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楠++李秋�オ�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与人们联系越来越密切,而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深深融入人们生活交际之中。本文将分析自2013年起至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网络热词的来源,流行原因及特点,并探究应对社会负效应网络热词,各方如何自律。
关键词:网络热词;现实生活;流行原因;自律
互联网时代,网络与生活息息相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1]而在这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热词更是以其与时俱进、风格独特、传播迅猛之状源源不断融入网民生活之中。
2014年,“习大大”成各大网络盘点年度热词,也广为外媒知晓。《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曾报道此称呼。且此称呼沿用至今。为什么如此流行?因为它反映了此段时间内民众社会意识和心理直接反映。首先,它来源于“学习粉丝团”博主张洪明的创新发明,即来自于习主席粉丝的智慧,代表着民意。“大大”在陕西方言里是叔叔的意思,一声习大大形象生动又接地气,实则饱含民众对由全国人大代表选出来的主席的认可与亲近,也是对上台后整治贪污腐败政策的推崇,更是百姓对习主席充满期望:国为家,“习大大”为亲人,一起创造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其次,习主席公开对此称呼的接受,更是营造了国家领导人亲政爱民的形象,网友对国家大事的积极性也受到极大鼓励。
同年,“萌萌哒”这一热词活跃于百度贴吧、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其意思为“太可爱了”,起始于豆瓣小组。它由网络热词“么么哒”演变而来,又由此创新出“XX哒”日常语的使用。这些热词描绘了更具生动、年轻化、可爱的形象,体现了网民创新速度之快和大众内心时尚、卖萌意识,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日本萌系文化与中国本土网络文化。
2015年,“Duang”成了网络上最新最热的词汇。其意思为加特效,来自于哔哩哔哩弹幕网上网友对成龙代言洗发水视频的恶搞,网友甚至创造新字:上面一个成,下面一个龙,读作“Duang”。外媒BBC也报道了“Duang”热爆微博。为什么如此流行?笔者认为,首先这是一种网络恶搞文化,以其幽默诙谐性、创新性造字让“Duang”更具生动形象,为网民生活增添了一分乐趣。网民也善于接受新事物,加之网络媒介传播之迅猛和受众之广,由最初产地的国内最大年轻人潮流文化社区B站的火爆点击率到微博转发,微信朋友圈刷屏,日常交际使用,显示了潮流性。并且“Duang”一词更含戏谑性,反讽了明星代言后期加特效的虚假广告,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对广告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朱学勤教授曾提及:“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2]同年,“吃土”一词火爆生活圈。它最早出自于漫画,源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大众对于疯狂超支购物后的一种自我嘲讽:穷的只能吃土了。“吃土”一词生动诙谐的描绘了很穷的状态,更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互联网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与观念,从保守消费到与时俱进的网上购物与超前消费。同时,“吃土”一词也暴露出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观念:盲从、攀比、情绪化消费。面对超预算、疯狂买买买的现状,笔者认为大众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2016年,“葛优躺”一词风靡一夏。原型为葛优在情景剧《我爱我家》中第17、18集剧照姿势。原是90年代不求上进者颓废、荒废人生的写照,其面露生无可恋、充满颓废气息的躺姿却受大众追捧与模仿。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当今社会节奏快,在教育、工作、看病、买房难等社会重压下,人们开始向往不上进、无所事事、无所谓的消极颓废生活。这再次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恶搞网络文化。人们以此简单粗暴的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宣泄情绪。“葛优躺”这欠文雅、失文明、损健康的坐姿受到追捧,也体现了网络热词的粗俗化使用与现实生活网民精神健康文明需得关注与重视。[3]
综合从2014年至今的网络热词,可以得出其与时俱进性、创新性、诙谐性。与时俱进性体现在对某时段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并不断赋予新含义。创新性体现在网络热词源于生活,发明创造后又流行于生活。诙谐性体现其以幽默与戏谑为网民生活增添乐趣。
网络热词是时代产物和社会现象反映,我们正视网络热词的“热”带来的社会正能量效应,也要“冷”下来思考其带来的负效应。近来“妈的智障”、“有毒”频繁出现在网路社交平台与现实生活,此粗俗化的网络热词流行原因是在无完善的网络法律束缚之下,网民利用网络的隐匿性和开放性进行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为营造文明、清新的语言风气,做到自律尤为重要。民众自律需提高道德素养与自我约束。网站自律需制定并完善管理规范,引导净化网络语言。政府自律需加强监管打击,完善相关网络法律。[4]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www.cnnic.net.cn.
[2]颜娜.从“duang”的语用价值看媒体网络热词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
[3]刘志杰.网络热词的社会现象透视[J].新闻世界,2009.
[4]万磊.“网络舆论暴力”与网络自律[J].中州大学学报,2008.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