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在长征军事指挥中的“神来之笔”

2017-02-13 17:53陈力
党史文汇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六军团红二贺龙

陈力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长征中,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系列经典战例,其中包括贺龙领导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军事指挥中的“神来之笔”。

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决定率红二、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

贺龙是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1928年创建湘鄂边红四军,任军长。1930年7月任红二军团总指挥,领导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①1932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指挥,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贺龙率领由红二军团缩编的红三军在湘鄂川边地区转战一年多后,创建了黔东苏区。1934年10月下旬,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转战到达黔东木黄,与红三军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随后,贺龙指挥红二、红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作战,牵制了近8个师国民党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湘鄂川黔苏区北临武汉,南接长沙,对国民党统治形成严重威胁。1935年2月,国民党军集中11个师又4个旅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围剿”。为加强对反“围剿”斗争的领导,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指示湘鄂川黔苏区成立由贺龙任主席的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在“决战防御”方针下,以运动战打破敌人“围剿”。根据中央指示,贺龙坚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指挥红二、红六军团以灵活的战略战术先后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胜利,经半年艰苦斗争,粉碎了“围剿”。

9月,国民党军再次调集重兵,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敌人在筑碉推进的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并逐步缩紧包围圈,企图一举歼灭红军。

面对严峻形势,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和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于11月4日举行联席会议,分析反“围剿”形势,制定斗争方针。会议认为,由于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苏区内兵员和物资补充十分困难,特别是粮食严重匮乏。在红四方面军已退至川西地区和中央红军主力已渡江北上的情况下,红二、红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处境相对孤立,如果继续在苏区内坚持反“围剿”,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即便突围之后,如红军仍在近处活动,敌人依托现有之碉堡阵地对红军作战,红军很难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也不可能创建新的根据地。根据遵义会议决议关于“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至最后完全没有可能时……我们应毫不迟疑的转变我们的战略方针,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们的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战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创造新苏区,保卫老苏区”②的精神,贺龙等人决定,率红二、红六军团突出重围,向湘黔边地区转移,争取在贵州石阡、镇远、黄平一带创建新根据地。

决定突围转移后,贺龙下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 首先是充实主力。将部分地方武装编入红二、红六军团,增加了两个师部共5个团的兵力,③并精简机关充实作战部队。其次,在部队中深入进行政治动员,说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坚定指战员们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再次,坚决精简行装。每人只准带3天干粮和两三双草鞋,妥善安置伤病员及不便于长途行军的人员。

在斗争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贺龙等人从实际出发,果断做出战略转移决定,最大限度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为夺取长征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示形于东,实则西进,率领红二、红六军团成功突围转移

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代表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下达突围转移命令。当晚,红二、红六军团共1.7万余人,分别从湘鄂川黔苏区的桑植县刘家坪、瑞塔铺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在各路长征的红军中,红二、红六军团出发最晚。④国民党军在之前围追堵截红军的过程中已积累了经验,这就增加了红二、红六军团突围转移的难度。

当时,国民党军在湘鄂川黔苏区周边部署的兵力多达130余个团。敌人在筑碉推进的同时,以4个师兵力部署在通往黔东方向的龙山、永顺一线,并在纵深的百户司、龙潭、秀山等地又部署了3个师,严密防范红二、红六军团如中央红军一样西进贵州。如果从西边突围,虽然离预定的转移目的地距离较近,但很可能陷入敌军重围。究竟从哪个方向突围?这是贺龙率领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出发时面临的重大抉择。

经过慎重考虑,贺龙认为,如果直奔贵州,后面跟着咬得很紧的十几万敌军,必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他提出,部队先东进湘中,威胁长沙,将“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调往湘中,打乱敌人部署,然后甩开追敌,转入贵州,争取主动。

这一建议得到军委分会成员一致同意。部队出发后,即以急行军向澧水前进。11月20日夜,红二、红六军团到达澧水北岸的张家湾。经激战,成功强渡澧水,突破敌第一道封锁线。随后,两军团分路向沅江进发,兼程疾进150余里,于21日晚抢占沅江北岸的洞庭溪和大宴溪,消灭了渡口两岸的敌军,渡过沅江,突破敌第二道封锁线。

