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本草考证

2017-02-13 17:37邓爱平郭兰萍詹志来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基原名称丹参

邓爱平 郭兰萍 詹志来 黄璐琦

[摘要]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丹参;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Decipherment of ancient literature about Danshen

DENG Aiping1.2, GUO Lanping1, ZHAN Zhilai1*, HUANG Luqi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Daodi Herb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harmac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Danshen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s a comm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many other members of the Salvia family is also used as Danshen in particular regions. The name of Danshen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olor, efficacity and etc. To investigate the real origin of Danshen, the stalk, leaf, flower and radix in chronicle and pictur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were deciphered. It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dynasties, Salvia miltiorrhiza was the most likely plant used as Danshen. The rigi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Danshen were also summerized, provided new insight and proof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anshen.

[Key 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 decipherment of ancient literature; name; origin; original plant; quality evaluation

doi:10.4268/cjcmm20162230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状茎。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1]。近代药理实验证明,丹参具有强心、保肝、抗菌、降血脂、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丹参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丹参酮类,丹酚酸类和多糖类成分。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目前丹参商品主要以栽培为主,主流产区有山东、山西、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地。此外丹参的近缘物种较多,在民间应用和地方入药中,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均作丹参用,如甘西鼠尾草S. przewalskii、长冠鼠尾草S. plectranthoides、滇丹参S. yunnanensis、南丹参S. bowleyana等[2]。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丹参,有必要对历代本草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厘清各历史时期丹参的品种,为正确用药提供依据;同时总结不同时期丹参的产地变迁,为开展其道地性研究、现代适宜区划的研究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品质评价进行总结,为丹参商品规格等级及优质性评价提供支持。现分别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等方面展开详细考证分析。

1 名称考证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并以丹参为正名,后世皆沿用此名称,现对丹参命名方法按颜色、功效、形态等方面进行分类考证。

1.1 以色泽命名的名称 丹参按色泽命名的名称有“丹参”“赤参”“紫参”等。《神农本草经》以丹参为正名,后世皆沿用此名称。“丹”者,红也,丹参色红,故名丹参。《名医别录》[4]:“一名赤参”。李时珍根据五行相配的原理,以赤色入心,对“赤参”一名做了解释。此外根据颜色命名的名称还有血山根、血丹参、大红袍、状元红(河北)、山丹参(安徽滁县)、红丹参(湖北)、赤参(四川)、紫丹参、红根(江苏)、血参根(东北)、血参(河南)[5],均指其根皮红色而言。

1.2 以功效命名的名称 丹参按功效命名的名称有“郄蝉草”“逐马”“奔马”。《神农本草经》:“一名郄蝉草”,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6]曰:“时人呼为逐马”。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7]载有“郄蝉草”“奔马草”的别名。清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8]:“先人云:丹赤心色,奔逐为缘,蝉速于化,郄速于蝉。”唐萧炳《四声本草》[9]:“酒浸服之,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宋《通志》[10]:“俗谓之逐马,言驱风之快也”。皆指丹参疗效好且快。近代的“活血根”等也根据丹参具有活血补血的功效来命名。

1.3 以形态命名的名称 《吴普本草》[11]:“一名木羊乳”。《本草品汇精要》、《日华子诸家本草》[9]皆称为“山参”。“羊乳”为桔梗科植物羊乳的肉质根,称丹参为“木羊乳”说明丹参外形似羊乳但纤维性比羊乳强。因初生川谷,故名“山参”。明代《滇南本草》又称为山槟榔、沙槟榔。此外“野苏子根”、“山苏子根”是根据丹参外观形状与紫苏根相似,故得其名。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丹参均以丹参为正名,另外以色泽命名的名称有“赤参”、“紫参”等,以功效命名的名称有“郄蝉草”、“奔马”、“逐马”等,按形态命名的名称有“木羊乳”、“山参”、“山槟榔”、“野苏子根”等。

2 基原考证

2.1 古文献中对丹参的形态学描述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6]云:“……今近道处处有。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

宋《太平御览》[10]:“茎华,小方,如荏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治心腹痛。”

