶下囚,印制工作也不了了之。直到1973年,方行在被关押了五年后,因病保外就医,释放回家。1978年,已恢复工作的方行得知《萝轩变古笺谱》无恙,于是倡议由谢稚柳主持,朵云轩与上海博物馆通力合作,重印这部笺谱。这次的重印以全帙本为底本,又参照上海博物馆在1970年代发现的上册残本,补充了全帙本中没有的4幅拱花版,共收画作182幅。198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以及上博建馆三十五周年的重要节点。为了赶在这之前完成刻印,朵云轩动用了七八十人加班加点从事木版水印。方行为此积极向市财政局争取加班费。《萝轩变古笺谱》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拱花版,而这项工艺早已失传,朵云轩的工人们反复研究试验,不惜数易印稿,终于再现原版的风韵。在大家的努力下,《萝轩变古笺谱》的复刻本终于如期高质地完成,印数三百。书成之后,赵朴初题签,谢稚柳为其作跋。曾为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作序,年近九十高龄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绍虞为其作序。方行称此项工程“功德无量”。当年上博在留下笺谱时曾允诺嘉兴,如果有朝一日复制成功,必赠予嘉兴一本,但1981年书印成后,却无人再提起此事。当年送笺谱来上海的经手人史念还作诗一首,以发牢骚。
2013年8月,凤凰出版社用宣纸影印8开《萝轩变古笺谱》,分上下两册,均为散页,一盒装。这版笺谱虽然为影印,却也十分精美,而且恢复了笺纸的原始功能,可供读者赏玩或书写使用。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