为进一步调动敌人,贺龙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展开攻势作战。11月23日至28日,先后占领了辰溪、浦市、溆浦、新化、兰田(今涟源)和锡矿山等地,控制了湘中广大地区。红军在湘中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广泛发动群众,先后成立了38支抗日游击队,成员达1700余人,还成立了抗日义勇军、先遣队等组织。同时,补充新兵3000余人,筹集了大批物资和经费。

红二、红六军团突入湘中,大大出敌预料,致使国民党军在龙山、永顺、桑植之间聚歼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敌军不得不调整部署,在加强防守长沙的同时,迅速调集7个师兵力向红军急追而来。贺龙提出:“敌人追来了,我们再拖他们一阵。我们兵分两路向东南兜个大圈子,索性把这帮敌人全部吸引过来,让他们跟在我们屁股后头追,弄得他们人困马乏,我们再掉头去贵州。”⑤这个办法得到大家的赞同。从12月11日开始,红二、红六军团分兵两路,连续9天向东南方向急进,造成东渡资水的态势,将紧追不舍之敌调动至湘东南地区。

当国民党军在资水与沅江之间加紧部署兵力,准备将红军围歼于此之时,贺龙却率领红二、红六军团突然掉转方向,朝西北方向急行而去。时值隆冬,冰天雪地,贺龙率红军指战员忍着饥寒急速前进,于1936年元旦到达芷江以西的冷水铺地区,将追敌远远甩在了后面。红军在这里过完新年后,于1月9日进至预定的转移目的地——贵州石阡地区。

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之初声东击西,调动敌人,成功突围转移的行动,后来被人们称为“神来之笔”。

乌蒙回旋,调动敌军,率领红二、红六军团跳出包围圈

红二、红六军团到达贵州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后,发现这里经济落后,严重缺粮;山河纵横,不利于开展运动战;而且,国民党军15个师正迅速向此靠近。贺龙主持军委分会决定,放弃原定计划,继续西进到贵州西部去创建新苏区。

从石阡到黔西,关键是能否顺利渡过乌江。为了迷惑敌人,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时南时北,飘忽不定,先是作出袭取贵阳的姿态,继而又摆出强渡乌江的模样。国民党军以为红二、红六军团要沿中央红军的老路,北渡乌江,袭取遵义,遂调兵遣将,严守乌江北岸渡口,加强遵义城防。可是,贺龙却乘敌之虚,于1936年2月2日从贵阳以西的鸭池河巧渡乌江,让各路敌军扑了个空。随后,红二、红六军团在黔西、大定⑥、毕节地区展开了创建根据地的斗争。2月8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贺龙任主席。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黔、大、毕3县分别成立了县级革命政权及95个乡镇村级政权;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和90多支游击队,还建立了一支苗民独立团,红军补充了5000余名新兵。

红二、红六军团在黔大毕地区创建苏区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惶恐。蒋介石亲自飞到贵阳,部署“围剿”。他命令在四川的万耀煌纵队急速入黔,与樊嵩甫纵队、郝梦龄纵队、李觉纵队和郭汝栋纵队一起,在贵州行营主任顾祝同统一指挥下,向红二、红六军团发起进攻;命令郭思演纵队、孙渡纵队分别从东、西两面加强防堵;命令川军杨森部、李家钰部加强长江沿岸防守,企图一举围歼红军。

面对强敌,为保存有生力量,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于2月27日退出毕节城,转进滇黔边界的乌蒙山区。乌蒙山奇峰险峻,怪石嶙峋,山路崎岖陡峭,有的地方积雪常年不化,行走十分困难。许多地方渺无人烟,部队很难筹到粮食。时值冬末春初,雨雾绵绵,阴风刺骨。贺龙率领全体指战员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饥饿寒冷,风雨浸衣,风餐露宿等艰难困苦,在崇山峻岭中与敌周旋。贺龙的脚上冻裂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疼痛异常。但他却把战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拄着拐一步一跛地坚持行军。