宋·掌禹锡引《蜀本图经》[9]云:“叶似紫苏有细毛;花紫亦似苏花;根赤,大者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

宋·苏颂《本草图经》[9]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秆方稜,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五月采,暴干。”

宋·郑樵《通志》:“叶如薄荷,花如苏。”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7]:“[苗]《图经》曰:“二月生苗,高尺许,茎幹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一尺余,一苗数根。冬月采者良,夏日采者虚恶,不甚佳也。”

明·许希周《药性粗评》[10]:“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方,青色,叶似薄荷,相对而生,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紫苏花,根赤,大如指,长尺余,一茎数根。南北川谷处处有之。五月采根,暴干。一说冬月采者更良。”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12]:“山谷有,在处多,茎方稜,长尺余。青色叶相对,似薄荷有毛。花红紫复开,根粗长冬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3]:“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14]:“二月生苗,高尺许,茎方有棱,一枝五叶,叶对生。叶如紫苏而尖皱,青色有毛。三月至八月盛开小紫花,成穗如蛾形。又似紫苏花,中有细子。一苗数根,大如指,长尺许。皮丹肉紫。”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8]:“覈曰:……二月生苗,高尺许,方茎有棱。一枝五叶,叶相对,如薄荷叶而有毛。三月至九月,作小花成穗如蛾形,又似紫苏花,中有细子,一苗数根,根大如指,长尺余,冬采者良。”

清·邹澍《本草续疏》[15]:“逢春半而苗茎勃发,数根而共一苗,一苗而发多枝,一枝而标五叶,叶必相对,且皱而有文有毛……三月开花,九月乃已。”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6]:“丹参,《本经》上品。处处有之,春花,亦有秋花者,南方地暖,得气早耳。”

纵观历代本草对丹参原植物的形态描述,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根:“根赤大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②草质茎,苗“高尺许”;③叶对生,基数羽状复叶,即“一枝五叶”;④花紫色,唇形花冠,“花紫”、“成穗如蛾形”、“似紫苏花”。结合附图,可以判断历代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

2.2 历代药图的证据 历代本草药图中以《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丹参图(图1A)最为精确,现以《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丹参进行分析,从该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丹参叶对生,有基生叶和茎生叶。基生叶阔卵圆形,顶端急尖,基部心形,羽状网脉,边缘具圆锯齿。羽状复叶由7小叶组成,小叶边缘具细锯齿,羽状网脉明显,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歪形。花序为有限花序,轮伞花序组成总状花序,每轮约6朵小花,小花为唇形花,上唇镰刀形明显,有支根数条。其他历史时期的丹参图或太过简单,或与其描述不符。《证类本草》(图1B)中所绘随州丹参花与紫苏花形态较为相似,大概是根据“似苏花”推测而画。《本草品汇精要》中对丹参的描述引自《证类本草》(宋时期随州为今湖北西北部地区),其所附随州丹参图(图1C)叶片对生,穗状花序,有可能为今湖北鼠尾草S. hupehensis Stib。湖北鼠尾草产自湖北西部,草本,茎单一,直立,具叶,叶片心状圆形,先端圆形或中齿增大成细尖或短而宽的渐尖,边缘具整齐的重圆齿状锯齿,齿具短尖头[17]。《本草蒙筌》中对丹参的描述沿用明以前的说法,但其所绘随州丹参图(图1D)叶片有的4片轮生,有的对生,穗状花序。不能判断到底是何种植物。《本草纲目》中的丹参图(图1E)过于简单,其叶片很可能是根据“一枝五叶”想象所画,其花的形态也很抽象,大体可以看出丹参小叶由五小叶组成,有支根数条。

