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河
众所周知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是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高”转型,不少学校全力以赴抓质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把提高质量仅仅理解为“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忽视了教师的学习与进步,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体验,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很难想象,一群失去积极进取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努力进步的学生,一群没有创造力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一群没有生活在学习中的教师能培养出勤奋好学的学生。关注教师的业务成长和学习工作状态是现代化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校本教研正是在这样的主张下提出来的。那么如何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就事业,提升专业的基地,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与创新。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实质上是对学校教研管理的继承与创新,更是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构建直通互动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天津市静海镇第四小学教务处、教科研、教师培训,借助校外专家的力量,成立了学校教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心通过中层机构直接管理语文、数学、外语等各个学科和各专题研究小组。同时各组向中心组提供决策资源、实践支撑、课题研究,并在研究中接受中心的指导,在互动传输中加强教研的过程管理,从而形成严密互动的教学管理网络。同时分层实施“三大工程”,即以建设名师队伍为目标的“名师培养工程”,旨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以促进全体教师互帮互学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教师“传帮带”工程。
构建全程渗透的校本教研反思机制
培养全程渗透的自我反思习惯 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和环节存在的问题。分为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的第一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新设计的第二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调整的第三阶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促使自己在专业上日益走向成熟。
构建以校为本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机制 学校构建和完善了“课例研究”“合作备课”“教学研讨”以及每学期向全体教师征集教学反思案例制度等。在促进教师个人反思的同时,创设年级学科组、学科教研大组为单位的集体反思研讨机制,通过说、讲、评活动以及“磨课”等形式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能力。
构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操作制度
让教研与科研成为一体 学校基于行动研究开展教研,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与方案。以科研理论指导教研活动,使研究思想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层次。
让教师和专家成为伙伴 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掘和利用专家指导资源,经常性地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锻炼、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学校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结合“三大工程”的实施,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让教师同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 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彼此信任,互相视为合作伙伴,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于是,学校加大了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向,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半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促使教师视同事为合作共同体,将这种信任的团队合作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成果最大范围内推广,成果共享,以达到整体提高的效应。
构建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保障制度
健全教研管理措施和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大家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对学校来说,良好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学校制定了一整套教研制度和管理措施,如学科定期定时研讨制度、合作备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交流制度等。
营造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教师除了假日之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学校是教师的第二个家庭。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是对教师发展影响非常大的因素。氛围好,环境好,教师就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和工作,也能静心规划自己的发展,静心地学习,教师的素质就能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迅速得到提高。因此,学校积极引入和改进教育行动研究机制,以“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工作的问题”的行为理念,真正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成为研究的过程和培训的平台,从而有效促进教研的开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学校试图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重构,努力使学校教研做到内容实在、联系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效。逐步让“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成为校本教研的基础理念,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天津市静海镇第四小学)