红二、红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原计划西行调动敌人后,再转进东南方向的安顺。但当部队行至赫章县野马川地区时,发现国民党军3个纵队已在东南方向堵住了通往安顺的道路,于是准备向南转入滇东地区。3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到达妈姑地区准备折转向南时发现,南进之路也被敌截断。贺龙果断率部转向西北,进入滇东北的奎香、彝良地区。国民党军以为红军要经彝良、盐津北渡金沙江,急忙向西北方向追击。红军乘敌不备,从奎香前出至东南方向的以则河地区,歼敌一部后急速返回奎香,经镇雄县牛场再次转入深山,沿山路小径向东南绕行。3月12日,贺龙指挥部队在得章坝歼敌万耀煌纵队第十三师司令部,万耀煌在混乱中仓皇逃脱。在其他敌军赶来增援的情况下,贺龙率部再次转向西行。

各路“追剿”之敌纷纷向红二、红六军团逼近。3月13日,部队在西行途中遭敌郭汝栋纵队堵击;尾追的郝梦龄、万耀煌两纵队也与红军后卫发生交火;南面的李觉纵队与红二、红六军团距离甚近;北面的樊嵩甫纵队也在靠近。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而红军指战员经过长时间连续行军和作战,体力下降,粮弹匮乏,机动能力减弱,面临撤离苏区以来最困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贺龙主持召开军委分会,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应对:一是精简装备,处理掉部分驮担和重装备,提高部队机动能力;二是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坚定官兵的胜利信心;三是在行军作战中及时向部队通报面临的情况,说明行动的意义,让官兵明确目的,心中有数;四是针对新战士掉队较多的情况,广泛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党员干部和普通士兵、老战士和新战士结对互助,减少非战斗减员。这些措施保证了部队在困难形势下,始终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

形势虽然十分严峻,贺龙却清醒地看到了敌人的弱点。他指出:“我们的情况不妙,敌人100多个团的情况更不妙。他们从湖南、湖北、四川让我们拖起跑,比我们更受罪。敌人各个纵队只受顾祝同指挥,行动不大一致。包围圈虽然缩小,漏洞还是有的。”⑦他强调,敌人对红军永远是估计不足的。这一个月转来转去,他们以为红军被拖得差不多了,因而轻视红军。现在正是跳出重围的时候。贺龙提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隐蔽地从敌军接合部钻出去,兼程进入云南。

为确保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贺龙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不准点火,不准出声,马蹄裹布,装具系紧,行动中即使被小股敌人发现也不准打枪,不准捡歼灭小股敌人的便宜。部队准备充分后,贺龙大胆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率部穿过敌郭汝栋和樊嵩甫两个纵队的接合部,向西北突进,跳出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圈,第三次进至奎香地区。随后,部队兼程南行,在昭通、威宁之间突破敌孙渡纵队防线,直趋滇东。3月22日进抵宣威地区,胜利结束了乌蒙山回旋作战。

贺龙率部进行的乌蒙山回旋作战,历时近一个月,行程辗转上千里。这期间,红军官兵克服了山高谷深,气候恶劣,缺粮缺水,瘴疫流行等各种困难,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粉碎了强敌围堵,突出了重围,夺取了长征路上最重要的一次胜利。

乌蒙山回旋战,是贺龙长征军事指挥中的又一次“神来之笔”。毛泽东对此也予以高度评价。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毛泽东于1936年11月在保安⑧与红二、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干部会面,见到贺龙后高兴地说:“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毛泽东这番热情洋溢的话,不仅是对红二方面军⑨广大指战员在长征中创造的英雄业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贺龙在长征中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由衷赞扬。

注释:

① 当时称“苏区”,即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区域。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③ 红二军团新编第五师,下辖第十三、第十五团;红六军团新编第十六师,下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团。

④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出发长征;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出发长征;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嘉陵江战役后实际开始长征。

⑤ ⑦《贺龙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191页。

⑥ 旧地名,即今大方县。

⑧ 旧地名,即今陕西志丹县。

⑨ 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到达甘孜后,与红三十二军合编组成红二方面军。

(责编 曲星)

猜你喜欢
红六军团红二贺龙
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贺龙两救警卫员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