综上所述,以上古籍中所载“丹参”原植物特征为植株高约30 cm,叶对生,有基生叶或茎生叶,青色被毛,基生叶阔卵圆形,顶端急尖,基部心形,羽状网脉,边缘具圆锯齿。羽状复叶由7小叶组成,小叶边缘具细锯齿,羽状网脉明显,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歪形。3—10月开花,花序为有限花序,轮伞花序组成总状花序,每轮约6~8朵小花,小花为唇形花,紫色或红色,上唇镰刀形明显。茎青色,方茎有棱,密被柔毛,须根系,根外皮红色,肉质白色,直径约如指大,长约30 cm,花期为3—10月。主要产于四川、重庆、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湖北等地。为考察古人所用丹参是否为今用丹参,对《中国植物志》中分布于中国的79种鼠尾草属植物进行筛查,筛选出与现今所用丹参正品近缘、为丹参代用或地方习用的几个丹参品种,并列出主要植物特征(表1),根据花冠的颜色,排除了白花丹参S.miltiorrhiza Bunge f. alba C.Y.Wu et H.W.Li、白花甘西鼠尾草S. przewalski Maxim.var. alba X.L.Huang et H.W.Li、皖鄂丹参S. paramiltiorrhiza H.W.Li.Huang、毛地黄鼠尾草S. digitaloides Diels,根据叶片是否为复叶及小叶片个数排除了甘肃丹参S. przewalskii Maxim、大紫丹参S. przewalskii Maxim. var. mandarinorum (Diels) Stib、三叶丹参S. trijuga Diels、河南鼠尾草S.honania L.H.Bailey;根据是否为基生叶排除了滇丹参;根据根的长度和形态,排除了鼠尾草和长冠鼠尾草;符合以上古籍中所有丹参特点的有丹参S. miltiorrhiza和南丹参S. bowleyana Dunn,由《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丹参图可以看出“丹参”花上唇镰刀状明显,此特点与丹参S. miltiorrhiza最为接近,故此认为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丹参药材原植物为丹参S. miltiorrhiza。

3 产地变迁

丹参始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但有关丹参的产地的记载始于《名医别录》[4]:“生桐柏山(今河南南阳桐柏境内)川谷及太山(今山东泰安一带),五月采根”。说明当时的丹参产于河南桐柏和山东泰安一代。

南朝《本草经集注》对“桐柏山”有了更为详细的解释:“此桐柏山(今河南桐柏县境内),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义阳国,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指出前人所说的桐柏山为今河南南阳之桐柏县,而非江东临海之桐柏。

宋《太平御览》[9]:“生桐柏(今河南桐柏县境内),或生太山(今山东泰安一带)山陵阴。”《本草图经》[9]描述为:“生桐柏山川谷(今河南桐柏县境内)及泰山(郡名,今山东泰安一带),今陕西(今陕西大部分地区)、河东州(今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郡及随州(今湖北随州、枣阳、大洪山,河南桐柏县一带)亦有之”。新增陕西、山西、湖北等产地。以上记载丹参产地分别为河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7]:“[地]《图经》曰:出桐柏山川谷(今河南桐柏县境内)及泰山(今山东泰安一带),陕西(今陕西大部分地区)、河东州郡(今山西绝大部分地区)亦有之。[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首次指出丹参的道地产区为随州。李中立《本草原始》[22]:“始生桐柏山谷(今河南桐柏县境内)及泰山(今山东泰安一带),今陕西(今陕西大部分地区)、河东州郡(今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及随州(今湖北随州)皆有之。”与宋代丹参产地记载相一致。

清《握灵本草》[10]:“近地处处有之。”《本草崇原》[23]:“生桐柏川谷及泰山,今近道处处有之。”《植物名实图考》:“处处有之。”《增订伪药条辨》[24]载:“出桐柏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产安徽古城(今安徽合肥)形状同前,亦佳。产凤阳定远、白阳山漳洧者,芦细质松,多细枝次。产四川者,头小枝粗,肉糯有白心,亦次。郑君所云土丹参,或即川丹参也。抑或福建土产之一种,别具形态,余未之见也”。

民国《药物出产辨》[25]云:“丹参产四川龙安府[四川省北部,辖平武(今四川省平武县)、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石泉(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彰明(县治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镇涪江西)]为佳,名川丹参。有产安徽、江苏,质味不如”。据《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及《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均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丹参以野生为药用主要来源,仅有四川有少量家种产品,6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均有引种[2627],目前丹参的主要栽培产区与历代本草提及的产地较为接近。

从本草考证来看,丹参的产地越来越广泛,先有河南、山东,后依次增加了湖北、陕西、四川、安徽、山西。其道地产区的变迁较大,明朝时为湖北随州,民国时为安徽、四川。历代本草中所提及的丹参产地与今丹参的主要栽培产区(山东、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安徽等地)较为接近。

4 历代品质评价

经查唐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对丹参品质评价的详细描述,到唐《新修本草》才有记录:“此药冬采良,夏采虚恶”。宋《本草图经》:“冬月采者良,夏采者虚恶”。《本草品汇精要》对丹参产地及品质评价的描述较为详细:“用:根粗壮者佳”“道地:随州”。《本草经疏》[10]:“北方产者佳,俗名逐马”。郑二阳《仁寿堂药镜》[10]:“皮丹而肉紫者佳。”《颐生微论》[10]:“润而咸者佳。”《本草述》[10]:“冬采者良。”《本草述钩元》[10]:“卖家多染色,须辨之。冬采者良……夏月蕃秀使气得泄者,而采根必以冬时,岂非反所自始,为得全金水之气以昌木火之用乎。”

《新增伪药条辩》[10]:“丹参产安徽古城者,皮色红,肉紫有纹。质燥体松,头大无芦为最佳。滁州、全椒县产,形状同前,亦佳。产凤阳定远、白阳山漳洧者,芦细质松,多细枝次。产四川者,头小枝粗,肉糯有白心,亦次。郑君所云土丹参,或即川丹参也。抑或福建土产之一种,别具形态,余未之见也。”。《药物出产辨》[25]云:“丹参产四川龙安府(今四川平武县)为佳,名川丹参”。

通过以上文献可知,丹参以产自安徽古城、滁州、全椒,河南,湖北随州以及四川平武等县地为好,除此之外,冬季采收的质量较好,夏天采收的质量较差。以根粗壮,皮色红,肉紫有纹,质燥体松,头大无芦者为最佳。与金世元《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27]:“以身干、条粗壮、色红、无芦头、须根杂质者为佳”一致。

5 讨论和结论

作为常用中药,丹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根据不同的命名方法,丹参有很多异名和别名,但历代本草中均以丹参为正名。丹参地方习用品较多,但历代本草中所描述的丹参大多为S. miltiorrhiza。古籍中记载丹参产地为山东、河南、湖北、安徽、四川、陕西、山西等地,与今丹参主要栽培产区较为接近。古代认为以产自安徽、河南、湖北以及四川等地为好,除此之外,冬季采收质量较好,夏天采收质量较次,此与夏天花期不利于成分的积累有关。以根粗壮,皮色红,肉紫有纹,质燥体松,头大无芦者为最佳。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15:7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7册. 第19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9.

[3] 神农本草经[M].森立之辑.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1.

[4] 陶弘景. 名医别录[M]. 尚志钧辑校.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03.

[5]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 上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41.

[6]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5.

[7]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 陆拯等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82.

[8] 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M]. 张永鹏校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55.

[9] 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陆拯等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69.

[10]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四[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427.

[11] 吴普.吴氏本草经[M]. 尚志钧辑.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0.

[12] 陈嘉谟,陆拯. 本草蒙筌[M]. 赵法新校点.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6.

[13]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刘衡如,刘永山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529.

[14] 倪朱谟. 本草汇言[M]. 郑金生等点校.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9.

[15] 邹澍. 本草续疏[M]. 张金鑫点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2.

[16]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 张瑞贤等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20.

[17] 谢宗万.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2.

[18]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墨线图卷一[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395.

[19]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彩绘卷上[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164.

[2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66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45.

[21] 徐国钧.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第1册[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0.

[22] 李中立. 本草原始[M].郑金生等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

[23] 张志聪. 本草崇原[M]. 张森等点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03.

[24] 曹炳章. 增订伪药条辨[M]. 刘德荣点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

[25] 陈仁山. 药物出产辨(二). 蒋淼,陈思敏,梁飞整理[J]. 中药与临床,2010,1(2):60.

[26] 卢赣鹏.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0.

[27] 金世元.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6.

[责任编辑 吕冬梅]

猜你喜欢
基原名称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RP-HPLC测定石见穿中丹参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